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商家多,沒有規(guī)矩是不行的,“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么。
在長期的競爭與合作中,商家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存,也為了與他人共同生存,便逐漸組織起了同業(yè)公會、商會。許多維護公平競爭、維持商業(yè)秩序的規(guī)矩,都是從這里發(fā)出來的。所謂“官憑印信,民憑私約”。商會與同業(yè)公會公布的“私約”,理論上是有法律效應(yīng)的。
另外,各個商號自己有自己的規(guī)約,商號間來往,也有一些文字和口頭約定。于是便有了“行有行規(guī),家有家規(guī),店有店規(guī)”的概括。
除了有文字的規(guī)約,還有許多規(guī)約是不需要文字的。一些被認為是“大家都曉得的”規(guī)矩,是每個人從學(xué)徒時就那么做,那么遵守的,寫不寫成文都已經(jīng)深入人心了,于是就不寫。若有人違背了這些規(guī)矩,鋪子的同事,外面的同行都會一歪嘴,滿臉看不起地評價:“還是個老江湖,這種規(guī)矩還要人教嗎?”
像“留住進門的客”這樣的話,是只能心領(lǐng)神會,不能公然地、堂而皇之地成文的。一旦寫進店規(guī),它首先就顯得老板太小氣,看了讓人笑話。而實際上家家店子都會這么要求。
“留住進門的客”,首先要對客人殷勤、周到。入門時一杯熱茶一支煙遞上,再慢慢地談。但留得住留不住并不全取決于先生留客的本事,還取決于顧容的個性和此時的心情。假若碰到個“你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guī)”的人物,你嚼破了嘴皮他也只是看看,這時你還一味地殷勤,死氣白咧地挽留,那就把你鋪子的品位全做丟了——生意人殷勤不能到犯賤的程度。這時有經(jīng)驗的先生一定是笑容依舊地送客,嘴里還熱熱鬧鬧地不讓閑著:“您家多走幾家看看,‘貨比三家不上當(dāng)’么,您家走好。”
相比之下,這個適時送客的先生才算是做到了家。
只有把可以留住的客送到了別家,才算是犯了規(guī)。
一次,一家極有名的布店里未了個選窗簾布的顧客,他一進門就說了他要的那種顏色。接待他的一位年輕先生張嘴就回了一句:“哎呀不巧,你要的那種料子剛剛賣完了,您家到別家看看吧。”那位顧客一聽剛要走,店堂里坐在高凳上的管事先生一步搶到柜臺前,對那顧客說:“先生請等一下。你要的料子我們庫里還有!”
穩(wěn)住了顧客,管事自我介紹說:“我是這家的管事,鋪子里有么貨我比他清楚。你說的料子,我派個人到庫里去提,一下子就未了。但我覺得你那種料子顏色偏暗,做窗簾會把屋里變得烏漆墨黑,不如用色調(diào)相似又偏向暖調(diào)子的這一種……”說著他從架上抽了一匹料子:“你看行不行?如果不愛,我馬上去調(diào)你要的那一種!”
顧客看著實物聽介紹,覺得這料子還真比自己選的那種更好些,便接受管事的建議,樂呵呵地買了這一種。
顧客高興地走了,年輕先生對管事說:“管事的,對不起,我不曉得庫里還有那種貨……”
管事笑道:“庫里有沒有我都要留他!萬一他堅持要他選的那種,憑我們在同行里的人緣,到哪家同行屋里借不到那幾丈布!”
年輕先生若有所思,黯然說道:“看樣子我要坐一回‘上席’了。”
那年月每逢“五八臘”三大節(jié),就有一些鋪子裁人。為了緩和氣氛,老板往往會在吃飯時請被裁的先生坐在首席上,以表示不得已裁員的歉意。年輕先生曉得自己壞了規(guī)矩,自己說出“坐上席”的話,就有點江湖道上“光棍犯法,自綁自殺”的味道,搶先自己說出來,免得萬一被裁時尷尬。
因為“留住上門的客”是大家曉得的規(guī)矩,所以很多商家都碰到過要留客,卻無貨的尷尬,臨時向同行借貨就不是什么稀奇事,而且越到這時越不會避諱借貨的緣由。而同行們這時都表現(xiàn)得很大度,絕不會來一句“我也缺貨”去壞人的好事。
為了維護“都曉得的規(guī)矩”,商家之間就有這種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