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跨境人民幣投融資是指境內外經濟主體直接使用人民幣在跨境范圍內開展的投資或融資活動,這將有利于為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提供金融支持,也將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由于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尚未完全開放,目前跨境人民幣投融資面臨的政策性限制比較多、相關配套改革不完善,需要借鑒國際經驗教訓,在不同層面加快改革,推進跨境人民幣投融資的開展。
關鍵詞:跨境人民幣;結算;投融資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12-0057-07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明顯加快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從2009年試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開始,2010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范圍擴大到整個經常項目下。“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隨著經常項目下跨境人民幣結算的推廣,資本和金融項目下跨境人民幣結算也有序地展開,人民幣的跨境使用也從貿易領域擴展到投融資領域。跨境人民幣投融資目前在實踐中仍以少量個案試點的方式展開,而理論層面對其本身及影響的研究較少。本文主要研究我國跨境人民幣投融資發展現狀及推進思路。
一、跨境人民幣投融資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包括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兩大項,目前我國已啟動和推廣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屬于經常項目下的跨境人民幣業務,而跨境人民幣投融資則屬于資本和金融項目下的開放,跨境人民幣投融資主要是指境內外經濟主體直接使用人民幣在跨境范圍內開展的投資或融資活動。從國際收支平衡表來看,具體形式包括: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如人民幣FDI和ODI),跨境人民幣證券投資(如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投資),跨境人民幣貸款、貿易信貸和存款等多種方式。
(一)主要形式及相關政策
跨境人民幣投融資業務試點以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中資本與金融項目的子賬戶劃分類型,近年來跨境人民幣投融資業務的開展情況見表1和表2。
(二)幾種主要人民幣投融資形式的發展狀況
1. 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ODI)。2011年1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制定《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根據該辦法,從2011年8月23日起,全國的銀行和企業都可以展開人民幣的境外直接投資。開展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國企業走出去,擴大其國際影響,參與國際競爭,另一方面擴大人民幣在境外的流通規模和自由兌換程度,最終有利于人民幣的國際化戰略。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除個別季度外,現階段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不大,隨著該政策的繼續實施,未來的增長潛力很大。從年度比較來看,2011年全年的人民幣ODI規模為201.5億元,2012年全年的人民幣ODI規模為304.4億元,同比增長51.07%。從投資對象來看,目前的人民幣直接投資主要集中于中國香港、新加坡、東南亞等華人聚集區,未來可以期待人民幣更多直接投資于新興市場國家或資源豐富的國家。
2. 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FDI)。2011年6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了《關于明確跨境人民幣業務相關問題的通知》,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應運而生。人民幣FDI的產生使境外人民幣的回流新添了一條途徑,使得人民幣“有出有回”。同時,由于直接投資的對象是國內實體經濟部門,人民幣FDI可以為國內的實體經濟部門增加資金支持,有利于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
人民幣FDI在2012年呈穩定上升的態勢,較2011年同比增長近180%,顯示出了其強勁的增長動力。同時,人民幣FDI占總FDI的比例也由2011年的12.41%增加至2012年的36.09%。可以預測,未來幾年人民幣FDI仍將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
3. 境外人民幣投資國內證券市場。目前,境外人民幣投資國內證券市場的主要渠道是通過RQFII,即人民幣的合格境外投資者,指境外合格的機構投資者將募集到的人民幣通過我國香港的中資證券和基金公司投資于境內的證券市場。2011年12月16日,中國證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公布了《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試點辦法》,標志著RQFII制度的正式啟動,起步金額為200億。根據規定,投資于股票及股票類基金的規模不得超過募集規模的20%,投資于固定收益證券的資金不得少于募集規模的80%。2013年3月1日《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試點辦法》正式出臺,預示著RQFII制度將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截止到2013年3月,RQFII的額度約為2700億元人民幣。
4. 人民幣債券市場。
第一,熊貓債券。熊貓債券是一種外國債券。外國債券是指一國居民在國外發行的以發行地所在國貨幣為單位的債券。具體到熊貓債券來說,就是外國相關機構或國際組織在中國大陸發行的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2005年10月,國際金融公司和亞洲開發銀行分別獲準在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11.3億元和10億元。這標志著熊貓債券的正式起步。熊貓債券的產生意味的人民幣已經開始走向“融資貨幣”,同時也會促進國內債券市場的發展。
第二,點心債券。點心債券最初是指在香港發行的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現在點心債的概念有所擴展,泛指人民幣離岸債券,如匯豐銀行在倫敦發行的人民幣債券也被稱為點心債。目前在港發行點心債券的主體既有內地的銀行、非金融企業、政府機構,也有國外的企業和國際組織。早在2007年,國家開發銀行就在香港發售人民幣債券50億元。2010年以來,伴隨著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產生,香港的人民幣債券市場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2011年人民幣債券余額較2010年同比增長190%,2012年人民幣債券余額較2011年同比增長55%。同時,債券的發行者也由財政部、國家開發銀行等內地機構擴大到全球的許多銀行和企業。如麥當勞和世界銀行就在香港發行過人民幣債券。可見,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仍然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境外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2010年8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等三類機構運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有關事宜的通知》,這標志著境外人民幣將可以通過投資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方式回流。截至2012年底,已有100家包括境外央行、國際金融機構、主權財富基金、港澳清算行、境外參加行、境外保險機構和RQFII等境外機構獲準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
5. 跨境人民幣貸款。人民幣的跨境貸款主要是指在深圳前海地區進行的跨境人民幣貸款的試點。2012年12月28日,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發布了《前海人民幣跨境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規定在前海注冊的企業可以從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借入人民幣資金用于前海的建設發展。2013年1月28日,15家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香港銀行和15家注冊在前海的企業簽訂了總金額約為20億元人民幣的貸款協議。同時,前海地區的人民幣貸款也是雙向進行的,同日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分別和聯富國際、寶能香港簽訂了6.2億元的貸款協議。前海的人民幣跨境貸款已經開始形成了“前海企業+香港銀行”和“香港企業+深圳銀行”的雙向流通模式。2013年7月11日,深圳國際與渣打銀行(香港)共同宣布簽署了1億元人民幣為期1年的前海雙邊跨境人民幣貸款協議。這標志著境外人民幣增加用途、前海注冊企業增加融資渠道取得實質性進展。
(三)現存問題
1. 人民幣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人民幣海外接受程度依然有限。這是影響跨境人民幣投融資的最重要政策約束和市場約束。目前我國人民幣資本項目的開放還是局部的和有限的,在參與機構資格、審批流程、投融資規模和資金流向等方面都還存在較為嚴格的管制,在商業信貸、證券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和個人資本流動等方面還存在諸多限制,人民幣還不能自由跨境流動,這自然制約了跨境人民幣投融資業務的開展。
人民幣的海外接受程度是影響跨境人民幣投融資的重要市場因素。跨境人民幣業務自2009年開辦以來,境外對人民幣的接受度也不斷提升,除日常貿易往來外,現在部分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始以人民幣作為本國儲備貨幣。但在歐美等具有硬通貨的國家,人民幣的接受度相對有限,人民幣在海外的投資渠道相對較少,強勢的境外主體并不愿意接受或持有人民幣。而且人民幣衍生品不多,無法有效地規避風險,這也是導致人民幣境外接受程度不高的原因。
2. 相關政策不完善,增加了操作的手續和復雜性。出于國內金融安全的考慮,我國資本項目還處于部分管制狀態,制約了市場的需求。主要包括:
(1)跨境融資方面。目前主要的形式有跨境雙向貸款、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和境內外資產抵押融資等。境內企業利用跨境人民幣貸款依然受到限制,雖然2012年12月27日《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為境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利用跨境人民幣貸款開辟了一條新的渠道,但是目前只有注冊在前海并且在前海實際經營或投資的境內企業,才有可能從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借入人民幣資金,并且資金只限制在前海當地使用。這樣,雖然有利于鼓勵企業前往前海注冊投資、促進前海新區的發展,但地區范圍還比較小,企業單位數還不多,境內其他地區企業還無法利用跨境人民幣貸款。
使用境外資產抵押融資或貿易項下融資,目前在政策上對使用的客戶有所限制,必須是外商投資的企業才可以利用跨境人民幣直接貸款,利用的限額是實際投資額減去注冊資金的差額(即所謂的投注差),很多民營企業和中資企業很想使用這一業務,但是政策不允許。根據人民銀行最新管理規定,外商投資企業境外人民幣借款由原來按余額計算總規模修改為按發生額計算總規模。在有關政策出臺前,外商投資企業歸還外債后,歸還的外債規模可再次計入總規模,企業可以根據新的總規模借入外債,以緩解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壓力。而按現行規定,外商投資企業歸還外債后,歸還的外債規模不再計入總規模,企業如需再借入外債,則要在已扣減的外債規模內借入,對資金鏈條長、周轉速度慢的企業造成較大影響。另外,還存在企業海外融資后資金回流國內使用方面存在障礙、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目前對企業的資質要求較高等問題。
(2)跨境投資方面。
第一,在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項下仍存在“寬進嚴出”的不對稱政策限制。在直接投資方面,我國居民到境外直接投資難度大于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最近幾年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增長很快,2012年我國在外直接投資凈額為624億美元,2012年末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頭寸為5028億美元,但與當年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凈額2535億美元以及年末外國來華直接投資凈頭寸21596億美元相比,差距較大。到境外直接投資的主體限制也比較多,主要是中央企業或國有企業,占投資流量的7成以上。對于中小民營企業和個人投資者來說進出的渠道基本上是關閉的,仍具有“寬進嚴出”的特點;在證券投資方面,我國在這類投資類別開放了機構投資者渠道,規模相對很小,同樣也是“寬進嚴出”。目前,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額度900億美元,相比幾個資本流入的渠道加在一起要小得多。如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額度為800億美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為2700億元人民幣;股目前市值在1690億元人民幣左右;截止到2012年末,銀行間債券市場允許3類境外機構買賣債券,已達139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我國目前未開放非金融機構和個人直接投資國外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非居民不能在我國境內發行股票類有價證券,曾經允許國際金融公司和亞洲開發銀行發行了少量“熊貓債券”,融資總額僅為31.3億元人民幣。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06—2012年,我國企業在境外上市融資總額高達1788億美元,其中匯回境內結匯的比例很高。
第二,受原有制度或規章的影響,存在著變相“歧視”人民幣的政策。從相關貿易投資協定到各種文件,從宏觀政策到公司內部經營規章,過去實際上是把美元、歐元、日元等視為可用于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硬通貨,而把人民幣的使用范圍僅限于國內交易。這些政策在當時是符合基本國情的,當時人民幣確實還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我國也面臨保持國際收支平衡,逐步積累外匯儲備的問題。但現在時代變化了,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條件基本成熟,海外人民幣的接受程度也不斷擴大,而現有的一些政策、法規、文件及微觀層面的規章制度則沒有與時俱進。例如,以人民幣計價FDI有障礙,以往都是用美元計價的,所以企業不愿意使用人民幣計價,而且也擔心違反規定。另外,外幣投資不用審核來源,而人民幣投資則需要審核其來源。而且人民幣投資達到3億元就要報商務部審批,美元投資達到1億美元才需要上報審批。
3. 存在各部門之間不協調、系統不配套的問題。跨境人民幣投融資的管理,涉及央行、證監會、發改委、商務部、海關、稅務等中央機構,也需要地方政府的參與,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機構加以協調,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這樣一個機構。這不僅增大了跨部門、跨地區協調的難度,也由于不同部門政策不一致增加了實際操作的復雜性,還導致一些監管重疊和監管漏洞,從而降低了跨境人民幣投融資管理的效率。例如,商務部關于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的管理要求中,要求主管部門的批復中必須明確以人民幣作為注資幣種,并要求企業提供境外人民幣資金來源的證明,而相比之下,以外幣投資的手續相對簡單,只要批復外幣注資的金額,實際具體以何種外資注資均可由企業據實決定。因此,根據關于人民幣注資的規定,企業原以外幣注資獲批的并無法直接轉為人民幣注資,還需到商務主管部門變更批復,這增加了操作的復雜性。
4. 離岸人民幣市場規模有限。香港人民幣市場是目前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盡管近年來發展很快,但從市場廣度和深度來看,仍處于起步階段,主要表現是:第一,香港市場上人民幣資產品種還不多。目前,香港人民幣資產主要是規模有限的債券以及少量的保險產品、理財產品和衍生品等,可供境外人民幣持有者投資的選擇有限。第二,香港人民幣市場參與者數量較少,而且主要是與中國大陸有貿易關系的進出口企業、境外清算行、境外代理行、中資金融機構的香港分公司等,國際金融機構參與程度還不高。第三,香港市場人民幣存量和交易量還不大。在全球最大的離岸美元市場——倫敦美元市場,每天成交量都在5000億美元左右,比美國本土市場美元交易量還要大,倫敦同業拆借利率(LIBOR)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普遍使用的基準利率指標。而在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即期和遠期人民幣日均交易量目前僅為10億至15億美元,人民幣“點心債券”在二級市場上的日常交易也并不活躍,首批試點的RQFII投資規模僅有200億元人民幣,且規定其中80%投資境內債券市場、20%投資股票市場。
5. 跨境人民幣投融資平臺建設不足,缺乏人民幣全球或區域支付清算體系。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人民幣全球支付清算體系。香港人民幣存款的絕大部分(超過80%)還是以存款的方式存在香港的銀行,香港的銀行又將其存到中銀香港。作為清算行的中銀香港最后將人民幣存款存在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香港人民幣絕大部分是以現鈔渠道回流至內地。支付平臺建設的不完善嚴重阻礙了跨境人民幣投融資業務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
二、對外提供本幣投融資的國際經驗借鑒
回顧歷史上主要儲備貨幣的國際化路徑可以發現,盡管他們有各自的特點,但大都是在持續大額貿易順差下,政府積極推動各種形式的本幣對外投資或融資方式,輸出本國貨幣,由此帶動產業資本的輸出,使得生產資源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
(一)美元國際化與跨境投融資
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依托于美國強大的政治經濟實力。二戰之后,各國的支付能力普遍不足,美國制定了“馬歇爾計劃”以及“政府雙邊貸款協定”,向西歐和日本輸出大量資本。此外,還通過世界銀行、美國國際開發署等機構向亞非國家提供貸款,為拉美國家提供發展基金,同時美國政府也會鼓勵國內的商業銀行向國外發放貸款。到20世紀50年代上半期,美國對外提供的借貸資金額已經占了國際借貸市場資金總額的78.4%。作為巨大的國際貸款債權國,美國實現了全球利益,美國的產業資金也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了全球性的擴張。1946年,美國海外直接投資僅為72億美元,而到了1970年,就增加到了782億美元,占世界海外投資總額的60%。
本文認為,美元國際化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有一定的特殊性。雖然不可復制,但美元國際化過程中在推進跨境投融資方面有以下經驗和教訓仍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前,經常項目持續順差,這一階段美國通過對外投資來輸出美元,增加國外資產的持有,并以購買國外商品和服務的方式使美元回流。“馬歇爾計劃”是二戰后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馬歇爾計劃”強化了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功能和地位。
第二,在美元的全球擴張過程中,美國的跨國企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利用經濟全球化的契機,建立以本國的跨國企業為核心的全球產業鏈。在國際市場中,誰掌握了從資源采集到中間品分包再到最終品銷售的生產鏈條,誰同時就擁有了資源配置和利潤分配的權力和決定在這樣的鏈條中應該使用何種貨幣結算的權力(殷劍峰,2011)。美國跨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輸出了大量的美元。
第三,美國國內發達的金融市場在美元國際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美國經常項目持續逆差,美國通過貿易逆差輸出美元,再通過其國內發達的金融市場回流美元,即以購買國外商品和服務的方式輸出美元,以吸引外國投資者投資美國金融市場的方式回流美元。
(二)日元國際化與跨境投融資
日元的國際化啟動于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日元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推動日元國際化也就自然地提上日程。日元的國際化其實并不成功,一直以來都被當作“反面教材”。但由于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結構與我國目前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如都是出口大國,經濟增長迅速,國內資本項目存在管制,貨幣面臨升值壓力等),所以日元的國際化經驗教訓也值得我們借鑒。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連年擴大的貿易順差給日本帶來了來自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甚至不少國家出于貿易保護主義而實施一些報復行為。
1987—1991年,日本大藏省主導,開始以政府意志推動日元,日本制定了三期“黑字還流”計劃推進日元在境外的廣泛流通。包括鼓勵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在日本發行日元債券,并建立或擴充日本特別基金;鼓勵日本進出口銀行、日本海外協力基金和日本國內商業銀行參與世界銀行等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的日元銀團貸款項目,并將通過日本海外協力基金直接向發展中國家提供雙邊援助性日元貸款;以及由日本進出口銀行配合IMF和世界銀行,通過平行貸款和共同融資的方式向拉美等國家提供日元貸款。“黑字還流”計劃旨在支持發展中國家,為其提供日元貸款援助,且貸款主要用于受援國的自然資源項目,項目的生產品又可以大量出口到日本從而以出口獲得的日元收入償還貸款。這樣一來,一方面既增加了日元在國際貿易中的計價與結算,有利于推進日元國際化進程,也使得日本彌補了自身自然資源的缺口;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對發展中國家的進口量,減少了本國的貿易盈余,從而將貿易黑字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達到了緩解國際社會壓力的目的。
在日元國際化過程中有一個值得我國借鑒的教訓,日本大量的資本輸出沒有用于購買資產和建立覆蓋全球的生產鏈條,而是拿去進行金融投資、投機了,比如購買美國的房地產。1984年日元國際化后,其國際投資頭寸表中占比顯著上升的是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并且日本當時在國內仍實施金融管制,對外則完全放開資本項目,因此,在日元的離岸市場和在岸市場之間,就上演了一出“再貸款游戲”(Re-lending Game):日本的富余資金從在岸市場流到離岸市場,然后又從離岸市場回流到在岸市場。在這場游戲中,主角是日本的銀行業。在日本“再貸款”的游戲中,包括倫敦和香港在內的離岸市場構成了資金進出的重要通道。由于日元更多是在離岸市場和在岸市場間循環,缺乏一定的境外存量,故使日元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非居民在離岸市場和在岸市場間套利的投機貨幣(carry trade currency)。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第一,當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必須推進資本和金融項目下跨境人民幣結算,即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必須擴展到投融資領域,這不僅有利于為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提供金融支持,也將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維護和實現我國對外債權債務的安全,降低貨幣錯配風險。
第二,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跨境人民幣投融資的政策,但由于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尚未完全開放,目前跨境人民幣投融資面臨的政策性限制比較多,多數還以個案試點的方式展開,現實中還存在如相關政策不完善、系統不配套以及平臺建設不足等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第三,主要儲備貨幣的國際化過程,大都是在持續大規模貿易順差下,政府積極推動各種形式的本幣對外投資或融資方式,輸出本國貨幣,由此帶動產業資本的輸出。我國應借鑒國外經驗,在推進跨境人民幣投融資過程中,加快推進資本輸出戰略,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進行海外投資,盡量減少基于短期套利目的的跨境投資和融資。
基于以上結論,建議在以下幾個層面推進人民幣跨境投融資:
第一,實體經濟層面:(1)繼續推動人民幣ODI和人民幣FDI。人民幣ODI是一種資本輸出的途徑,政策方面應該加大對人民幣ODI的支持,降低相關的限制條件,促進國內企業使用人民幣向新興市場國家和非洲資源豐富國家直接投資。人民幣FDI是吸引境外人民幣投資境內、促進境內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應該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簡化人民幣資金結算業務的辦理手續,鼓勵境外投資者使用人民幣來華開展直接投資。(2)擴大企業跨境人民幣貸款的試點范圍。目前上海對一些跨國公司試行在一定額度內允許向境外關聯企業提供跨境人民幣貸款,有助于增加人民幣流動。試點的范圍應該擴大到中資企業和金融機構。(3)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更多資金支持。日元國際化時,有專項基金向境外日本貨物進口商提供日元買方信貸。我國可以借鑒這一經驗,由政府牽頭設立相關的商業基金,以人民幣資金專門用于支持出口和企業走出去發展。
第二,虛擬經濟層面,重點是進一步開放境內證券市場:(1)擴大人民幣RQFII的規模,降低準入條件。通過RQFII投資境內資本市場,是促進境外人民幣回流、豐富境外人民幣投資渠道的重要舉措。可以考慮擴大RQFII的投資品種和方式以及資金的鎖定時間。此外,在未來還可以嘗試啟動人民幣合格境外個人投資者制度,允許在內地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符合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前提下,開放人民幣投資市場,如理財產品、基金和債券等。(2)嘗試啟動人民幣RQDII(人民幣合格的境內投資者)。在未來香港的人民幣市場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可以考慮通過RQDII來進一步支持香港人民幣市場的流動性。
第三,政府政策層面:(1)穩步開放資本賬戶可兌換。具體包括:擴大非居民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即熊貓債券),增加境外相關機構投資于銀行間市場的額度、允許非居民在境內開設人民幣存款賬戶、逐步允許非居民購買基金、擴大跨境人民幣貸款的試點范圍等。(2)通過政府采購和開展海外人民幣貸款與援助,輸出人民幣,增加境外相關國家人民幣的存量。這樣就可以促進這些國家在對華貿易中采用人民幣結算,并且鼓勵受援國使用援助資金購買我國的商品和服務。(3)發揮政府的作用,創新跨境人民幣投融資形式,如由政府牽頭成立海外投資基金的方式投資海外項目,以及探索新型政銀聯動機制等形式,推動跨境人民幣投融資的發展。(4)加快利率、匯率的市場化改革,減少離岸和在岸市場因定價機制不一致導致的短期資金套利。
第四,市場拓展層面:(1)加強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廣度與深度建設。具體包括:大力發展香港的人民幣債券市場、適時開展人民幣IPO、豐富其他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如人民幣保險、理財產品和衍生品)、探索境外人民幣資產證券化等方式。(2)建立離岸市場人民幣資金池。具體包括:允許境外市場的人民幣業務參加行以商業票據(包括人民幣信用證)向境內商業銀行轉貼現,獲取短期融資;或允許境外參加行通過境內代理行從境內銀行間同業市場上拆借人民幣;對已獲得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額度的參加行,允許用持有的境內債券進行債券質押式回購交易,使其能夠獲得額外的人民幣流動性。(3)發展其他人民幣離岸市場。目前香港是最大的、發展最快的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承擔人民幣離岸市場中的“批發功能”,同時需要發展其他地區(如新加坡、倫敦、中國臺灣等)的人民幣離岸市場,承擔“零售功能”。
參考文獻:
[1]博源基金會.人民幣國際化:緣起與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2]何帆等.香港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的現狀、前景、問題與風險[J].國際經濟評論,2011,(1).
[3]黃金老.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推廣思路需要調整[J].金融電子化,2009,(7).
[4]李思敏.人民幣跨境使用的發展現狀與推進思路[J].廣東社會科學,2012,(4).
[5]劉肯.日本“黑字還流”計劃探析 [J].中國金融,2012,(1).
[6]馬駿,徐劍剛等.人民幣走出國門之路:離岸市場發展與資本項目開放[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年.
[7]周小川.國際金融危機:觀察、分析與應對[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年.
[8] 殷劍鋒.人民幣國際化:“貿易結算+離岸市場”,還是“資本輸出+跨國企業”?——以日元國際化的教訓為例[J].國際經濟評論,2011,(4).
[9]Kevin Lai,Grace Wu and Sophia Huo.2011.Capitalizing on Renminbi business opportunities.Strategy and Economic Reoport,Daiwa Capital Markets,2,March.
[10]Murase,T.2010.Hong Kong Renminbi Offshore Market and Risks to Chinese Economys[R].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ffairs,Newsletter No. 40.
(責任編輯 耿 欣;校對 YJ,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