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投毒案的偵破讓清華大學朱令鉈中毒案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網絡上出現了“防室友秘籍”“驗毒妙招”……究竟,我們身邊到底潛伏著哪些致命的毒物,怎樣保管才能防患于未然?
2013年4月16日,隨著復旦大學研究生黃洋被投毒案的偵破,徹查清華大學朱令鉈中毒案的呼聲再度涌現。接二連三的中毒事件讓很多人人心惶惶,網絡上甚至出現了“防室友秘籍”“驗毒妙招”……不少網友調侃“現在最感謝的人就是我當年的室友,沒有將有各種不良習慣的我毒死……”
究竟,我們身邊潛伏著哪些致命的毒物,使用它們的人到底該怎樣保管,才能徹底杜絕這類事件的重演,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呢?
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朱令(隨母姓)的父親吳承之清楚地記得,朱令最開始發病是在1994年11月下旬,那時她開始出現奇怪的癥狀:起先是肚子疼,接著胃部不舒服;12月上旬,她的頭發又開始脫落,幾天內就掉光了。1995年3月中旬,朱令的癥狀加重,開始出現面部肌肉麻痹、眼肌麻痹、自主呼吸消失,不得不依靠呼吸機維持生命。3月28日,朱令陷入昏迷狀態,直到當年8月31日才蘇醒,昏迷長達5個月。
而就在這個過程中,朱令中毒的原因查詢也一直在進行。1995年4月10日,朱令的高中同學、北京大學力學系92級學生貝志城及其他人通過互聯網進行國際求救,約1/3的回復認為這是典型的鉈中毒現象。其中,有很多都是來自國外權威醫生和專家的回復。
1861年3月,英國化學、物理學家威廉·克魯克斯在對硫酸廠的廢渣做光譜分析時,發現有一條以前從未見過的亮綠色的線條閃了一下又消失了,他敏銳地感到這可能是一種新元素。根據線條的顏色,克魯克斯把這種新元素命名為Thallium。
而后,法國科學家米拉在實驗中發現,鉈具有很強的毒性。從上個世紀20年代起,硫酸鉈開始作為鼠藥在世界各國廣泛使用。但這種鼠藥同樣能毒死人。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澳大利亞甚至流行用硫酸鉈鼠藥毒害親屬,發生了多起案件。
后來的研究發現,鉈對哺乳動物的毒性大于鉛、汞,屬高毒類,并且具有蓄積性。對人來說,0.5-1克的一次性攝入量便足以致死。在自然界中鉈不以金屬形式存在,而是以微量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很多物質中,其中主要和鉀、銣有關。
除了朱令一案,這些年,國內也發生過其他10余起鉈投毒案,其中1997年5月的北大鉈投毒案、2007年6月中國礦業大學(徐州)鉈投毒案在全國也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科普作家方舟子表示,投毒者喜歡用鉈投毒,因為鉈無色無味,需要的量很少,而且毒發后出現的癥狀例如腸胃反應、脫發、神經炎等容易與別的疾病混淆。作為一種可輕易取得、并且不易被發現的毒藥,鉈一直是冷戰時期進行暗殺的上佳工具。而在中東地區,鉈更是在政治暗殺中頻頻出現。
2006年11月1日,正在英國政治避難的原俄羅斯聯邦安全局中校、43歲的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因身體不適住進醫院。此后他不斷嘔吐,大量脫發,檢查表明,他的中樞神經、心臟、腎和骨髓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并于當月23日晚不治身亡。11月24日下午,英國衛生防護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他們在利特維年科的尿液里發現了放射性核元素釙-210,而且釙-210的含量極高,表明他被人下毒。
英國警方說,他們在利特維年科到過的酒吧、壽司店、他在倫敦的住處和其他一些地方都發現了釙-210的痕跡。利特維年科是100多年來第一個因釙-210中毒而死亡的病例。
釙是一種銀白色金屬,能在黑暗中發光,由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與丈夫皮埃爾在1898年發現,兩人對這種元素的命名是為了紀念居里夫人的祖國波蘭。釙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毒的物質,據美國保健物理學會估算,大小不及一粒鹽的釙-210,可使體重70公斤的人死亡。
但是,在通常情況下,釙-210對自然界和人類并不構成危險。這是因為釙是目前已知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在地殼中含量約為100萬億分之一。
由于釙-210在自然界的含量極微,為了供工業目的使用,只有在核反應堆中用中子照射氧化鉍可生產毫克量的釙-210。全世界每年只生產約100克釙-210。包括中國在內的有釙-210的國家,都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保證核安全。
2013年4月16日,美國國會領導人證實,一封寄給美國密西西比州共和黨參議員羅杰·威克(Roger Wicker)的信被截獲,這封信被檢測出帶有致命蓖麻毒素蛋白。而同在4月16日,美國官方又截獲一封帶有同種毒素的信,而收信人正是當今美國總統奧巴馬。
有關蓖麻毒素蛋白的案件遠不止這一起。1978年9月的一個傍晚,保加利亞流亡劇作家、英國廣播公司播音記者格奧爾基·馬爾科夫正在倫敦滑鐵盧橋站等公車。突然,馬爾科夫感覺到大腿被什么東西扎了一下,人群中一名身材魁梧的男人隨即扔掉了手中的雨傘,嘀咕了一聲“對不起”就迅速離開了。
三天后,馬爾科夫離奇死亡了。2005年,最新解密的保加利亞秘密檔案揭開了這樁神秘案件的真相。“雨傘殺人案”的兇手名叫佛朗切斯科·朱利奧,曾受命于保加利亞的間諜組織要刺殺馬爾科夫。日夫科夫政權1989年倒臺之后,在它的內政部還發現了一大堆經過改進可以用作兇器的雨傘。據了解,這些殺人傘內裝有彈簧、槍管、扳機,一扣扳機就會射出一顆小圓珠,直徑為1.7毫米,由白金制成。小圓珠上有兩個微小的孔,中心是空的,容積約為0.4毫升,內裝有劇毒物質蓖麻毒素蛋白。
蓖麻毒素蛋白主要存在于蓖麻籽中。該毒素易損傷肝、腎等實質器官,發生出血、變性、壞死病變。并能凝集和溶解紅細胞,抑制麻痹心血管和呼吸中樞,從而致人死亡。并且,它是一種只要極小的劑量就能致人于死地的毒素。研究發現,如果吸入或吞服,致死劑量僅為1毫克,而如果進行注射的話,僅僅500微克此物質就能殺死一位成年人,其毒性是有機磷神經毒劑(VX毒劑)的385倍,是氰化物的6000倍。也正是因為如此,蓖麻毒素蛋白成了國際間諜情報人員和恐怖分子進行暗害和破壞活動的毒素戰劑武器。
在我國,自古以來,丹頂鶴頭上的“丹頂”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劇毒物質,稱為“鶴頂紅”或“丹毒”,一旦入口,便會致人于死地,無可救藥。據說皇帝在毒殺大臣時,就是在所賜酒中放入“丹毒”。其實,這些說法都毫無根據。
丹頂鶴頭上的“丹頂”并無劇毒。其實這些東西就是砒霜,即不純的三氧化二砷,在外表上常常呈紅色,“鶴頂紅”不過是古時候對砒霜的一個隱晦的說法而已。
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或信石,其純品為白色結晶性粉末,沒有特殊氣味,與面粉、淀粉、小蘇打很相似,所以容易誤食中毒。
砒霜的毒性很強,進入人體后能破壞某些細胞呼吸酶,使組織細胞不能獲得氧氣而死亡;還能強烈刺激胃腸黏膜,使黏膜潰爛、出血;亦可破壞血管發生出血,破壞肝臟,嚴重的會因呼吸和循環衰竭而死。砒霜的主要成分是砷,砷在天然狀態下毒性并不強,但是它的化合物往往具有很強的毒性。
幾個世紀以前,殺手們選擇砒霜作為殺人的工具,除了它的毒性之外,還因為砒霜無臭無味,難以在尸體上被檢驗出來。早期,砒霜中毒的癥狀往往被人們與其他一些疾病混淆。直到19世紀20年代,法國皇帝、著名的軍事家拿破侖·波拿巴死后,科學家們才從他的身上檢驗出砒霜,并意識到這種有毒物質的致死作用。
在毒藥門類中,氰化物算得上是最為閃亮的“明星”,至今無論是虛構小說中還是現實生活中罪犯的用毒,氰化物都是首選。氰化物的毒性到底有多強烈呢?同樣的劑量,砒霜中毒大約需1小時方才出現癥狀,且要等到數小時后甚至次日才會死亡,從而給醫生留下充足的搶救時間。而氰化物的死亡通常都在中毒后15分鐘至1小時內發生。如果通過靜脈注射、吸入高濃度氫氰酸氣體的中毒,則1-2分鐘后就會出現意識喪失、心跳驟停,幾乎算得上是“閃電式死亡”。同時,砒霜的水溶性比氰化物要差很多,因而摻入酒水后容易沉淀下來而被人發現,這也是氰化物在毒藥中地位要高于砒霜的原因。
在氰化物中,氰化鉀最廣為人知。它一般為白色圓球形硬塊,粒狀或結晶性粉末,易溶于水,口服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接觸皮膚的傷口或吸入微量粉末即可中毒死亡。在國內外,很多惡性投毒案件都和氰化鉀有關。
氰化鈉的知名度也很高,其性質和氰化鉀類似。二戰時期被納粹德國廣泛用于集中營現場制造氫氰酸,并通過管道輸送到偽裝成澡堂的毒氣室,殺害了很多猶太人。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吃杏仁,其獨一無二的味道和良好的烹調適用性也讓它成為數世紀以來廚房中餡餅的最流行成分。但有一個問題是,杏仁含氰化物。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杏仁就一定是殺人毒品。杏仁分甜杏仁、苦杏仁兩種,甜杏仁中氰化物含量很少,可以食用,而苦杏仁中氰化物含量較高,在吃之前必須經過加工去毒。
如果不當食用杏仁,就會致人死亡。國外曾發生過一男子吃下48粒高溫烘烤后的杏仁而致死的案例。
馬錢子堿為白色晶體,氣味刺鼻,可通過皮膚和眼睛中毒。它的中毒反應并不快,一般為10-20分鐘左右,但卻極為令人恐怖,中毒者會先脖子發硬,然后肩膀及腿痙攣,直到蜷縮成弓形。并且只要中毒者說話或做動作就會再次痙攣。嚴重的中毒者會窒息,搶救不及時就會導致死亡。另外,馬錢子堿中毒以后,即便換回生命,它也會破壞中樞神經,并導致肌肉萎縮。不過,該物少于常量的中毒不會引起任何癥狀,甚至可以殺死腸道中的寄生蟲。
在現實中,馬錢子堿曾用作醫藥中的興奮劑,目前則作為鼠藥或治療嘔吐的良藥。很多植物含有馬錢子堿,比如生長于熱帶的狗扣子,果實外形像柑橘,味道發苦,但是長得很誘人,其花有咖喱香味,同樣有毒。
1998年春節期間發生的山西假酒案震驚全國。犯罪分子用34噸甲醇加水后勾兌成散裝白酒57.5噸,造成27人喪生,222人中毒入院治療,其中多人失明。
甲醇又稱“木醇”或“木精”,是無色、有酒精氣味、易揮發的液體。由于甲醇在人體新陳代謝中會氧化成比甲醇毒性更強的甲醛和甲酸(蟻酸),因此甲醇對人體有強烈毒性,飲用含有甲醇的酒可致失明、肝病、甚至死亡。誤飲4毫升以上就會出現中毒癥狀,超過10毫升即可因對視神經的永久破壞而導致失明,30毫升已能導致死亡。
甲醇的初期中毒癥狀包括心跳加速、腹痛、上吐(嘔)、下瀉、無胃口、頭痛、暈、全身無力。嚴重者會神智不清、呼吸急速至衰竭。失明是它最典型的癥狀,甲醇進入血液后,會使組織酸性變強產生酸中毒,導致腎衰竭。最嚴重者是死亡。然而,仍然有不少不法商人不顧人命安全,用含有甲醇的工業酒精勾兌假酒并出售。
甲醇有十分廣泛的用途,是基礎的有機化工原料和優質燃料。主要應用于精細化工、塑料等領域,用來制造甲醛、醋酸、氯甲烷、甲氨、硫二甲酯等多種有機產品,也是農藥、醫藥的重要原料之一。甲醇在深加工后可作為一種新型清潔燃料,也能加入汽油摻燒。2010年我國甲醇產能達到3757萬噸,產量1575萬噸,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甲醇生產國。但是控制甲醇的危害也成為一個重要命題。
英國作家約翰·埃姆斯利在他《致命元素:毒藥的歷史》中曾提到因迷戀冶金術而致汞中毒的牛頓:“嚴重失眠,食欲喪失,妄想受到迫害,記憶力喪失,都是汞中毒的明顯癥狀。1979年《倫敦皇家學會筆記和記錄》證實牛頓頭發中的汞含量接近正常值15倍……”
汞,又稱水銀,在各種金屬中,汞的熔點是最低的,只有-38.87℃,也是唯一在常溫下呈液態并易流動的金屬。微量的汞在人體內不致引起危害,可經尿、糞和汗液等途徑排出體外。如數量過多,即可損害人體健康。
汞毒可分為金屬汞、無機汞和有機汞三種。金屬汞和無機汞會損傷肝臟和腎臟,但一般不在身體內長時間停留而形成積累性中毒。有機汞不僅毒性高,能傷害大腦,而且比較穩定,在人體內停留的時間長達70天之久,所以即使劑量很少也可累積致毒。有機汞攝入體內后98%被吸收,不易排出,可隨血液分布到各組織器官而逐漸累積,其中主要是腦組織和肝臟。有機汞化合物以往主要用作農業殺菌劑,但由于毒性大,中國已不再生產和使用。
今年4月24日,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兩河村,兩名女童食用上學路上撿來的酸奶飲料,雙雙中毒,先后不治身亡。警方調查后發現酸奶中含有毒鼠強成分。據調查,事發村莊兩家幼兒園搶生源,其中一家幼兒園園長指使人在路上投放毒酸奶,企圖報復另一家。
而在10年以前,毒鼠強更是害人不淺。例如2003年上半年,全國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共導致106人死亡,其中52人死在以毒鼠強為“首犯”的劇毒化學品之手。
毒鼠強學名為四亞甲基二砜四氨毒鼠強,又名沒鼠命,四二四,三步倒,聞到死,是一種無味、無抽嗅、有劇毒的粉狀有機化合物,主要用途是殺鼠劑。人類的致命劑量被認為是7至10毫克。重度中毒表現為突然暈倒,癲癇發作,發作時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意識喪失,搶救不及時就會死亡。
毒鼠強系神經毒性滅鼠劑,具有強烈的腦干刺激作用,強烈的致驚厥作用。進入機體主要作用于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國內外的科學實驗和滅鼠實踐早已證明,毒鼠強對所有溫血動物都有劇毒,為另一劇毒滅鼠藥氟已酰氨的3-30倍,砒霜及氰化物的100多倍。而且化學性質穩定,在植物體內毒作用可長期殘留,對生態環境造成長期污染,被動物攝取后可以原毒物形式滯留在體內或排泄,從而導致二次中毒現象。1952年發現,毒鼠強處理過的土壤生長的冷杉,4年后結的種籽還能毒死野兔。
我國國家有關部門已于1991年發文確定毒鼠強屬禁用品。但毒鼠強中毒的病例仍時有發生,也有人將其用來下毒。
相思子毒素是從豆科藤本植物相思子的種子中提取的一種劇毒性高分子蛋白毒素,其含量約占種子的2.8%~3.0%。
相思子又稱雞母珠,它的種子很漂亮,每顆種子下部三分之二為紅色,頂部三分之一為黑色。這些種子具有裝飾性,常被制成首飾,有的國家甚至還會進口這種首飾。千百年以來,這些種子在宗教盛行的國家很受歡迎,那里的人們常用它串成念珠。相思子種子的外層覆有一層薄膜。如果薄膜完好無損,那么吞食種子并不會中毒;但如果薄膜被劃破或者損壞,那么吞食種子就會有生命危險。因此,與佩戴者相比,相思子首飾制作工匠中毒的幾率更高。有不少工匠就是在加工相思子飾品時,不小心刺破了手指而中毒身亡的。
研究發現,相思子所含的相思子毒素要比蓖麻毒素的毒性更烈。不到3微克的相思子毒素就足以致命。毒素進入人體后,會與人體細胞膜結合,并阻止蛋白質的合成。吸入相思子粉塵而中毒的人,會出現呼吸困難、發燒、惡心和肺積水等癥狀,而誤食相思子的人(如果碰巧相思子外層的薄膜破損)則會出現嚴重的惡心、嘔吐和脫水癥狀。中毒者一般在中毒后三至四天內死亡。
目前,該毒素已被列為潛在的重要毒素戰劑和生物恐怖病原物質之一。
致命毒物管理的漏洞
最近一些年,在大學里發生了多起投毒案件,在對其毒源的追查時,絕大部分都上溯到了大學里的實驗室,這直接暴露了我國當前的實驗室管理還存在很大的漏洞。
鉈中毒不只一起
據朱令的部分同學回憶,當時,清華大學的實驗室管理并不嚴格,就是擁有劇毒物品的實驗室也是如此。
北京警方在該案的調查中也發現,清華大學鉈鹽毒品的使用沒有經過嚴格地管理和登記。
1997年北京大學發生全國第二起“鉈”投毒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曉龍是北京大學化學系94級學生,正是學校實驗室管理存在漏洞,使他從實驗室獲得了鉈。
隨后,國家教委辦公廳文件教備廳[1997]13號定性:1995年5月,1997年5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先后發生了兩起學生鉈鹽中毒案件。除涉嫌人為作案外,鉈鹽未按劇毒品管理是其重要原因。
偷盜危險化學品并不難
按照有關規定,高校實驗室中的危險藥品要專人管理、領用,健全嚴格的領取使用登記制度。管理人員要建立危險藥品各類帳冊,藥品購進后,及時驗收、記帳,使用后及時銷帳,掌握藥品的消耗和庫存數量;不外借藥品,特殊需要借給藥品時,必須經領導批準簽字。
二氯化鋇、汞、苯胺、草酸、黃磷、鉀、鈉、碳化鈣、二硫化碳、苯、乙醚、發煙硫酸、丙酮、乙酸乙酯、甲苯、二甲苯、正丁醇、過氧化鈉、硝酸鍶等非經常使用的危險藥品,同一年級,各教學班在做完同一個實驗后,剩余部分應及時存入危險藥品庫(柜);在各教學班做同一實驗的間歇時間,才可暫存在化學藥品室,并有完善的監管舉措。但是在實際過程中,有很多實驗室并沒有完全落到實處。
也有不少高校教師與學生坦言,學校對實驗室安全的監管越來越嚴格,但老師對學生做實驗過程的監督仍存在漏洞。
例如,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就有多名研究生表示,盡管學校對于有毒實驗物質有嚴格保管、取用程序,但在具體使用時仍有被私自帶出實驗室的可能。相關有毒物質拿到手后,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在實驗室做實驗,截留一點是有可能的。并且,截留的有毒物質只要存儲得當,完全可以帶離實驗室隨意處置,畢竟離開實驗室時,沒有強制檢查手段和設備。而這樣的情況在全國高校都很普遍。
關鍵是制度要落地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表示,其實在高校中,絕大多學校都有針對化學危險物品嚴格的管理規定,通常來說,高校實驗室的墻壁上都會貼有“實驗室管理制度”或“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但多流于形式,相關規章制度并沒有落到實處,很多實驗室,在平時也是人情大于規章,使得一些無關人員也能夠隨便進出實驗室,有關管理人員并沒有繃緊安全的弦。
胡星斗認為,對于有危險化學物品的實驗室,一定要專人負責管理,并有其他的人另外定期檢查,一旦發現問題,就要追究管理者的責任。
提高國內高校實驗室的管理水平也是當務之急。有專家表示,目前我國的一些實驗室管理和西方發達國家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其中僅從實驗室管理人員的安排上就可以看出一些問題。
在西方很多發達國家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實驗室,一般都有專門從事實驗室管理的員工,一個員工可以在這個崗位上工作幾十年,但在國內,實驗室里更多的是教授、研究生的身影,卻很難看到專門的實驗室管理人員。
不過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鄧文禮表示,高校實驗室在管理方面的確也面臨著不小的難度,稍微一個環節出現疏忽,就會出現管理漏洞。因此,從嚴進行危險物實驗室的管理就顯得至關重要。
毒物追蹤:朱令案還能否偵破?
至今,朱令鉈中毒案還沒有破獲。有著“華裔神探”美譽的李昌鈺博士接受采訪時表示,朱令案并不是沒有破獲可能。
李昌鈺說,多年未破的案子,他們稱為“冷案”。二十余年未破的案件要偵破的話,“非常困難”。但如果有警方當時調查的案卷、原始物證,就可能還有機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法醫毒物分析專家劉耀表示,就朱令案而言,重新排查以前的原始證據可能會給破案提供機會。
而對于投毒案的偵破,首先是要確定毒源,即被投毒者中毒的物質是從什么地方來的,然后根據毒源尋找犯罪嫌疑人,即哪些人最有可能實施投毒。在這類案件的偵查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投毒的有關物證,比如食物殘留﹑杯子﹑飲料﹑洗簌用品等,這些都是重要的投毒途徑,找到這些,就可以對投毒的場所予以確定,并對投毒行為予以進一步確認。而后,再調查除了被投毒者本人,還有誰有可能接觸這些東西,這樣就會縮小犯罪嫌疑人范圍。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沈政表示,對犯罪嫌疑人使用測謊儀、催眠技術或者投射測驗等其他一些心理測試,也能夠給破案提供一些幫助。其中,投射測驗是指采用某種方法繞過受訪者的心理防御,在他們不防備的情況下探測其真實想法。 在投射測驗中,給受測者一系列的模糊刺激,要求對這些模糊刺激做出反應。如抽象模式,可以作多種解釋的未完成圖片或繪畫。分別要求受測者敘述模式,完成圖片或講述畫中的內容。由于受測者的解釋會帶有自己潛意識的思想,這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被試者內心的真實心理狀態。
另外也有一些人表示,分析犯罪嫌疑人這些年的一些郵件、通訊記錄以及一些反常的行為,也能夠給破案提供一些幫助。另外,還可以從朱令的同學中尋找一些新的證據。
不過劉耀也表示,刑事類案件是越早介入,破案效果越好,時間越長,破案的可能性就會越低。“這個案子還有沒有可能破案,需要找到北京市公安局偵查的材料,將其調出來,然后重新梳理,并且讓專業人士進行深入分析,看看還有沒有可能予以破案。”劉耀說。
知名專欄作家刀爾登近日就朱令案也在自己的博客上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從讀到的相關文本來看,孫有嫌疑嗎?肯定有。在已知的牽涉人當中,嫌疑是不是最大?是的。能確定是她干的嗎?不能。”刀爾登表示,他“讀到的所有‘確定’或‘幾乎確定’的文字,其實無一不是在重復地說‘她最有可能’或‘她很有可能’,其中有許多缺失的環節,有許多似是而非的‘心理’推測。”
刀爾登表示,他“贊同向警方施壓,爭取重啟此案。”
北京市立天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捷是為朱令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之一,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久以前,在吳承之夫婦的委托下,包括他本人在內,朱令有了一個10余人的律師團,律師團向北京市公安局再次提交了朱令案信息公開的有關申請,但是目前還沒有得到回應。
實際上,多年來,由于信息的不公開,朱令一案在很多人的猜測和推理中已經變得非常撲朔迷離,政府的信譽也受到很大的傷害。
現在的社會主流意見認為,不管破不破得了該案,當前公布朱令案的一些信息已經成為十分必要的事情。
毒案后的心理治療
中國疾控中心一項調查統計顯示:全國大學生中,有高達25.4%的人有焦慮不安、神經衰弱、強迫癥狀和抑郁情緒等心理障礙;而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委會的調查也表明,40%的大學新生和50%以上的畢業生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其中“人際交往、學習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困境”是最為突出的四大“心病”。
但是在另外一個方面,針對大學生的心理關注依然還很不夠。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表示,近些年來,雖然全國的絕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詢熱線,但是產生實質作用的依舊比較有限,在一些真正存在嚴重心理危機的學生中,很少有人主動去進行心理咨詢或者尋找心理的幫助,因此他們的心理問題依舊沒有得到疏解。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沈政告訴記者,這些年在很多高校,雖然都有一些集體的心理咨詢或者教育,但是對有問題的個案而言,這樣的方式很多時候難以對他們產生作用,為了減少投毒、自殺等惡性事件的發生,需要重點關注一些個案。比如貧苦的、感情挫折的、和他人有矛盾的等等,然后進行一些針對性的開導、安慰或者心理矯正,就能夠減少惡性事件發生的幾率。
記者在調查了解到,在四大“心病”中,人際關系一直是大學生心理咨詢的重點,過度競爭、文化差異、生活習慣不同、缺乏包容等導致學生之間矛盾不斷。上海師范大學心理咨詢與發展中心曾經做過調查,發現學生咨詢的問題中有1/3和寢室關系、班級同學關系、學院同學關系有關。由于現在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很多人彼此之間缺乏包容心,因此常常導致關系緊張。而這種緊張的關系時間長了就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在一些人身上產生,如果沒有及時得到矯正,隨著和同學關系進一步惡化,個別心理失控的人就會采取投毒等極端的解決辦法。
不過沈政也表示,高校投毒、自殺等惡性事件的發生有時原因很復雜,單純的心理心理咨詢與治療并不能杜絕這些惡性事件在高校的發生。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體系將學生教育的主要視角都放在了學生學習能力和技能的培養方面,在德育方面做得還很不夠,到了大學階段,這種缺陷常常要變得更加嚴重。
而這與我國高校的思想教育也有很大的關系。“雖然我國高校一直有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但是這些年,思想教育常常變得空而無物,對大學生并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或者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雖然很多學生的專業技能在不斷提高,但是并沒有形成完善的人格,高智商、低情商的大學生群體在高校中十分普遍。”胡星斗說。
沈政告訴記者,有很多大學生,沒有較強的包容能力,往往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小矛盾,就會搞出大問題或者大的矛盾,惡劣的人甚至還想尋機報復,另外一些大學生也存在比較嚴重的嫉妒心理,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如果雙方存在競爭關系或者利益沖突,少數人就會采取極端的做法。沈政表示,對這些類型的大學生加強德育教育、幫助其健全人格,在大學教育中已經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另外,國內高校頻頻發生的大學生投毒、自殺、兇器殺人事件也暴露了大學生群體中生命意識教育的缺失,很多大學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漠視他人的生命,這樣,高校中不時就有惡性事件發生。現在,生命意識教育在大學中也變得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