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把茶泡好、會把茶介紹得好的人是茶企業最需求的基層人員,不管是茶的制造商、貿易商、零售商,還是銷售茶湯商品的茶藝業。有人以為只要會做生意,來了再教還來得及,但他忘了教導與時間的成本,為什么不將這個成本轉嫁到教育部門或其他專職機構的身上?大家對公司的會計人員、電腦管理人員就比較不會有自己培養的念頭,不是因為他們難以培養,只是會計人員與電腦管理人員的職業教育較為成熟,大家都很放心地等待招聘會計與電腦管理科系畢業的學生,他們相信招得到、相信招進來的員工幾乎可以馬上使用。但是這個信心在茶企業還沒有,他們不相信登了征人啟事就可以找到人,他們不相信能從應征者中找到可用之才。
茶葉行銷的職業教育尚未成熟,不像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的教育體系,其建構的時間較為長久,派得上職場應用的可行性較大。但茶葉行銷的職業教育尚屬萌芽階段,不但大家不認為茶葉行銷需要專業訓練,而且也不肯定應該如何栽培。現在中、高職院校開設的茶文化或茶藝科系究其設置的初衷就是茶葉行銷的職業教育。但是在設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大家都不好意思將人才培養目標定為:茶葉行銷。(只有漳州科技學院,原天福茶學院,開校設置茶文化系的時候,在系館的門口掛了一條橫幅,寫著:“茶文化專業學些什么?一如何銷售茶葉與茶文化。”)
中、高職院校開設茶文化或茶藝科系時的課程設置大多向兩條邊線傾斜,一是茶葉加工與茶樹栽培,一是茶藝表演,中間的主干道,茶葉的認識、沖泡與品賞往往顯得稀疏。事實上如果把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為:茶葉行銷,那如何把茶泡好、如何把茶介紹得好才是應該充實的主干課程。在大家還來不及把學生培養成茶企業所需的基層人才之時,有一個擇才的簡便方式,就是看他通過泡茶師檢定考試沒有。因為現在已執行多年(1983年至今)的該項檢定就是評估考生能否把各類茶在不同的茶具與場合下(如人多人少、喝一道還是多道)泡出一定的水平,而且將該種茶的欣賞法與相關的茶文化介紹給客人。這項檢定沒要考生從事茶藝歌舞式的表演,也沒有列上背景音樂的分數,正符合茶企業基層人員的職場要求。這項檢定考試目前只有臺北陸羽茶藝中心與漳州科技學院每年各舉辦一至二次,其他設有茶文化或茶藝科系的學校也可以舉辦這樣的檢測,這個檢測不但能調整學生學習的方向,它的檢測標準也可以作為茶企業用人的選擇依據。
有的茶企業是從事茶道藝術的提供(如為客戶舉辦各種茶事活動),或從事茶業人才的培訓,他就可以舉辦泡茶師檢定考試,只要他的泡茶師證照獲得大家的認可,用人單位也樂得以他的證照作為取才標準。泡茶師檢定考試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是頗大的,例如一天要完成30人的檢測,就要準備65套不完全一致的茶具(假設每場5人同考),所以培訓與檢測的單位可以分開,培訓單位教育好了準泡茶師,將他們帶到檢測單位考試。
茶湯市場,也就是有泡茶師為客人泡茶的品茗館逐漸拓展后,泡茶師的需求量還要加大,而且大家會要求更精準地泡好茶,更完美地呈現茶湯作品的泡茶師。泡茶師是茶企業的基層員工,是茶企業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