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一向安靜的省博傳來響亮的漢劇唱腔,引得正在參觀的老外紛紛循聲而未。這是一場特殊的展覽——“楚腔漢調·館藏漢劇文物展”,展覽中的大部分藏品來自漢劇“戲癡”劉立的捐贈。
劉立在漢劇圈早已是美名在外,別人靠唱腔,他憑的是收藏。而且他收藏的內容全部是漢劇物品,且“只收不賣”。因祖父曾是漢調戲班成員,他從小就受家庭氛圍熏陶,30多年間,他北上吉林,南下廣東,西至甘肅,東到上海,跑遍了大江南北,收集了漢劇劇本、手稿、文獻、戲服、道具等一萬多件,家中儼然成了一座漢劇博物館。
他的藏品中,漢劇大師陳伯華的黑膠唱片,漢劇名丑李羅克的丑角鞋、民國手抄版漢劇劇本,尤顯珍貴。為籌集收藏資金,他曾賣掉漢陽家中的門面和運輸車。為此,圈內人都把這位漢劇戲迷稱為“戲癡”、“戲瘋子”。
為使這批材料能得到妥善保護,他將部分藏品捐贈給湖北省博物館,包括服飾、道具、漢劇手稿等藏品238件套,以及600余張有關漢劇的老照片,300多套音像資料等。
湖北省博物館從中精選出131件組,分漢劇沿革、漢劇藝術和漢劇文化三個部分進行展出。展出的展品包括上世紀留下的各種漢劇手稿、油印、刊印的劇本、曲譜,記錄漢劇各個時期演出實況的老唱片,漢劇名老演員的劇照、生活照,如漢劇大師陳伯華的唱腔選集、照片等,漢劇名家余洪元、吳天保等的劇照,漢劇前輩曾用過的盔頭飾品、樂器道具、服裝等,試圖帶觀眾了解一個豐富多彩的漢劇藝術世界。
劉立在現場特別介紹了幾件珍貴的藏品,一條首次亮相的漢繡桌圍,上繡有鳳凰牡丹等吉祥物,“這是正宗的漢繡,從針法圖案上都可以看出來,在戲里面主要是富貴人家裝飾用的。至少有百年歷史,是清時期的漢劇道具用品?!边@是劉立從原江灘古玩市場淘回來的,價格在當時就有點貴。還有一件漢劇女裝蟒云肩,繡工精致,大紅緞面上繡有鳳凰、云、鶴等圖案,價格不菲。
另一件吸引了觀眾目光的藏品是一張1959年陳伯華主演的漢劇《二度梅》的電影海報。“海報中使用的彩照都是后來填描上去的,所以色彩特別鮮艷。上世紀50年代,武漢電影制片廠將《二度梅》、《宇宙鋒》等多出劇目拍成電影,公開放映多場,這就是當時放映前張貼的電影海報。”
有趣的是,與圍繞在藏品展柜前的中國觀眾不同,外國參觀者紛紛站在與展覽同時進行的漢劇演出舞臺前,觀看的興致勃勃。據悉,展覽期間省博安排了32場漢劇演出和6場講座,以活態展示的方式,讓觀眾更好地領略漢劇文化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