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主席一職曆來都是“燙手山芋”,對本·伯南克的繼任者來說亦不例外
一個月前,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我認為伯南克的工作表現非常出色,……但(他的任職)時間已遠遠超過他本人意愿和外界預期。”此言一出。許多聯儲分析人士將之解讀為本·伯南克(Ben Bernanke)——這位現任關聯儲主席的正式解雇通知書,亦即到2014年1月4任職期滿后,他將正式離任。
繼任者的篩選工作正緊鑼密鼓地展開。外界盛傳的候選人包括:現任關聯儲副主席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前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F.Geithnet)和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以及現任財長賈克·盧(lack Lew)。
除此外,數周前還擔任以色列央行行長的斯坦利-費舍爾(Stanley Fischer)赫然在列——這倒不算離譜,因為央行行長們也經常跳槽。今年6月,馬克·卡尼(Mark Carney)在卸任加拿大央行行長后,就出任了英國央行行長。
但事實是,不論哪位候選人勝出,他都將接手世界上最具挑戰難度的經濟學家工作。很多權威人士把伯南克的任期,視為“最艱難的八年”。縱觀美國經濟曆史,曆屆聯儲主席都遇到了不少棘手的難題。以格林斯潘任職期間為例,這一時期曾被主流經濟學界稱為“大平穩年代”,但他在自傳回憶錄中則將其稱為“動蕩年代”。因為危機層出不窮,包括1987年股災、1991年經濟衰退、1994年債市崩盤、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千年蟲、網絡股泡沫以及緊隨其后的2001年經濟衰退。
再說格林斯潘的前任沃爾克,他上任之初即不得不著手處理1970年代末的“大通脹”。壓低通脹的代價則是1981和1982年的連續經濟衰退,當時亦被視為二戰后最嚴重的衰退。其他任內發生危機的聯儲主席還有尤金·邁耶(Eugene Meyer),他在“大蕭條”之初上任,后來因為與羅斯福意見不合而辭職。
其繼任者馬瑞納·伊寇斯(Marriner Eccles)在“大蕭條”后幾年和整個二戰期間執掌美聯儲,但這一時期聯儲相對于政府的獨立性卻備受質疑。還有一位主席叫阿瑟‘伯恩斯(Arthur Burns),在其任職期間尼克松總統廢除了金本位制,“大通脹”時代也隨之降臨。
邁克切斯內·馬丁是曆任主席中最臨危不懼,同時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1951年,他恢復了聯儲的獨立性,因此被后人懷念至今,他也將聯儲主席的工作定義為“在宴會剛開始時就撤掉大酒杯”。
但我們必須牢記,美聯儲的職責有二:控制通脹和降低失業率。除此外,華爾街還根據股市表現來評判執掌者的功過。據此,伯南克表現可稱為居中。在他任職期間,美國失業率從未上升到伊寇斯任內的最高水平,通脹也沒有達到伯恩斯和沃爾克所必須面對的高位。但是,只看數據我們會被誤導。伊寇斯在上任伊始,就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失業問題,而他讓這一問題得到顯著改善。還有沃爾克,如前所述,他帶領美聯儲擊退了“大通脹”。
此外,評判一位美聯儲主席的曆史功過,必須沉淀幾年再看。以格林斯潘為例,他在2006年退休時被稱為最偉大的央行行長,并贏得“大師”稱號。但在此后,他任職期間的超寬松貨幣政策、對市場力量自行糾錯的過度信任,以及對可能存在的住房市場泡沫的視而不見,都被看成是2007至2008年金融危機的起因。沃爾克則正好相反,1986年在其卸任時,他被視為抗擊通脹的強硬派,需要為1980年代初期的經濟二次衰退負責。但在退休后,他卻聲名日隆,現在已被譽為“史上最佳關聯儲主席之一”。
伯南克呢?現在下結論或許還為時尚早。有人認為,他用非常規貨幣政策避免了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陷入蕭條。但也得承認,這項任務只完成了一半。我們現在還不知道由其推出的三輪超寬松貨幣政策,會帶來怎樣的經濟后果。而且不論是誰接替伯南克的職位,都將面臨由之帶來的艱難挑戰。只不過和以往一樣,這已經是全世界經濟學家中最艱難工種的部分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