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東省農村支付服務風險管理主要做法
2012年,山東省在全國率先實現了行政村金融基礎設施全覆蓋,由人民銀行濟南分行所主導的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已經實現預期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對農村支付服務的風險管理是確保整個系統正常運作的前提。在這方面,山東省的基本做法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鼓勵創新與嚴控風險相協調,確保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開展創新
在推進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的同時,始終堅持鼓勵創新與防范風險并重的原則,大力支持金融機構針對農村需求推出諸如農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等創新型支付服務產品,并要求其通過制定專門的風險防控制度措施、提高產品風險防控系數等方式,堵塞支付產品風險漏洞。省內3家涉農銀行均就本行推出的創新型惠農支付產品制定了相應風險防控措施,實現了風險控制與產品創新的有機統一。
(二)完善硬件設施與提升軟環境相統一,營造安全支付良好社會氛圍
將農村支付服務硬件設施網絡建設作為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的著力點,于2012年7月末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全省71073個行政村金融基礎設施全覆蓋,為農民享受家門口式金融服務提供了條件。同時,高度重視支付軟環境建設,通過每年組織大規模集中宣傳、構建長效宣傳機制等方式,提升宣傳覆蓋面和滲透率。相關調研顯示,山東省農村非現金支付社會氛圍日益濃厚,農民安全用卡意識有所增強,農村安全支付軟環境不斷改善。
(三)日常巡檢與技術監控相結合,嚴防重大支付服務風險發生
與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實現廣泛覆蓋相伴相生的是,農村支付服務風險點從縣城到鄉村擴散轉變的趨勢愈加明顯,亟須建立行之有效的支付風險監控機制。鑒于此,山東省上線運行了農村支付環境建設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了對農村金融基礎設施的準確地理定位,并督促支持相關涉農機構通過建設POS交易監測系統等方式加強對相關支付風險信息的監測。同時,充分發揮現場巡檢在監測處置支付風險方面的重要作用,2012年組織開展了農村金融受理終端布設及風險防范情況大檢查,督促相關機構提升日常巡檢維護質量,確保受理終端的可用率和安全度。
(四)建章立制與執行評估相結合,確保風險防控措施落到實處
在推進農村支付環境建設過程中,始終高度重視通過制度規范的方式提升支付服務供給安全度,先后下發了《關于加強農村地區支付服務風險防控的意見》等制度文件,針對農村出現的苗頭性支付風險問題,推出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初步構建起農村支付服務安全管理的制度框架。在完善制度體系的同時,著力推動措施“落地”,連續兩年組織對農村支付風險防控制度落實情況進行評估總結,增強了相關機構落實風險防控規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未來農村支付環境建設中的可能風險環節
(一)隨著助農取款業務量的日益增長,應重視利益補償機制、安全防護措施等配套建設工作
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極大滿足了農民日常金融服務需求,但服務點商戶的可持續利益補償機制尚未完全形成,存在個別商戶因收益不能彌補其成本而降低服務質量,甚至違規額外收取手續費的情況。據測算,目前服務點商戶辦理一筆業務需要0.2元左右的通訊費、電費及相關人力成本,獲得的收益主要包括手續費、收單機構補貼收入。根據相關規定,查詢業務及受理本行卡業務均不得收費,加之助農取款服務機具多為系統內POS,商戶手續費收入較少,僅靠收單行補助往往難以彌補其成本。因此,經濟落后農村及超市類服務點商戶業務開展積極性較高,而發達地區服務點商戶積極性較差。
另外,部分兼營存取款業務的農信社農民金融自助服務點的現金存取量過大,個別服務點年吸收存款甚至達到800萬元,若缺乏相應的安防設施和安保人員,現金存放將存在較大風險。助農取款服務點與銀行間的現金運送大多由經辦員采用摩托車等簡單交通工具獨自攜帶,運送途中的丟失、被盜搶等潛在風險應予以關注。此外,農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實現了對農村非柜面存款風險的有效控制,但仍存在個別商戶采取延時入賬或不入賬等形式挪用農村存款人資金牟利的風險隱患,應采取措施予以防范。
(二)隨著受理終端布放數量的不斷增加,應重視建設與之相匹配的巡檢維護力量
農村地區的POS機具布放主體主要是農行、郵政儲蓄銀行、農聯社等涉農金融機構,布放受理終端的行政村中有相當一部分遠離城鎮,交通極其不便,收單機構對其日常巡檢維護遠較城市費時、費力,部分終端的維護巡檢成本甚至達到城市同等設備的2倍。為降低運營成本、解決巡檢維護人員不足的難題,絕大多數收單機構已將部分或全部受理終端的巡檢維護外包給第三方機構。若第三方機構不能很好地履行與收單機構簽訂的外包服務協議,例如不按協議約定開展巡檢工作等,將難以保證受理終端的安全運行,也不利于及時發現、處置風險,容易造成受理終端被非法用于套現、洗錢等。因此,應重點加強收單外包服務機構的管理。
(三)隨著銀行卡犯罪由城市向鄉村的蔓延,應重視防范農村特有信任機制可能引發的潛在風險
部分農民為方便記憶,在辦理銀行卡時往往不修改初始密碼,修改后的密碼也基本上是生日、重復數碼等簡單密碼,甚至有相當一部分老年客戶將密碼直接寫在銀行卡上,并將銀行卡和密碼交予本村商戶代為辦理支付業務。農民之所以將銀行卡甚至密碼交給他人保管,是源于農村長期以來存在的左鄰右舍間的信任傳統,這種信任機制下的用卡行為存在極大風險隱患,極易被當下猖獗的銀行卡犯罪分子瞄準實施犯罪。
(四)隨著新興電子支付產品的迅速普及,應重視提高農村居民整體的安全結算意識
伴隨著電腦、手機等電子消費產品以及網上購物在農村的推廣普及,網絡支付、手機支付等非面對面電子支付服務逐漸走入農村。農民在享受電子支付快捷、價廉服務的同時,也必然需要應對電子支付所面臨的網絡病毒攻擊、網絡釣魚等各種風險,而農村居民普遍對電子支付安全常識了解不多,其合法支付權益容易受到不法分子侵害。據有關調查顯示,相對于城市居民,農村居民對電信詐騙等新型詐騙方式的風險防范知識了解尚較為匱乏。
三、政策建議
加強農村支付服務風險管理應本著“農民利益無小事”和“把好事辦好”的理念,及時堵塞風險漏洞,確保農村支付環境建設成果安全地惠及民生。
(一)將加強收單外包服務管理作為提升農村支付服務風險管理的重要抓手,嚴控受理終端風險
應強化收單機構金融受理終端的風險管理責任,對因機具管理不善引發風險的收單機構應作為人民銀行執法檢查的重點對象,對檢查出的問題予以嚴肅處理。進一步完善收單外包服務管理制度,細化對收單外包服務機構的資質管理要求,明確界定其在巡檢維護等方面的具體責任,對于巡檢維護問題突出的收單外包機構予以通報,必要時要求收單機構暫停與其相關外包服務合作,形成對收單外包服務機構的強約束。督促收單機構切實執行人民銀行有關金融受理終端巡檢維護規定,充分利用特約商戶交易監測系統功能,及時鎖定涉嫌違規交易的金融受理終端;建立金融受理終端維護響應機制,合理限定單人維護受理終端臺數,對存在安全隱患的終端及時定位處置,不斷提升巡檢維護質量。
(二)將改進助農取款服務作為深化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的重要著力點,嚴防服務點風險
著力改進助農取款現金服務,要求相關收單機構對存款量大的行政村通過增設農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等方式降低存款集中度,提高商戶收到現金的繳存頻率,降低商戶現金持有量和持有時間;督促收單機構對業務量大的服務點配備必要的安防設備,采取上門押解現金方式控制現金在途風險。引導收單機構重點選擇超市等與居民日常消費相關的商業機構作為服務點,依托服務點開展農戶小額信貸創新等業務,由收單機構在信貸支持、服務傭金等方面予以適當補償,引導其提升服務品質、降低道德風險,并適時清退服務質量不高、安全防護不到位的服務點商戶。
(三)將完善聯合防控作為農村支付服務風險管理的長效機制,未雨綢繆、及時開展
應充分發揮縣域人民銀行、銀行業機構、公安機關打擊農村支付結算犯罪的聯動作用,加強風險信息共享和提示,著重打擊針對農民的支付詐騙及借助非現金支付渠道開展非法金融活動的行為。督促縣域銀行加快對技防水平較高的金融IC卡的推廣應用,加強對新型支付產品的風險管控及銀行柜員風控知識培訓。充分發揮人民銀行縣支行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職能作用,主動維護農民合法支付權益,督促縣域銀行機構嚴格落實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及時報告支付風險事件,暢通客戶投訴處置渠道,將客戶的投訴落實解決在一線。
(四)將安全支付知識宣傳作為農村支付服務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礎,常抓不懈
繼續將農民安全支付能力建設放在防控農村支付風險的重要位置,在充分借助各類媒介開展普及性宣傳的同時,更加注重開展滲透性強的體驗式宣傳,將支付結算知識宣傳作為人民銀行、商業銀行相關金融知識宣傳的必選內容,著重加大對電信詐騙防范須知等支付安全知識的宣傳力度。督促相關收單機構加強對金融受理終端使用人員的培訓教育,提高其設備操作技能,增強其風險防控和守規使用意識。
(五)將風險分散機制作為農村支付服務風險防控的創新,深入探索、及時總結
積極總結推廣涉農銀行支付風險防控好的經驗做法,例如由收單機構為現金業務量大的助農取款服務點商戶購買現金保險、人身意外傷害險提供補助,以市場化方式分散風險。緊密依托農村基層組織,探索建立農村支付風險義務監督員制度,以鄉鎮為單位招聘當地德高望重、責任心強的農民作為義務監督員,由其監督各農村支付服務供給主體的服務提供情況。
(責任編輯 劉西順;校對 YT,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