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起航的理由
2013年過了不到一半時間,歐洲原子中心宣布發現“疑似上帝粒子”,宇宙暗物質的神秘本質有待揭開;俄羅斯發生隕石墜落事件;中國物理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楊振寧稱作“諾貝爾級”的科研成果。
想說的是,現實不斷為科幻電影提供素材,光是在今年,就有《宿主》、《遺忘》、《環太平洋》、《安德的游戲》、《重返地球》、《重力》、《極樂世界》等一票科幻大作。
1970年代中后期至1980年代末期,科幻電影進入《星球大戰》引領的浪漫時代,第一部《星際迷航》也誕生在這個時代。只是雖然與《星戰》齊名,《星際迷航》電影系列作為電視劇集的衍生品,質量參差不齊,影響力也一直處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
當年看著電視劇長大的Trekkies,如今很多都已經為人父母甚至抱了孫子,他們對科幻電影的審美趣味和后輩們的差異,就像代溝一樣無法避免。所以2002年上映的第10部《星際迷航》在口碑和票房上的慘敗,幾乎是必然結果。
對于導演J.J.來說,《星際迷航》“過時的”僅僅是故事和特效,它所欠缺的,可能只是一點炫光。他準確把握復活《星際迷航》的要點,同時打碎了原有的一切,2009年的第11部《星際迷航》收獲了無數贊譽。
當然反對聲音并不小,無論如何,J.J.并沒有忘記《星際迷航》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太空冒險。企業號的每一位船員,正在自己的航程上創造新的奇跡。
現代化改造
對于大多數影迷來說,2009年注定要因為詹姆斯·卡梅隆領導的3D革命被載入史冊,而在同一年,J.J.也成功復活了一部“已死”的科幻系列——《星際迷航》,科幻電影的歷史與未來就在這一年實現了無縫對接。
盡管現在還有大把的星際粉無比懷念老企業號上那個長得像DJ調音臺的“手動指令輸入板”,但不得不承認,當看到翻譯官烏瑚拉女士在艦上拿的是一本破爛的克林貢語詞典,而不是iPad時,我們才發現2009年的《星際迷航》做了一間多么偉大的事——它讓這個系列看上去像真正的科幻電影,而不是簡陋的劇場版。而這次,電影要做的是,用升級版的科技審美,更進一步。
科幻電影承擔了一部分逃離現實的作用,而能把電影和現實完美結合的,永遠都是那些和我們沒有太大差別的角色。我們對夢想和現實的情感,都會在柯克艦長史波克、烏瑚拉,甚至反派身上得到投射,而這正是J.J.對《星際迷航》系列進行“現代化大改造”的初衷。
正像詹姆斯·T·柯克所言:“我們把未來交給后世的人們,他們會繼續我們的航程,探索所有尚未到達過的目的地,勇敢地航向前人未至的宇宙洪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