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呈現出農村社會結構加速轉型、城鄉發展加快融合的良好態勢,對農村金融的需求也進一步增強。山東省濰坊市作為農業大市,是全國著名的農產品出口和加工基地,對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需求尤為迫切。為此,濰坊市探索實施以農村金融支付服務體系為載體的農村金融財政公共服務惠民工程,實現行政村金融基礎設施的“全覆蓋”,達到了“電子機具村村通、銀行折卡戶戶用、足不出村存取款、田間地頭可轉賬”的效果。本文結合濰坊實踐,就農村金融支付服務和財政公共服務如何融合發展進行了探討。
一、政府支持,構建齊抓共管的長效機制
(一)找準結合點
近年來,隨著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大量民生投入向農村傾斜,大量公共服務走向農村。如何保障各項公共服務政策的落實,對公共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在深入總結推廣壽光、諸城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濰坊市提出了以農村金融支付服務體系為載體,推進農村金融財政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路,大力推進實施農村金融財政公共服務惠民工程,并在安丘市先行試點,探索建立起了“兩個融合、三個全部、四個結合”的農村金融財政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濰坊模式”。
(二)實行政策引導
濰坊市政府在將農村金融支付服務體系建設列入2010—2012年20項金融重點工作和全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項目的基礎上,2012年4月份又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支付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出臺財政扶持政策,對參與金融機構3年內新發放的5—10萬元農戶貸款利息收入營業稅地方留成部分給予等額補貼,并按該利息收入的10%計算繳納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給予補貼,初步測算3年補貼將達1.4億元,為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
(三)加強協調督導
推動市縣兩級政府成立以分管金融工作的領導任組長,人民銀行、銀監局、金融辦、財政局等18個部門為成員的建設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并先后召開現場會、調度會20余次,加強溝通協調,研究工作措施,推動建設工作有序有力有效進行。
二、金融財政資源有效融合,實現“三個全部”
(一)財政補貼項目全部納入,擴大服務范圍
加強與財政、民政、社保等職能部門的溝通聯系,組織對全市涉及農民的補貼項目全面摸底調查,并根據涉農銀行機構的業務特點、網點布局和設施布放等情況,將各類涉農公共支出、財政補貼資金清理規范,將新農保、新農合等惠農資金統籌調劑分配,并全部通過“惠農卡”或“惠農一本通”撥付發放,涉及項目種類20項。
(二)銀行機構全部參與,增強服務功能
各銀行機構根據業務范圍特點制定詳細規劃、落實措施。涉農銀行重點加大設施投入,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村鎮銀行通過在鄉鎮設立網點、布放離行ATM、發行特色銀行卡、開通轉賬電話和網上銀行等方式積極參與。近3年來,縣域新增銀行機構網點42家,有力支持了建設工作。
(三)金融設施全部覆蓋,拓寬服務渠道
按照“行政引導、適度競爭、資源節約”原則,對于人口數量少、經濟相對落后的行政村,指定一家金融機構提供助農取款服務;對于人口數量多、經濟相對發達的行政村,要求農行、農商行、郵儲銀行全部介入,讓老百姓自主選擇服務好、使用便捷的金融支付工具,通過競爭提高服務效率。
三、因地制宜,滿足農村地區多樣化的支付需求
(一)與農村公共服務相結合,實現一站式金融服務
依托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及鄉鎮行政服務大廳,選定一家銀行機構作為主服務銀行,為農民提供業務咨詢、小額取現、轉賬匯款等一站式金融服務,推動了金融服務與農村公共服務的有效對接。諸城市在208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成立金融服務站,建立起了“社區支付網”,實現了社區支付網絡全覆蓋;安丘市涉農銀行機構派駐人員入駐安丘市13個鄉鎮(街道)行政服務大廳,為農民提供多功能金融服務。
(二)與落實惠農政策相結合,確保惠農補貼便捷發放
引導涉農銀行機構依托三農服務站、農村超市、衛生室等建立助農取款服務點,大力布設POS機、農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以“惠農一卡通”、“惠農一本通”為載體,為農民領取惠農補貼提供取款、轉賬、查詢等10多項金融服務。惠農補貼資金能夠及時足額轉到農民賬戶中,實現農民“不出村、無風險、方便快捷”支取。諸城市著力開展“去折換卡”工作,完成對轄內25萬戶涉農補貼集中批量開立銀行卡。2013年上半年,全市有20多項惠農補貼、21.2億元惠農資金實現直接支付。
(三)與新型經營主體相結合,適應農村經濟發展需求
根據各類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和經營方式的業務特點和需求差異,綜合運用多種支付工具,積極拓展支付服務領域。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交易頻繁的特點,采取“惠農卡+轉賬電話+網上銀行”模式;針對農業龍頭企業在農資及農產品運營各環節的需求,推出支付結算服務“一條龍”服務模式;從大型商貿批發市場客戶上下游結算渠道入手,積極推廣轉賬電話、“銀行卡+電子銀行”等市場類非現金支付工具。
(四)與普及金融知識相結合,引導農民轉變支付觀念
以金融知識進“村、社、校、企”活動為載體,以農民記得住、愿意用、用得好為目的,充分發揮輿論載體、鄉鎮政府、村委會、助農取款服務點的作用,運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宣傳欄、專題片等多種形式,真正使支付服務宣傳走進千家萬戶、深入民心,引導農民轉變支付觀念,激發農民的支付需求,提高農民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的廣度和深度。
通過以上措施,濰坊市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便農、惠農、利農的農村金融支付服務效應進一步彰顯:一是轄區8個縣市全部實現行政村金融基礎設施全覆蓋。截至2013年8月底,轄內行政村金融基礎設施布放數量9.52萬臺、村均金融基礎設施3.08臺,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3305個,行政村覆蓋率60%。二是全市縣域及以下銀行卡發卡量達到1302萬張,人均持卡1.85張,較2009年增加1.04張。三是截至2013年8月末,農村地區分別安裝轉賬電話、ATM機、POS機、農民自助終端7.3萬臺、1622臺、1.9萬臺和1608臺,較2009年分別增長426%、342%、503%和312%。
(責任編輯 孫 軍;校對 XQ,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