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前,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也面臨來自國內外的嚴峻挑戰。本文分析了中國經濟崛起的背景、面臨的挑戰及中國崛起對美國的影響。本部分分析了外國對華投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及現狀,并探討了中國的貿易模式。
關鍵詞:中國;美國;對華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貿易模式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10-0042-05
三、外國對華直接投資
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猛增,成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來源。2010年,在中國注冊的外資企業達445244家,雇傭工人5520萬人,占城市職工總數的15.9%(見圖5)。外資企業在中國工業產出中所占的比重從1990年的2.3%上升到2003年的35.9%。2008年,這一比重開始下降,2010年下降到27.1%。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和外資企業的建立促進了中國貿易的發展,2006年,外資企業在中國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58.2%和59.7%,達到了峰值(見圖6)。此后略有下降,2011年,外資企業占中國出口總額的52.4%、進口總額的49.6%。外資企業在中國的高技術出口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從2002—2010年,中國外資企業的高技術出口比重從79%上升到82%。同一時期,中國外商獨資企業(不包括中外合資企業)的高技術出口比重從55%上升到67%。
中國的統計數據表明,2008年,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從1985年的20億美元增加到1080億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為900億美元,下降了12.2%。2010年之后,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重新開始增長,2010年和2011年達到1060億美元和1160億美元。不過,2012年,外國直接投資稍有下降,為1120億美元(見圖7)。2012年,中國香港是流入中國大陸的國外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地(占總額的63.8%),接下來依次為日本、新加坡、中國臺灣和美國。
聯合國貿發組織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還是世界上第二大外國直接投資目的國家(僅次于美國,見圖8)。到2012年底,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規模超過1.3萬億美元,首次成為外國直接投資的最大目的地。1979—2012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的最大來源地是中國香港(45.4%)、英屬維爾京群島、日本、美國和中國臺灣(見表3)。
中國的統計數據表明,2002年,美國對華直接投資達到峰值,為54億美元,占外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的10.2%。2012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為31億美元,占外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的2.8%(見圖9)。
四、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積極利用外國直接投資,推進國內企業發展。2000年,中國政府提出了“走向世界”新戰略,鼓勵中國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到海外投資。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累積了巨額的外匯儲備。外匯儲備管理的傳統做法是投資于相對安全但低收益的資產,比如美國國債。但這一次,中國希望有所改變。2007年9月,中國成立了中國投資公司,力圖為外匯儲備尋求更加有利可圖的回報,并使投資多元化。中國投資公司的資金規模為2000億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財富基金之一。中國政府鼓勵對外直接投資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對國外資源的需求,比如,石油和礦石,這是維持經濟快速增長所必需的。
五、中國的貿易模式
改革開放使中國從一個封閉國家變成一個貿易大國。2012年,中國的商品出口從1979年的140億美元上升到2.1萬億美元;中國的商品進口從180億美元增加到1.7萬億美元(見表4和圖10)。
1990—2012年,中國出口和進口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8.1%和17.1%(見圖11)。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中國進出口增速有所下降,2012年,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了7.9%和4.4%。2004—2008年,中國的貿易順差急劇擴大,從320億美元增加到2970億美元。2009—2011年,中國貿易順差出現下降,降低至1580億美元。不過,2012年,中國貿易順差再次上升至2330億美元,預計2013年將進一步擴大到3970億美元。
2009年,中國超過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和第二大商品進口國(僅次于美國)。2012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國。從2000年至2012年,中國出口占全球出口總額的比重從3.9%上升到11.5%(見圖12)。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到2030年,這一指標可能進一步擴大到20%。巨額貿易順差、大規模外國投資和大量購買外匯,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到2012年底,中國持有外匯儲備3.31萬億美元。
(一)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
2012年,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國包括歐盟27國、美國、東盟10國和日本(見表5);中國的最大出口市場是美國、歐盟27國和中國香港;中國進口的主要來源地是歐盟27國、東盟10國和日本。中國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對中國香港(3060億美元)、美國(2240億美元)和歐盟27國(1220億美元)維持了巨額的貿易順差;對中國臺灣(950億美元)和朝鮮(790億美元)則存在著巨額貿易逆差。不過,中國進出口貿易數據與其貿易伙伴國的數據之間存在差異。例如,美國和歐盟27國的統計數據顯示,它們分別與中國存在3150億美元和187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而中國香港的統計數據表明,它與中國大陸存在27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造成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各經濟體對中國大陸與中國香港的進出口貿易的統計方法不同。為了統計的目的,中國將其通過中國香港出口的商品作為中國香港的出口,而通過香港進口中國產品的許多國家,包括美國,通常把這些產品的來源地歸于中國大陸。
(二)交易的商品
數量豐富、成本低廉的勞動力使中國在許多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工業制成品在中國貿易中占有絕對比重。中國進口的大部分產品是零部件,主要用于制成品的組裝,比如,電子產品和計算機,然后再用于出口。在一般情況下,與產品出口時的價值總額相比,中國制造業的附加值非常小。
2012年,中國的主要出口產品是電機、機械(包括計算機)、編織服飾、家具和寢具等;中國的主要進口產品是機電、礦物燃料、機器和礦石等(見表6和表7)。
(三)中國的能源需求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極大地推升了能源需求,這一需求成為決定全球能源價格的重要因素。國際能源機構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使用國(2000年,中國能源消費只有美國的一半)。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石油消費增長占世界石油消費增長的一半。一些經濟學家預測,從2008年到2035年,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將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長的30%。到2035年,中國的能源消費要比美國高出70%(如果按照人均計算,中國的能源消費要比美國低一半)。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產品消費國(僅次于美國)。2011年,中國每天消費石油980萬桶(1997年為390萬桶)。一些經濟學家預測,到2035年中國對石油的消費量將上升到每天1690萬桶。其實,早在1993年,中國就已經成為石油凈進口國。石油凈進口量從1997年的每天63.2萬桶增加到2012年的每天570萬桶(見圖13)。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凈進口國。到2020年,預計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凈進口國(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國內石油供給量可能增加)。到2035年,預計中國每天的石油凈進口量會超過1300萬桶。
(四)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
中國政府積極推進與世界各國尤其亞洲國家的貿易和投資關系。中國已經加入了許多地區性和雙邊的貿易協定。中國與東盟、智利、哥斯達黎加、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新西蘭、巴基斯坦、秘魯和新加坡等都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中國還與中國臺灣簽訂了經濟合作框架協定。中國正在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和巴林)、澳大利亞、冰島、挪威、瑞士和南非關稅同盟(包括南非、博茨瓦納、萊索托、納米比亞和斯威士蘭)進行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中國還準備與印度進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2012年12月,中國與東盟10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合作,開始進行“區域綜合經濟伙伴關系”談判,如果能夠達成協議,有可能形成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集團(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 耿 欣;校對 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