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踐來說,中華環保聯合會雖然是一家覆蓋面廣的全國性社團,但由于它歸環保部主管,“半官半民”的身份導致其參與公益訴訟的有效性、公信力都會受到更多的質疑。況且,壟斷公益訴訟的“特權”,要么會“不作為”,要么就容易產生“權力尋租”,滋生腐敗。
近日,正在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二審稿中的一條規定引起了各方強烈質疑,“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中華環保聯合會以及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的環保聯合會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一規定被很多人視為由中華環保聯合會壟斷公益訴訟,可能對環境治理帶來很大負面作用。
一件事一旦和“壟斷”掛上鉤,當然是很容易受到非議的,不過,就這條規定而言,形成“壟斷”應當不是初衷,它其實是為了與今年起開始施行的新《民事訴訟法》相銜接而修訂的。新民訴法規定,對于侵害環境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根據近年來的實踐,由于環保公益訴訟的主體一直不明確,導致基層法院經常不予立案,實際上公益訴訟難有作為。
訴訟主體缺位一直是公益訴訟制度面臨的最大難題,但這次直接把訴訟主體規定為中華環保聯合會,確實有點“矯枉過正”了。正如很多業內人士所言,這樣的規定首先不符合立法精神,法律單獨賦予某一家機構以訴訟特權,這違背了最起碼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從實踐來說,中華環保聯合會雖然是一家覆蓋面廣的全國性社團,但由于它歸環保部主管,“半官半民”的身份導致其參與公益訴訟的有效性、公信力都會受到更多的質疑。況且,壟斷公益訴訟的“特權”,要么會“不作為”,要么就容易產生“權力尋租”,滋生腐敗。
由一家機構“包攬”公益訴訟,更不利于全社會參與到環境治理的過程中來。環保監督和治理涉及到非常多的領域,中華環保聯合會縱使再“神通廣大”,也不可能兼顧到這么多方面,有這么多人員和精力來完成這么多公益訴訟。
相反,如果全國各類環保組織、社團都能夠有平等的資格參與到公益訴訟中來,則能夠有效發揮各家機構的優勢,同時讓環保機構之間形成良性競爭的局面,這樣將大大提高環保公益訴訟的“質量”,有利于環保組織的成長。況且,由于這些民間組織和媒體、公眾有著良好的互動關系,他們調查、舉證、募資等一系列過程,無疑也是帶動社會公眾提高環保意識、增長環境知識的過程。
對于有些立法者擔心放開公益訴訟主體資格可能會導致“濫訴”,這無異于“乞丐擔心糖尿病”,且不說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專業性強,投入非常大,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官司不是想打就能打的,更重要的是,中國在公共領域的問題是法律意識太單薄,打官司的人太少,而吸引公眾參與最好的辦法就是創造公正、透明的司法環境,讓大家有意愿、有條件去打官司。
在歐美發達國家,對于環境訴訟,已經形成了直接利益關系人提起訴訟和公益訴訟相結合的局面,而且公益訴訟的主體并無身份限定,這樣才形成了“人人監督”的局面;對于中國來說,直接利益關系人的訴訟意識還太弱,和污染方進行博弈的能力還不夠,推動公益訴訟是現實可行的方案,各地方法院也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這些都是被業內所肯定的。
《環境保護法修正案》離正式出臺還有幾個月時間,修正案的草案全文目前也還沒公布,當下的探討已經反映了公眾積極參與環境治理的訴求,立法者應當考慮到這些訴求。我們不能期望現在就具體到每個公民都可以提起公益訴訟,這畢竟還缺乏現實基礎,但是,堅持讓更多人參與到環境訴訟中來的方向不能改變,當下需要的不過是制定更多的配套制度措施,包括更大膽、更開放的司法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