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眾不需要了解高新技術本身的復雜和深奧,就能體會科學帶來的快樂,享受到更加及時、互動、人性的科普體驗。
“選擇錯誤,請選擇泡沫滅火器……”語音提示后,工作人員重新拿起一個滅火器,對準大屏幕噴射,然后聽見畫面中傳來“成功了,太棒了!”的提示音。在安徽省科普產品工程研究中心的展示廳里,工作人員向記者一行生動地演示了“社區科普之家綜合服務平臺”中的消防培訓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社區居民可以先對著屏幕以互動、游戲的方式學習消防基礎知識,再分不同的滅火場景進行仿真測試。
體感游戲 科普傳播新體驗
“這個平臺采用了體感識別技術,就跟玩體感游戲一樣!” 安徽省科普產品工程研究中心總經理劉偉介紹說。消防培訓只是其中一部分內容,后臺的內容完全可定制化,如健康、安全、益智等科普內容可按需推送,隨時更新。而眼前這塊寬2.1米、高1.5米的大屏幕,其實是一塊普通的木板,通過投影加上紅外感應技術,可以達到像操作“超大平板電腦”一樣的效果,用戶隨心選擇想要的科普內容。
如今,安徽省科普產品工程研究中心已經把基于“科普云”技術的科普傳播平臺應用于社區科普中,在未來,平臺上還可以導入廣告系統,實現社區科普事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對于用戶來說,他不需要深入了解這些高新技術,就能享受到更加及時、深入、人性的科普體驗,科普事業正以一種嶄新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對于這種轉變,安徽省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周建強有深刻感受,“今天已經進入21世紀了,信息技術高度發達,手段形式非常新穎,覆蓋面很大,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到科普上,必然會對公眾產生吸引力,推動科普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提高科普工作成效。”
挑戰傳統 探索科普新途徑
發資料、建專欄、辦講座、搞展覽……很多人說到科普活動都會想到這樣的場景。但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改變了公眾獲取知識的途徑,傳統模式的科普工作受到極大挑戰。從2003年開始,安徽省科協認為發展科普產業、開發優秀的科普產品是科協工作的責任。
不過,由認識變成共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10年前安徽省開始提出“科普產業”這個概念時,有些人認為,科普是公益性的,怎么能變成產業,變成產業不就是贏利嗎?
“科普產業和產業化是兩個概念,公益性的科普事業發展需要產品、服務、活動的支撐,這些都需要由科普產業來提供,只有解決科普產品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科普事業才會得到‘質’的提升。”周建強希望更多的人來支持科普產業的發展。
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第一個“吃螃蟹”,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協工作、發揮科協作用的決定》,這是全國首個明確提出發展科普產業的省級文件,其中對支持發展科普產業的政策環境、項目規劃和園區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從此為安徽省科普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試水科博會 打造科普大平臺
要發展一個產業,靠什么拉動?當然是市場需求,沒有需求的產業是一廂情愿。如何探一探市場的底,安徽省科協首先想到了舉辦一屆科普產品博覽會。這一想法隨后得到了安徽省政府和中國科協的大力支持。
2004年5月28日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首屆科博會正式開幕,這次大會出人意料的成功。“根本沒想到會有這么多廠家,這么多科普產品來參展,很多科技館的館長都來了,大家交流得非常熱烈。現在科博會已成為全國科技館的‘館長例會’。”安徽省科協負責人向記者描述道。
科博會很快展現出它的獨特魅力,產品展示、現場交易、信息發布、技術轉讓、科普報告、專題論壇在這里都有了舞臺,供給和需求在這里得到充分對接,揭開了科普產業發展空間的帷幕。直到今年,科博會一共辦了五屆,累計有1600多家國內外廠商參展,包括清華大學等40多所高校、中科院自動化所等20多家科研單位參展,展品2萬多件,此外還有多達120多萬人次的觀眾現場參觀體驗。
主辦方也用心打造科博會的品牌。張平、鄧楠、陳希和中國科協書記處歷任領導都出席科博會;一些知名院士專家也參加了科博會的活動;科博會還得到了總裝備部等有關部門的支持,楊利偉等8名航天員出席科博會,“神九”航天的返回艙、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模型和深海探潛的“蛟龍號”模型也拿到科博會展示。
在安徽省科協看來,科博會無疑是探索科普事業發展的新平臺,在這里,通過市場化的手段,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經營性的科普產業得到了提升和發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科普資源和科普產品;另一方面,科普的公益性也得以彰顯,通過免費開放的各類活動,公眾切實感受到了科普的新氣象,增長了科學知識,有效探索了公益性科普事業與經營性科普產業并舉機制。
人才、產品、市場……科普形成生態循環
如果說通過舉辦科博會,發現了一個前景極為廣闊的市場,而要滿足這個市場的需求,還需要做大做強企業實體,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并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
在合肥市高檔的商超銀泰中心5樓,記者看到了由工程中心打造的“嘻哈樂園”,和傳統的兒童樂園不同,這里的各種玩具、設備都融入了科普元素,比如吊車,孩子們可以通過運磚了解機械原理,“這樣一個樂園投資40萬-50萬元,周末一天能達到300-400人次,一年就能收回成本。”劉偉介紹說,把科普產品放到商業體里面的嘗試是可行的,未來將會發展成連鎖經營模式,市場規模可觀。
2010年,省科協與蕪湖市政府共同建立了全國第一家科普產業園,目前入園企業已有16家,實現了產業集聚發展,而全省從事科普產品研發制造的企業已達43家。
安徽省科協也非常重視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向科普產業延伸,科大訊飛是一家上市企業,具有全球領先的語音識別技術。2008年,由安徽省科協聯合科大訊飛等單位以多要素資源投入,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省級科普產品工程研究中心,“這是一個重要的布局,標志著全國的科普產業有了一個專業的研究機構來支撐。”劉偉對記者說。
工程中心很快在助推產業發展中大顯手身。中心一方面承擔了多項科普產業研究的軟課題,為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另一方面也在不斷探索產業發展方向,目前已經在社區科普、兒童科普、標準制定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心成立至今,已擁有成果專利51項, 2012年,中心連續成功申報了兩項國家重大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公益與市場并舉 讓科學流行起來
如今,科博會已經打造成為安徽省的三大重要會展之一,發展科普產業成了安徽省科協的特色工作。
“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我們對科普產業的認識還不夠,目前,科普產品生產、研發單位都還處于起步階段,科普產業體量還小,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還欠缺,商業模式還不是很成熟,市場的認同程度還有待于提高,必須進一步加大扶持引導力度。”安徽省科協負責人介紹說。
目前,安徽省正在通過創新驅動戰略、集聚發展戰略、重點項目帶動戰略、人才發展戰略等機制措施來做大做強科普產業。在采訪中,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重點介紹了“科普云”“社區科普服務之家”“中小學科普體驗館”“百萬大學生科普創意創新大賽”等多個項目和活動,讓人感受到了科普產業充滿著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我們都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科學技術不僅是生產力,還有它的社會學功能,科學的知識、方法和思想能夠教化社會,提高公民的科學自信,不盲從,不迷信,這才是整個民族進步的基礎。”周建強認為,這是發展科普產業的重要價值所在,而他期待的是,有一天科普產品能夠進入商場、超市和千家萬戶。■
安徽省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周建強:
用市場機制推動科普產業發展
科技生活:
我們都在說“生態中國”,如果把“生態”這個詞用到科普上,科普事業應該有什么樣的生態?
周建強:
國家對提高公民素質是有剛性指標的,到2015年要達到5%,科普需要與時俱進,特別是需要與現代科技和市場緊密結合起來,公眾自愿花錢購買的科普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科普。我們發展科普產業,就是要為社會提供豐富優質的科普產品,滿足公眾對科學的需求,解決科普產品有效供給不足這樣一個科普工作的主要矛盾。科普產業與科普事業要良性互動和并舉發展,通過發展科普產業來支撐科普事業,以科普事業發展來帶動科普產業壯大。
科技生活: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安徽省科協在推動科普產業發展上準備如何保持優勢?
周建強:
目前,“堅持創新、突出特色”在全省科協系統已形成共識,發展科普產業已成為安徽省科協工作最大的特色。下一步,我們將用市場機制和網絡手段推動科普產業發展,加快科普云建設,促進科普資源共建共享,鼓勵支持更多的高校、院所和企業開發科普產品、投資科普產業,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資源進入科普產業,努力培育一批骨干企業、形成一批拳頭產品。
科技生活:
對科博會總體未來有什么設想?
周建強: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科博會把科協建設成為科普資源的集散中心。圍繞這個目標,我們將努力把展會做大做強,走向國際化。在國際化方面,前幾屆我們已進行了探索,今后將加大境外的招商招展力度,吸引更多的境外企業、大學、科研單位、科技場館和科普團體參加科博會,力爭把科博會辦成具有世界水平的會展,成為我國科技展會的品牌。
科技生活:
您認為好的科普產品應該是什么樣的?
周建強:
我認為,好的科普產品應該具備“三性”原則和“四化”特點,即科學性、普及性、安全性和智能化、數字化、娛樂化、藝術化。科普產品所包含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必須是正確的;科普產品要能夠讓公眾喜歡,表現出的內容要易于為一般受眾理解和接受;好的科普產品是具有互動性的,觀眾要參與進來,要保證參與者的人身安全,此外,科普產品是一種“靈魂”產品,承載著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不能給人們帶來精神污染。
同時,好的科普產品應該應用先進的高新技術,數字化、智能化是發展的趨勢,有了數字化、智能化能開發出更多的產品,提升產品的互動功能;藝術化給人以美感、美的享受;娛樂化是寓教于樂,使公眾不是單向“被科普”,在快樂中增長知識、普及科學、提升素質。
科普產品和其它商品一樣,要進入市場必須要有標準。目前,我們已完成了中國科協委托的科普產品標準體系研究,包括基礎標準、管理標準和技術標準,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省級科普裝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推進科普產品標準的建立。
科技生活:
你們如何解決產業發展中的人才培養問題?
周建強:
我們采取資源共享的方式,一是與中國科技大學聯合舉辦科技傳播方向的研究生培養,培育科普創意、策劃、研發等高端人才;二是依托“產學研用”科普產業戰略聯盟,充分發揮聯盟成員單位的人才優勢,引導科研人員參與科普產業;三是通過舉辦“安徽省百所高校百萬大學生科普創意創新大賽”等活動,發掘、培育、儲備一批科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