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孫氏手術”的創始人,孫立忠發明了七項大血管手術關鍵技術,使我國大血管手術死亡率由20%下降至4.3%。孫立忠有一個信條:醫生不是神仙,不能保證把所有病人都治好,但是醫生要創造條件,使每個病人都得到救治的機會。
人體中血液循環的主干線也就是大血管,它是指心臟直接發出的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和腹主動脈,而主動脈夾層就是指這段主動脈血管壁出現了分層,血液進入了血管壁之間的組織。
這種疾病極其兇險,血液淤積在“假腔”中,使血管呈“瘤”樣膨大。它雖不是腫瘤,但由于隨時可能破裂出血,因此兇險程度超過任何心臟疾患,是一種死亡率極高的大血管疾病。在發病48小時內,一半的患者可能死亡,其后每延遲1小時,死亡率增加1%。
創新組合孕育出“孫氏手術”
近年來,主動脈夾層的患者人數猛增。據估計,我國每年新發主動脈夾層患者超過20萬人,主要發病人群為40~70歲。上世紀我國在這類疾病方面能夠借鑒的經驗寥寥無幾,而且國外手術方法對于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效果也不好,死亡率高達20%。對于這種高難度手術,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中心主任、北京市大血管疾病診療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忠另辟蹊徑,孕育出“孫氏手術”。這個手術方法,不但是孫立忠創新的一個高峰,更是中國大血管外科發展的里程碑。
截至今年4月,“孫氏手術”已在國內60余家醫院得以應用,完成手術8000余例,并在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手術200余例。孫立忠自己帶領的團隊完成了2000余例,總成功率達96.2%,享譽國際學術界。
“孫氏手術”的學術名稱叫做“主動脈弓替換加支架象鼻手術”。這項手術主要治療的是主動脈夾層的患者。之所以叫支架象鼻手術,是因為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很像一根彎曲的大象鼻子,或者說像一根彎曲的拐杖頭,經主動脈弓遠端置入一根支架型人工血管,就像大象的鼻子。
孫立忠說,治療主動脈夾層的手術步驟之一:將病變的主動脈弓用一段人工血管替換掉,遠端置入一段人工血管。但以前的手術材料和方法、效果都不理想,創新的思維在孫立忠的大腦中不斷醞釀。終于,2003年,孫立忠從抗擊非典的前線撤下來,在賓館隔離休整時,一個大膽的想法逐漸在他腦海里變得清晰起來。
他將國外用于治療真性動脈瘤的象鼻技術創造性地借鑒了血管支架的放置原理,設計了支架型的人工血管及其輸送裝置。
孫立忠說,“這兩項技術的創新和組合,才是我的‘孫氏手術’。”采用這種新的手術方式后,主動脈夾層手術20%的死亡率,很快就降到了5%以下。
由于手術效果好、適應癥廣泛,“孫氏手術”很快成為國內復雜型A型夾層標準術式。世界各地的心血管醫生,也都來向孫立忠“取經”。2009年,巴西、阿根廷等國多家醫院的17位心臟外科醫生自費來到北京市大血管疾病診療研究中心,向孫立忠學習這項新技術。
今年,是“孫氏手術”問世十周年,孫立忠還在不斷改進他的手術方法。“我們的改進在不影響最終效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了手術的難度,目的就是要讓更多的醫生可以掌握這門技術,使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時診治。”
“孫氏手術”的改進,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新型支架血管,將四分支人工血管和支架血管結合一體,減少手術關鍵部位操作的技術含量,簡化了手術步驟。而另一個是將簡化過去全部替換主動脈弓,改進保留頭臂血管的主動脈弓替換術,簡化了手術難度,減少手術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病率。
創新意識是“磨”出來的
如今的孫立忠被稱為“安貞一寶”,在所從事心臟大血管外科工作的30年間,他共主持完成心臟和大血管手術近萬例。
在從事大血管研究的最初階段,孫立忠所在的血管外科中心只有10張病床,而且還是兩個病區拼湊在一起的。隨著他在這個領域的不斷耕耘,以及醫院和患者對他的不斷認可,病床數也逐步增加到一個大病區40張床。
在孫立忠的大血管事業逐步走上正軌的過程中,“創新”是他一個非常閃亮的標簽。
孫立忠的創新意識,有點“時勢造英雄”的感覺。
當時主動脈手術的“血戰”之名不是憑空捏造的。“以前手術一出血,護士就得在手術室和血庫間來回跑,有的病人要輸上萬毫升的血,但是越出血,人體凝血的機能就越差,最后如果止不住就有生命危險。”談起那時的手術情況,孫立忠仍然有些感慨。90年代初期,手術做完,醫生的拖鞋經常被凝固的血液粘在了地上。所以為了防止濺血,上手術前醫生都用塑料薄膜把手術服圍上。
為了減少病人大出血的危險,同時也減少大出血給醫生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孫立忠想出了“自體血液回收輸入技術”。
從前手術時,病人的出血都被吸出來扔掉了,利用這套回輸的方法,病人的血液被收集起來,然后再通過體外循環機輸回患者身體。“那時想這個辦法的目的特別簡單,就是想著病人的血別丟了,只要病人身體里有血,就死不了人。”
在孫立忠看來,這個方法還有一個巨大的作用,就是給做大血管手術的醫生們帶來了一個信心。“它讓醫生們知道,做主動脈的手術不再那么可怕了。”
從1995年到2005年,孫立忠差不多每年都有新的技術和方法應用在主動脈手術。在孫立忠看來,喜歡在手術上想辦法,跟他的經歷大有關系。
“很多方法,都是從艱苦的時候創造出來的。艱苦的環境是鍛煉人的。”孫立忠參加工作時,還是我國醫療條件比較艱苦的時期,孫立忠的老師經常帶著年輕的醫生修理手術器械,甚至還要自己打磨灌注針頭。可以說,年輕時養成的“沒有條件就要創造條件”的習慣,是孫立忠創新的基石。
后來,一旦手術上遇到困難,孫立忠總是變著法兒地想辦法解決,“病人就在那,即便沒有現成的方法、器械,也要想辦法把手術做成。在一次去新疆的手術中,孫立忠甚至用一片掰斷的剃須刀成功進行了手術。
孫立忠自稱沒什么愛好,因為覺得“浪費那些時間不值得”。在鉆研大血管業務的時候,他經常24小時都待在醫院,白天做手術,晚上累了就躺在值班室,和同事聊天,內容仍然離不開手術。
“我覺得用心思很重要,創新不是憑空而來的,有時候是臨床上遇到問題,綜合看書、再結合先進的經驗,才會產生靈感。”孫立忠說。
讓更多的患者得到治療
在記者采訪的這天,孫立忠有六臺手術,雖然有些只需要“場外指導”,但是各種事務性的工作還是時不時要打斷采訪。孫立忠從早上5點半就開始的每天,在這些事情的充斥下,還是顯得異常緊湊。
即便如此,孫立忠在推動我國大血管事業發展上所下的工夫,一點也沒有減少。去年,孫立忠的科室,單是急性主動脈A型夾層的手術就做了近200例,但是由于這個病發展太快,還是有38個患者,在急診手術前就死亡了。
對于這些沒來得及手術的患者,作為醫者的孫立忠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別人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我說我不怕這個。我去年做了200多個患者,還有30多人沒來得及做呢。所以我一定得教會更多的徒弟,還有那么多患者等著呢。”
孫立忠有一個信條,他也常跟身邊的醫生講,“醫生不是神仙,不能保證把所有病人都治好,但是醫生要創造條件,使每個病人都得到救治的機會。”
從1998年起,孫立忠就一直致力于培養國內的大血管人才,堅持每年召開主動脈方面的會議和培訓班。一開始,人們對大血管關注很少,有時即便只有十幾個人來聽講座,孫立忠也還是認認真真作報告,積極推進大血管新技術的普及。
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學習班、進修生和研究生教育等方式培養人才,推動我國主動脈外科發展。可以說,目前全國所有開展主動脈外科的醫生,都直接或間接地接受過他的培訓,并在應用他所創新的技術。
“我覺得只要努力去做,不斷推進這個工作,就有更多的醫生可以完成手術,讓更多的患者不用千里迢迢來到北京,在家鄉就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孫立忠說。
我國大血管發展有三個“不”
多年的學科建設經驗,也使孫立忠看到了很多大血管外科的問題。孫立忠認為,我國的大血管事業在臨床治療的方面,雖然和國外的差距越來越小了,但是還是有差距。他將這些差距總結為三個“不”。首先是發展不平衡;其次是診療不規范;第三是治療不及時。
第一個“不”主要體現在,一些大的醫院在治療方面做得比較好,但是在研究方面,比如發病機制、預防以及重要臟器的保護方面卻未同步。不同地區、不同醫院的醫生之間的差距也很大。
第二就是診療不規范,有些技術和規范在一個醫院能實行,另外的醫院就不行。第三就是治療不及時。這些不及時造成一些患者根本就得不到治療的機會。
為了解決這三個“不”。孫立忠除了多次舉辦培訓班、講座,還組織各省的大血管學科帶頭人出國學習訪問,使他們自身能力提高,進而教會周圍的醫生,通過輻射式的傳播,提高整體醫生的綜合素質。
此外,孫立忠還致力于推廣大血管治療的標準診療規范,通過制定一套科學的流程性方案,讓各地水平不同的醫生,也都能“按圖索驥”似的救治患者,從而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在一個多小時的采訪中,孫立忠99%的時間談的是手術、是學科建設,談起自己時,卻總是語速飛快地帶過。當記者在采訪快要結束時,幾乎要將他定位為“極度熱衷工作的和藹醫學專家”時,孫立忠卻展現了他內心感性的一面。
“這么多年,我要感謝我老師、同事、單位,他們幫助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這些都不是我最要感謝的。我最要感謝的是患者和患者家屬的信任。他們很多人找到我時,是抱著把命都交給我的決心。那個時代做手術成功的太少,做手術就意味著可能會下不了手術臺,撒手人寰。這些他們都知道,卻還是信任我,讓我為他們做手術,這種信任是任何其他東西都不能比的。”
帶著這些信任,孫立忠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也許,就是這份沉甸甸的醫患之間的信任,成就了這位中國大血管的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