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天津等在內的中國7個省市碳排放交易試點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陸續正式交易,試點中的上千家企業必須計量并公開企業碳排放量。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經濟高速增長正在以生態惡化為代價,環境的隱性債務日漸膨脹。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全球國際氣候立法研究第三次報告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對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碳強度下降40%到45%”的目標不會改變,并且不附加任何條件。為此,在2011年10月底,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近期,試點城市之一的深圳碳交易市場將于6月18日正式啟動,首批確定的重點碳排放交易企業包括635家工業企業,還有200多棟大型公共建筑。而其他試點省市碳排放交易試點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陸續正式交易,試點中的上千家企業必須計量并公開企業碳排放量。
全球碳交易市場遭遇寒冬
碳資產,原本并非商品,也沒有顯著的開發價值。然而,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簽訂改變了這一切。將溫室氣體排放權作為商品,用市場促進減排。因議定書規定了發達國家排放總量,而發展中國家則區分于發達國家不需要承擔減排義務,擁有大量的減排空間。由此發達國家以資金或提供技術的方法購買發展中國家的碳減排量,進而形成國際間的碳交易市場。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并且近些年在節能減排方面投入巨大形成了大量的減排量,成為名副其實的 “賣炭翁”。
不過,目前“賣炭翁”的碳可不好賣。記者在國際碳排放交易商Climate Bridge公司市場總監邱雙平處了解到,清潔發展機制實現了中國和國際買家的合作,通過項目所實現的“經核證的減排量”(核證減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簡稱為CERs,是經過聯合國核證后的減排量),用于發達國家減少本國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
“但國際碳價低迷,對由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產生的CERs的市場需求造成了沖擊,導致了碳信用額度嚴重過剩。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上,CERs的價格已經從兩年前的每噸12歐元暴跌到了現在的0.25歐元。” 邱雙平說。
邱雙平不隱瞞地說:“現在所有的全球CDM項目已經全部停滯。一是,由于歐洲市場開工不足,開工不足必然導致碳排量減少。二是,各歐洲企業之前都獲得了較多的碳排放配額,現在仍有盈余。三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規定了發達國家在2008年到2012年第一承諾期內,需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5.2%。現在一期承諾結束,各國政府在接下來的大幅度減排目標的設定上存在極大分歧,這里存在諸多的政治原因。所有這一切都導致碳交易市場的停滯。”
當記者問及Climate Bridge公司都有哪些CDM項目被迫叫停時,邱雙平表示這個不方便透露。雖然CDM項目停滯,但投資興建的水能、風能、生物能等項目仍然繼續發揮作用。那么中國目前有多少個CDM項目呢?
CDM項目開發及政策研究專家、浙江大學副研究員丁海兵幫記者梳理了一下。截至2013年5月7日,聯合國簽發的CDM項目產生的二氧化碳減排量約13.08億噸(當量),這些減排量來自全球發展中國家的6755個項目。其中,來自中國的1227個CDM項目貢獻了超過60%簽發量。而國家發改委批準的CDM項目高達4904項,其中到達聯合國,成功注冊3563項,獲得簽發的1227個CDM項目,僅約占中國總量的25%。
也就是說,由于國際碳市場持續低迷,買家很少介入后續的減排量購買,已經通過聯合國簽發的1227個項目,無法完成交割,簽訂的合同無法履行。
而且,國家發改委批準的CDM項目高達4904項。這些項目有一定的價值,因為它們經過發改委的嚴格審查。在未來的國內碳排放交易市場中,這些項目是否能進場進行交易?這些需要國內碳交易政策進行創新,妥善安排機制,合理設計交易規則。
但同時,丁海兵也對未來的碳交易市場回暖表示期待,他說:“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開展碳排放權以及排污權交易試點,意味著我國產權市場上將興起排污權的交易等活動。各地已經在積極籌建省市級的排污權儲備交易中心,摸索COD(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污交易,可以預見,將來強制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也將擺上議事日程。”
中國碳交易試點破冰之難
“ ‘計量’‘公開’,雖未有法律條款明文規定,但確實帶有強制性措施的味道了。而7個試點所承擔的控制碳排放總量(即排放強度)本身就是一大挑戰。這就意味著能耗水平的‘封頂’,通常情況的經濟結構是,能耗與產能產值幾乎是成正比的。也就意味著經濟總量或增量的‘封頂’。這與GDP帶動就業、提升地方經濟實力顯然是有抵觸的。”丁海兵表示。
丁海兵針對這7個試點給了記者一個形象比喻:“企業取得一定時期內‘合法’排放溫室氣體的總量。這個‘合法’總量即為配額,再將這些配額分到各個重點企業、單位。這就好像‘地方糧票’,也為構建全國統一的碳市場預留了政策空間,最終實現全國通用。”
這期間不乏很多具有前瞻性的企業。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北京飛廣州航班,3小時消耗18噸煤油,排放57噸二氧化碳。國航通過北京環境交易所交易平臺為這57噸二氧化碳買單。該款項將用于支持黑龍江省風力發電項目的開發和建設。
北京環境交易所碳交易中心主任王陽說:“如果說之前的碳交易都只是出于企業自愿減排意愿。那么現在7個試點政策的出臺,我們也可以把它歸結到強制減排項目里,中國現在的7個試點,就相當于以前的英國,規定了強制減排量。但由于國際市場碳排放額大量囤積,造成有價無市的局面。國際買家在國內購買的大量項目無法持續。近期雖然碳交易量為零,但借此,生態建設可以從一個時髦概念落實到具象的市場行為,在節能產業及低碳建設上產生實質意義。”
丁海兵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在此次公布碳交易試點名單之前,很多省市已經在成立自己的碳排放權交易所或者能源環境交易所。但已經成立的交易所,多數以企業自愿碳排放交易、或操作CDM項目為主,罕有實質性的碳市場操作。圍繞碳交易的嘗試,還難以走出準備階段,但已經不可避免地在中國升溫。”
把森林的生態服務賣出去
碳交易目前最常見的業務有風能、水能、生物能等。 而“碳匯交易”也是碳交易項目的一種。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涉及的業務范圍卻完全不同。“碳匯”一詞最早出現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是指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而森林碳匯,是其中的重要一項。通過植樹造林和森林保護等措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遠低于工業減排。
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成為全國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平臺以后,阿里巴巴、歌山建設等10家知名企業以18元/噸的單價購買了總量為14.8萬噸的林業碳匯指標,成為國內第一筆規范的林業碳匯交易。通過購買林業碳匯,中和企業的碳足跡(碳足跡指一個人或者團體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構成的自然資源。“碳”耗用得多,導致地球暖化的元兇“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跡就大,反之碳足跡就小)。但目前企業買多少碳匯,要不要買,都還屬于一種自愿行為。
記者從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網站的主頁上看到許多個人捐款購買林業碳匯的記錄,在該網站的“我要捐款”欄目下則實時播出捐款人的信息。目前,個人捐款購買林業碳匯不屬于碳匯交易的范疇,它更多地體現了個人的社會責任感,而不是經濟行為本身。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何宇說:“林業碳匯交易其實就是把森林的生態服務賣出去。林業具有多種效益,兼具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雙重功能。林木每生長1立方米蓄積量,大約可以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
中國政府曾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承諾: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我們在山西專項基金籌集碳匯資金5000多萬元,在全省36個市縣及單位營造碳匯林4.3萬畝,預測可吸收二氧化碳達33萬噸。
丁海兵也坦言:“林業碳匯不但固碳周期長,而且當企業購買碳匯林以后,如發生樹木砍伐,或森林大火等自然災害,那么這片森林反而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國際上也稱林業碳匯為臨時性減排措施。但森林綠化美化環境,獲得了其在產業及低碳建設上的實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