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15年里,倫敦的現代建筑拔地而起,從BT塔的豎立到千禧橋的建成,從“小黃瓜”的亮燈到“碎片大廈”的落成,倫敦人開始逐漸接受這一系列的變化,在《新倫敦》藍圖的引導下走向一座“未來的城市”。
1.千禧橋連接著圣保羅大教堂和泰特當代美術館,結構輕巧。
2.千禧穹頂圓頂建筑上插著黃色的鋼架,像一個小星球一般。
3.碎片大廈的風格和整個倫敦老城形成極大反差。
4.千禧穹頂內舉辦了各種大型活動,設計風格也很現代。
5.“小黃瓜”置身老城中,玻璃外墻映照著古典建筑(英國旅游局供圖)。
想要了解倫敦的建筑風格演繹歷史,得來一趟倫敦博物館。它位于西提區巴比肯村的西南面,雖然其展館規模同展品內容與大英博物館來說相形見絀,然而但凡拜訪過這里的游客都會驚奇地發現,博物館周圍分布著倫敦羅馬墻(London Wall)的古代遺址,這些由磚石砌成的高墻最早由古羅馬人修建,用來保衛羅馬時期泰晤士河邊的倫敦古城。倫敦博物館生動地展現了倫敦從史前到21世紀的城市建筑及規劃風貌,更詳細地描繪了1666年倫敦大火對城市規劃的影響。當年,從一家面包房里燃起的大火持續數日,最終將倫敦2/3的建筑徹底摧毀。倫敦災后的重建基本奠定了現代倫敦的城市空間規劃,然而,同其他歐洲大都會相比,接連成片的私有財產使得倫敦城內大興土木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倫敦的面貌也因此在過去的300多年間基本沒有發生什么改變。
1986年,在英國金融大改革的社會背景下,一場名為“倫敦,因為它可以”的建筑主題展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主展覽廳里拉開帷幕。此前剛剛榮獲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金獎的理查德·羅杰斯將他的泰晤士河新橋和浮島規劃公之于眾。然而,在政治依舊保守的撒切爾時代,改建倫敦市中心的提議最終只停留在了展覽、文本和建筑模型上,但這場劃時代的展覽卻拉開了倫敦建筑史上一場新的革命。正是這一年,坐落在倫敦金融區中心的勞埃德保險大廈竣工,這是羅杰斯繼蓬皮杜藝術中心之后的又一地標性建筑,更加夸張地使用高科技特征,不斷暴露結構,大量使用不銹鋼、鋁材和其他合金材料構件,使整個建筑閃閃發光。這個像科學幻想一般的建筑,比他過去的蓬皮杜藝術中心更夸張、更突出,被建筑界譽為高技派的先鋒之作。自此以后,玻璃建筑、線條暴露的建筑紛紛涌現,倫敦這座古老的城市開始邁入了現代建筑的新紀元。
如今的倫敦人很少再有人抱怨現代建筑是如何毀壞了他們古老城市,人們開始主動去談論他們城市里發生的巨大變化,慢慢接受這些由建筑大師們重新塑造的城市輪廓。而與此同時,倫敦正在朝全球最具文化活力城市的目標邁進。
千禧橋 大橋纖巧
Millennium Bridge(2000年)
千禧橋由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及合伙人事務所設計,全長325米,1999年完工后的千禧橋成為連接泰晤士河北岸的圣保羅大教堂與南岸泰特當代美術館之間的紐帶。千禧橋的設計采用鋼制淺懸索結構,通過八條金屬鋼索拉緊的力量可以一次支撐5000人的負荷。
千禧橋的結構設計輕巧、纖細流暢,它將人們從千年歷史的大教堂領入當代藝術的圣殿,同其他泰晤士橋比起來多了許多靈動與現代感。無獨有偶,千禧橋在建立之初的境地同千禧穹頂一樣爭議不斷,這座人行橋于2000年5月13日正式開放,但由于大橋出現搖擺和震動,千禧橋僅開放了三天便暫停使用。兩年后重新開放。
[參觀指南] 千禧橋全年免費開放,最近的地鐵站有St'Paul,Blackfriars以及Monument。
千禧穹頂 開放空間
Millennium Dome(1999年)
千禧穹頂現稱The O2中心,也叫做格林威治體育館。它是倫敦市政府迎接千禧年格林威治半島項目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由理查德·羅杰斯及合伙人事務所設計施工,并于1999年12月24日平安夜正式對公眾開放。
這座耗資7.58億英鎊的世紀建筑的建筑面積達8萬平方米,圓頂挑高近5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圓頂建筑。然而千禧穹頂在設計之初便飽受爭議,諸多專業人士都對穹頂內的空間設計提出批評,但羅杰斯卻嚴守他的“開放空間”理論并堅持到底。2000年后該場館更名為The O2, 成為集休閑娛樂、演出與體育競技為一體的室內活動中心。2012年倫敦奧運會組委會將開幕式選在千禧穹頂舉辦,最終為羅杰斯爵士掙回了顏面。
[參觀指南] 免費進館,開放時間為每日早9:00,閉館時間取決于當晚的演出或比賽實際結束時間不定。地鐵JubileeLine到North Greenwich站下車,24小時公共巴士均可到達。
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 環保的小黃瓜
30 St. Mary Axe(2003年)
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位于倫敦金融中心,是倫敦21世紀最具特色的地標性建筑之一,由福斯特與合伙人事務所(Foster??Partner)設計,于2003年完工。這座奪人眼球的建筑外形酷似 “小黃瓜”,它的設計采用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并通過玻璃幕墻的結構來實現最大程度的自然采光和通風,為空間使用者提供了完美的視野。
在倫敦金融城中心地段的“小黃瓜”卓爾不群,與其身后的古老建筑產生強烈的視覺反差??偠灾@座大樓是一座精心設計的環保智能型建筑,是建筑史上一個設計完美的高技派杰作。
[參觀指南] “小黃瓜”每周日早9點到下午5點對外開放,共計參觀時間約20分鐘,需要游客提供護照和身份信息。推薦提早排隊以避開團隊游客人群。
倫敦碎片大廈 老城的利刃
The Shard:London Bridge Quarter(2005?-?2012年)
毫無疑問,2012年由意大利建筑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的“碎片”(The Shard)是倫敦當之無愧的現代建筑之王。它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雙層玻璃幕墻建筑之一,也是西歐第一高樓。碎片大廈位于倫敦橋交通樞紐的中心,屬于London Bridge Quarter計劃的一部分, 它代替了1970年代大橋街南華大廈(Southwark Tower)的地位。作為垂直城市理念的倡導者,皮亞諾以時代與場所、技術與自然為主題的設計手法對世界建筑正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從遠處看去,倫敦碎片大廈像極了一座高挑的玻璃金字塔,直插云霄。說它優雅、輕快,倒是比較恰當。它的每一寸表皮都是由向內傾斜并依次向上生長的玻璃薄片覆蓋,這種建筑形式根據天氣和季節的不同會發生變化,感覺很奇妙。
[參觀指南] 碎片大廈于2013年2月1日正式對游客開放(68~72層)。參觀門票為24.95英鎊,需要在網上提前分時段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