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大數據冷不丁栽了個大跟頭,“始作俑者”就是美國“棱鏡計劃”的揭秘者斯諾登,目前這一事件還在發酵中,但對大數據已經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今年年初,全世界包括我國在內的很多從業者都對大數據充滿了希望,一些人還投入重金殺入這個剛剛崛起的行業,而他們的激情則來自于美國對這個領域的關注和重視。2012年3月22日,奧巴馬政府宣布投資2億美元拉動大數據相關產業發展,將“大數據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奧巴馬政府甚至將大數據定義為“未來的新石油”。
實際上,這些年,美國政府一直在進行大數據的應用推廣。伴隨著各種隨身設備、物聯網和云計算、云存儲等技術的發展,人和物的所有軌跡都可以被記錄。在獲取數據后,利用信息分析技術找出具有相關關系的因素,為行動提供指導,這就是典型的大數據模式。這種模式已經被美國應用到了各個領域。
然而,科技從來就是一把雙刃劍,大數據也是如此,它一方面可以推動人類的發展和進步,在另外一方面,大數據技術不僅擁有無所不在的“眼睛”,而且還能擁有透過過去和現在發現未來信息的能力,這種“本領”若使用不當,會帶來很大的負面作用甚至是災難。
斯諾登事件讓社會公眾意識到了大數據的風險性。事實也證明,在“大數據時代”,芯片在移動數碼產品+APP第三方應用程序的配置面前,幾乎不堪一擊:加拿大安大略省女皇大學教授戴維·斯基利科恩指出,一個普通人僅憑一部巴掌大的智能手機,就可以在幾英寸距離內窺視其他人“移動數據庫”里的隱私。或許您沒有信用卡,不使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但護照、身份證、社保卡、駕照……您總會有一樣或幾樣,而所有“移動數據庫”內都會儲存幾項大同小異的關鍵信息:持卡人姓名和生日,這些關鍵信息或許能幫助竊密者破解更多的“數據庫”。
斯諾登事件以后,越來越多的人對大數據挖掘和應用感到不安,一時間也讓正風光的大數據行業被搞得灰頭土臉。作為一種正在崛起的信息技術,它的發展和應用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這沒有辦法逆轉,當前對世界各國而言,最為緊要的是制定大數據應用的有關游戲規則,在信息利用和個人隱私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從而防止其不當應用泛濫成災,不幸成為人人喊打的魔鬼。
(郝建軍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