玉環是個20歲的大姑娘,非常戀家。
以前,她每天放學總是早早回家,父母覺得這樣很好,也就沒察覺出什么問題。等到玉環上高中要住校的時候,父母才發現麻煩來了。開學沒兩天,玉環就跑回了家,不愿意去學校,因為她一點都不想住校。父母只好安排她轉校,可最后還是因為她不能堅持住校而跑回家。父母拗不過玉環,既然她不想上學那就上班吧,玉環自己也同意了。
然而,她去一家工廠上班沒幾天又跑回了家,之后又換了幾個廠,依然是上幾天班就鬧著要回家,最長的一次也就斷斷續續堅持了一個多月,即使下班很晚,也堅持要回家,絕不住廠里。
玉環每次鬧不去上學不去上班都說不出理由,反正就是不想去,就是離不開家。她自己也知道,這么大了還離不開家很不好。父母十分擔心她,怕她得了什么心病,憂心忡忡的他們經過輾轉聯系后,終于帶玉環來到了心理健康中心。
經過溝通了解到,玉環父母婚后三四年沒有生育,于是他們抱養了玉環。那時候玉環很小,父母非常疼愛她,待她比親生的還要親。可是抱養玉環之后,媽媽懷孕了。就在玉環兩歲的時候,媽媽給玉環生下了一個小弟弟。就算有了自己的親生骨肉,夫妻倆對玉環的疼愛依然不減,甚至偏愛,偏愛到弟弟有時候會抱怨道:“為什么全家人都對姐姐那么好!”
弟弟十來歲的時候得了一種難治的病,父母非常擔憂,對他關愛備至,對玉環的照顧自然就減少了。當弟弟的病情逐漸平穩時,父母對玉環說:“你弟弟還小,而且還生了病,爸爸媽媽照顧他多一些,你千萬別生氣啊。”玉環點點頭。
可實際上,玉環變得越來越頑皮,經常耍性子發脾氣讓父母著急。還有好幾次,玉環因為一點小事動手打了弟弟,弟弟向父母告狀說:“你們別對我好了,你們一對我好,姐姐就打我。”起初,父母以為玉環只是在鬧著玩,可沒想到玉環會因此落下心病。
轉眼,玉環初中畢業。放暑假的時候,不知道她從哪里聽說了自己的身世,難過了好一陣子。父母認為,既然孩子聽說了那就告訴她實情吧。他們對玉環說明了她的身世,甚至決定,如果玉環想見她的親生父母,他們就幫她聯系。
玉環絲毫沒有要見親生父母的意思,她說爸爸媽媽非常愛她,她絕對不會離開這個家。玉環是真的離不開家,她說離開家就有一種找不到親人的感覺。
玉環就這樣反反復復地鬧著,弄得全家人焦頭爛額,不知該如何是好。心理咨詢師給出建議:玉環鬧著要回家的時候,家人不予理睬,不予過度勸慰;玉環正常上班的時候,家人給予關注,給予溫暖的關懷。
回家后,玉環父母配合得很好,每當玉環又鬧著不去上班的時候,他們不問、不說、不勸、不哄;每當玉環去上班的時候,他們每天都會給她打電話,跟她說說話,聊聊天。玉環就這樣慢慢地改變了,終于能夠在外面安心上班了。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玉環戀家而不能正常上班的行為,在心理學上叫做問題行為。問題行為背后隱藏的是她潛意識里對親情的擔憂,也就是說,玉環戀家問題行為的潛在動機是為了留住親情。
結婚的最初幾年,父母不能生育,對抱養來的玉環自然疼愛有加。弟弟的出生讓玉環本能地感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被人分割了,在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下,父母難免會把感情轉移到弟弟身上。但因為女兒不是親生的,父母在理智上會做出與內心相反的表現,更加關愛姐姐,所以才有了弟弟的不滿。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反向作用。反向作用是指以一種與內心意向相反的態度或行為,來對待一些不能被接受的欲望或沖動的心理防衛機制,比如繼父母往往怕教訓孩子會引起別人非議,反而過分溺愛、放縱孩子,以表示自己對孩子的“愛”。
玉環習慣了父母由于反向作用心理而對自己的偏愛,于是,當弟弟因病受到父母優先關照的時候,玉環心里出現了強烈的反差,感到自己受到冷落,感到自己不再被關注,擔心會失去父母對自己的親情。當她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這種擔心更為強烈。
怎樣才能引起父母對自己的關注,怎樣才能保住父母對自己的親情?不知不覺中,玉環發現每當自己鬧出點問題的時候,父母就會對自己特別關注,這種關注恰好滿足了玉環戀住親情的心理需求。于是,她學會了用問題行為來引起父母的關注。雖然這種“關注”并不好受,但還是滿足了被關注的需要。這如同喜歡吃辣椒一樣,雖然辣的刺激不好受,卻滿足了被刺激的心理需求。當然,這一切都是潛意識在活動。有意思的是,這種潛意識的活動非常“有效”,每當玉環出現問題行為時,確實引起了父母的關注,這就在無形中強化了玉環戀家的問題行為,使這種行為越來越嚴重,而成為一種病態。
后來父母做了調整,這就讓玉環的問題行為失去了預期的效果。按照條件反射原理,人的行為就是按照是否獲得滿足即是否得到強化而發展的。什么行為獲得滿足得到強化,什么行為就會鞏固下來。玉環的問題行為不再獲得被關注的滿足,也就是不再被強化,而正常上班的行為獲得了被關注的滿足,也就得到了強化,于是,問題行為逐漸被正常行為所取代,玉環也就能夠正常上班,不再戀家了。
(編輯:北北shinvan9803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