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 埃及盧克索神廟留言,“丁錦昊到此一游”引發媒體關注。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甘肅敦煌壁畫上竟然有《文匯報》高級記者宋寅的留言!丁錦昊未成年,宋寅如何解釋?
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每一個“熊孩子”背后,都有一票熊家長熊大人,和他們錯誤的示范動作和失敗的懲罰方式。
“熊孩子”愁人,最近簡直成為眾矢之的,早先有好事者將“熊孩子”按殺傷力等級分類。于丁錦昊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文物上大書“到此一游”這件事上,算不算“熊孩子”作為呢?算,而且對基本屬“熊孩子”殺傷力第一年齡梯隊的他來說,這一行為的“定性”也就到此為止。所謂國民素質甚至劣根性,通通扯不上干系,因為他還是個未成年人。
到底是孩子學大人,還是大人像孩子呢?在甘肅敦煌壁畫上,竟然也有《文匯報》高級記者宋寅的留言:二零零零年立夏香港文匯報高級記者宋寅到此參觀考察。我始終認為,孩子是如實折射成人世界的一面鏡子,他們會效仿他人的行為包括錯誤,亦會因為他人懲治方式的不合理而釀成更多的錯誤。
在丁錦昊被曝后人們產生的熱議不在旅游點留念的方式、旅行社的引導作用,而是大肆展開人肉搜索,即便在得知這只是一個孩子所為后,仍跑去黑掉其母校網站,留下“丁錦昊到此一游”。用“以牙還牙”的方式懲治“熊孩子”,基本等同于將自己的智商情商拉低到孩子的標準,孩子遭到這種懲罰,不會意識到刻字行為本身的錯誤,只會暗自怨恨“學藝不精”。
可以想象,當童年曾經受到這樣“搜索”的 “熊孩子”長大之后,他處理周圍的或者公眾的“無良”事物時,一定不會把解決問題、杜絕后患作為第一目的,而是想盡辦法搶占道德制高點,為自己爭奪發言權,泄私憤而后快,沒準所有行為的出發點更加不堪—— 僅僅是為了博大家一看,讓自己出名。
更可怕的是,這一票“熊孩子”由來已久。
“以牙還牙”是這類懲治方式本身最大的問題,它和粗魯的暴打并無實質上的區別,甚至因為它表面上的“無害”而更加危險。
勝之不武的“文明”教育
當“熊孩子”丁錦昊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石壁上歪歪斜斜地寫下“丁錦昊到此一游”時,他恐怕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在萬里之外的祖國曝光,更不會意識到這對他將意味著什么。有人拍下了丁錦昊的“墨跡”掛在了微博上,迅速導致事件的發酵,先是有人姓名人肉出了他所居住的城市、就讀的學校等個人信息,隨后該校的網站也被侵入,黑客留下了“丁錦昊到此一游”的字樣,而據孩子的父母表示,他得知此事后,“哭了整整一夜”。
一個孩子破壞文物的行為是可氣的,但這種“人肉”之后群起而攻之的方法卻是可怕的。
在我看來,“以牙還牙”這類懲治方式本身最大的問題是,它和粗魯的暴打并無實質上的區別,甚至因為它表面上的“無害”而更加危險。表面上是將孩子的錯誤放大,以起到對他的警示作用,然而這種警示卻往往導向另一種負面引導。孩子在文物上刻字不對,大人便在他學校的網站上“簽名”,是為了顯示自己更高超的電腦技術?孩子所接收到的信號,不是“這個行為是錯誤的,會遭到懲罰”,而是“這個行為是錯誤的,因為我做的實在太小兒科了,不夠有技術含量”,結果呢,幼小心靈里的陰暗種子沒準就播種發芽,這樣的例子恐怕在世界各國的青少年犯罪中都不少見吧。
無獨有偶,孩子的生活就此被打亂,成人的世界也一向不太平。成堆成批的藝人明星、商業巨鱷、政務人員的緋聞、八卦每天都在各種媒介中處于顯要位置。在這個環境中,沒有人有隱私,只要他們想知道,估計你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每一個癖好都無處可藏。
這樣說的結果,很有可能引起一票網絡激進分子的強烈質疑。且不說每天茶余飯后必須得議論下的明星八卦,不讓傳播了生活豈不是少了很多調料;單單就是那些被稱為“反貪小三”的姑娘們,也在網絡上都被戲謔地奉為“神明”。眾多被不靠譜的生活壓抑而又不得發泄的網民就靠著這些維持好心理平衡,每天罵罵笑笑,嘲諷一通,大有防止暴力事件發生的作用。
可是盡管生活一地雞毛,也不能卯足了勁把雞毛都吹到別人家去看熱鬧。那些在網絡上被“人肉”的各種“姐”與“妹”,眾多“干親”與“至親”,甚至未成年人,他們的生活可能由此就真的被“雞毛”蓋住而一塌糊涂了。社會的清明與文明,不能靠犧牲個體最基本的生活權利。這種動輒就被拿到大庭廣眾之下 “曬著”的做法,究竟是為了滿足誰的好奇心?
有時候,正義如幌子,裝裱起來,高高挑起,很容易就將眾人集合起來。一時間口誅筆伐,群起攻之。可是天大的錯誤總有一個懲戒的說法,更何況很多時候,被“人肉”的人,其實是并“無公害”的個體。這種比誰更正義更有道德的較量,不能是傷害別人的借口,尤其是未成年人。
縱然真相價更高,無奈不可“冤冤相報”。“以牙還牙”固然解氣,但惡性循環的后果更加可怕。孩子的教育如此,成人世界的準則更需如此,因為成人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未來的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