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備受業界關注的,是中國政府頻繁釋放出強烈的“促進信息消費”信號,意圖實現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消費升級、產業轉型和民生改善的長遠目標。
在我看來,對同樣身處關鍵拐點的中國信息通信產業,尤其是互聯網行業來說,更是一個“天時、地利與人和“兼具的關鍵拐點。
所謂天時,是順應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的大勢。
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從我們這行的角度看,或許可以概括為以科技和商業手段,提升生產力,滿足制度和文化發展需求的簡史。技術和商業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生產力的提升,衡量生產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在物質滿足的基礎上,還需要以不斷演進的制度和文化,來是滿足人們的共性心理和精神需求。
顯然,當技術、商業和制度、文化之間不能匹配的時候,就會誕生形形色色的危機,比如我們正在經歷的全球性經濟危機,本質上是我們的生產力水平,還不能滿足同時供給那么多人、那么高的生活水平和心理期待,可以說,在過去的一些年里,人們透支了一些未來。
幸運的是,危機總是孕育著生機,總會有新的技術和商業創新,來緩解這一永恒的矛盾。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1973-1975年,美國經歷了二戰后截至當年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而就在那個時代,更多的人們渴望使用計算機來提升生產力,降低勞動強度,但大型機和小型機實在是中小企業和個人用戶買不起、用不了的。所以,1973年誕生的以太網,1980年就成為了IEEE標準;同年誕生于PARC實驗室的PC和GUI界面,數年間就風靡世界,還由此催生了微軟、Apple、Dell等現在的Top500企業。
更為我們所熟悉的例子,是互聯網。從WWW協議、電子郵件、瀏覽器到HTML,這些互聯網基礎技術誕生的時間背景,是美國經濟持續衰退的20年,在最開始并不那么流行。但到了1993年9月,克林頓政府提出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計劃”后,互聯網技術就對經濟的影響越來越深——改變了信息工作者的創建、分發,到分享、連接和協同模式。美國經濟在1995年實現了劇增,雖然當時IT行業只占美國GDP的30%,但卻為經濟的快速增長做出了一半的貢獻。
在當時的背景下,1995年也成為了微軟里程碑式的一年,不僅是因為Windows 95獲得了輝煌的成功,更因為比爾·蓋茨在那一年就已經看到了互聯網的巨大發展前景,發表了名為《互聯網浪潮》的備忘錄,而整個微軟公司也在接下來的近20年的時間中將互聯網作為業務重點。
回顧過去,不僅是為了更好的看清未來。也是希望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我們所在的行業,總有一些關鍵時刻,事后會被證明是至關重要的轉折點。
當前的轉折點,就是中國政府在《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里提出的“到2015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超過3.2萬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帶動相關行業新增產出超過1.2萬億元,其中基于互聯網的新型信息消費規模達到2.4萬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基于電子商務、云計算等信息平臺的消費快速增長,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8萬億元,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3萬億元“這一預期,由誰實現,如何實現。
所謂地利,是發揮中國所具備的獨特優勢。
首要的優勢顯然是中國有最大的市場和用戶群,不論是PC、手機、汽車還是互聯網。且隨著中國寬帶網絡建設的推進,擁有4M及以上網速的用戶比例已經達到70%。此外,中國在云計算基礎設施和服務方面的投入已占全球的10%。
第二個優勢是人才和人力。要熟悉擁有5.91億互聯網用戶、4.64億移動互聯網用戶的中國市場,優秀的本地人才將發揮領軍作用。這些人才,不僅來自每年數百萬的高校畢業生,更來自各個行業里,熟稔中國市場、用戶和文化的行家里手。此外,一直到2020年,中國仍將具有9.92億人的充沛勞動力資源,這也是一個生產要素。
第三個優勢是全球創新能力。在已經進行了一年多的微軟創投加速器里,我興奮地看到,有一些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初創企業在創新的道路上狂奔,甚至有好幾家VC機構為了獲得一家初創企業投資權,而火熱爭奪的情況。可以說,北京已經是一個可以媲美硅谷的世界級核心創新區。并且,這樣的城市,未來在中國還會不斷涌現。
所謂人和,是滿足個人消費者和企業用戶的心理趨勢。
正如微軟在公司愿景里所說的:人們總是期待在工作和生活里,發揮更多的潛能,而微軟的使命正是為了更好地激發和滿足這樣的潛能。在目前,個人消費者和企業用戶的共同心理需求,我認為是勞逸融合(Life Integration),這也是全球市場的共性需求。要滿足這一需求,離不開對移動化、社交網絡、大數據和云服務這四大關鍵技術的理解,以及從基礎研究、產品開發、市場銷售到整體服務的綜合能力。
云服務是基礎資源,為移動化、社交網絡和大數據提供了連接、互通和高效海量的平臺,像電力和水等基礎設施一樣,徹底改變了人們使用技術的方式。
更進一步看,云的本質是通過分享來降低成本,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對經濟的影響遠不只是在技術層面。在美國,Airbnb、TaskRabbit等“云經濟”商業模式所帶來的“破壞性”殺傷力讓我們領略到,在下一個互聯網時代一切皆有可能。
在云服務和云經濟的基礎上,無論是個人消費者還是企業用戶,任何事情都將與互聯網及其上的設備密切相關,商用和個人設備的之間的區別越來越模糊,工作與生活的界限逐漸融合,下一步,汽車、照相機、電視等更多的設備將加速融入到我們的互聯網生活當中;與此同時,大數據讓我們對一切都可以有更深入的洞察,社交技術則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且令人信服的方式來實現連接和分享
這些關鍵趨勢,也推動著微軟的變革。下一個互聯網時代,作為虛擬化、操作系統、開發工具、數據、應用和服務的主體,軟件仍然是最重要的,只是它的研發、封裝、交付方式和最終用戶體驗在不斷變化。
微軟正在朝著“設備+服務”公司的方向轉型,通過云服務去驅動一切。截至目前,微軟是唯一一家可以提供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全面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微軟是唯一沒有失去過用戶數據的公有云服務提供商,我們可以為用戶提供在2個不同的數據中心擁有6份文件備份;此外,微軟還是唯一一家可以讓用戶沿用既有的同一套開發工具和編程語言來開發云應用的公司,無論是.Net還是OSS。
把握當下,創造未來。微軟將順應天時,把握地利,滿足人和,進一步加大和加速在中國的投入,與政府、合作伙伴、客戶和學術機構鼎力合作、創新、共贏,共創一個更具創新力、競爭力和人才可持續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