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壞人總能勝過金融監管機構,如何對付他們?
縱觀近400年來歐美的歷次金融危機,無一例外都以“過度杠桿化”為核心。與此同時,金融界又發展出太多“大而不能倒”(toobig to fail)的機構,比如銀行、保險以及信托公司等。業界至今還在討論,是否應分拆、限制這些機構的業務條線。因為它會直接引發“杠桿化難題”,而且最重要的是,它還會造成監管者的管控漏洞。
這并非危言聳聽。如果考察上世紀80年代的金融體系我們會發現,很多金融安全問題都出現在合伙制企業轉變成公司制企業之后。這是因為,當企業完成上述轉型時,“人”就可以安全地躲藏在“公司”背后。其決策便更少道德風險,亦更少承擔道德責任。
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美國共有1617家銀行倒閉或接受救助,占美國所有銀行的10%。此外,1300家儲貸協會也同時倒閉。其中原因非常簡單。當銀行的董事長或資產管理公司的負責人發現,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職位謀得利益,卻無需因為錯誤決策而受到懲罰時,貪婪就讓會他們失去底線。這種“不對稱風險”(asymmetri’c risk)會令其行事更加肆無忌憚。
那么,該如何對付這伙人的貪婪呢?有人認為監管很重要,但我們不應寄希望于監管能解決一切問題。原因在于,金融機構工作人員所獲得的薪酬與回報,通常會遠高于監管機構從業者。所以,那些最聰明、最優秀的人一般都不會選擇成為監管者。這造成的結果是,總有更聰明的壞人存在,他們總能勝過監管機構。
在這種背景下,“總會有一種完美監管方案的”想法就非常危險,尤其對當前中國更是如此。中國的金融市場,不論股票、期貨、債券、衍生品,還是抵押品市場目前都處在初級階段,各方面的建構也還不太完善。所以,面臨著如何盡快追趕歐美歷經數百年才建立起來的金融體系的挑戰。畢竟,倫敦證券交易所建立至今已有240年的歷史,而上海證券交易所還不到24年。
在我看來,未來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有兩條道路可走。一條是建立更嚴厲的監管體系,更多地保護投資者。但這同時也意味著人們只能選擇少數低風險的投資產品,整個金融市場都會趨于保守;另一條道路則是,建立更富創新與改革的金融體系。在這套體系中,應該有公平的懲罰機制,讓人們為自己的愚蠢決策埋單,而非等待政府救助。
不論選擇哪條道路,中國都應借鑒美國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即不發展出“大而不倒”的金融機構。不管這種機構是銀行、保險公司,還是資產管理公司,其規模都應受到控制。如果機構已成長為“大而不能倒”,就會裹挾各方利益,甚至逼迫政府為其愚蠢決策埋單。
而對大眾來講,他們在購買金融理財產品時,必須要意識到其中的風險。因為高回報必定意味著高風險。他們不能因為中國政府的既往表現,就篤定即便銀行出現問題,政府也總會出手相助。在我看來,也許在五年內,中國就會出現一些嚴重虧損的金融產品。
最后,應加強對金融從業者的教育。通過教育不斷提醒他們,這個行業有自己的職業道德,從業者應擔負起相應的責任。但這種希望正在變得渺茫,因為整個社會已變得越來越自私,尤其對金融行業更是如此。
當然,我一直堅信人的行為可被改變。比如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飲食、吸煙以及亂丟垃圾的習慣,這種變化可謂天翻地覆。但盡管如此,我們還是看到有人在吸煙、亂丟垃圾。以此類比,我相信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或者從業者在管理資產時還是會做出錯誤決策。對此,我們只能寄希望于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能更明智、理性一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更深層次的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