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現代文明的標志是城市,它是商品流通以及現代工業的集散地,而且是交通中轉的樞紐,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匯聚經濟、政治、文化與教育。本文通過分析城市規劃設計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問題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 問題;解決對策
1、前言
城市規劃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綜合建設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并統籌規劃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間布局,能夠做出具體的建設安排以及管理措施。其研究、實施的對象是整個城市以及城市所在的區域。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時,主要是體現工程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兩個方面,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研究體系。由于許多大型、超大型城市的出現,使得城市交通、資源、生活便利度、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城市建設設計人員要充分考慮城市規劃的現狀,綜合分析規劃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結合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措施,并在整個規劃設計過程中,充分利用城市建設的新技術與新方案,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城市運行質量,不斷改善與挑戰城市的整體功能。因此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它是當下城市發展建設的重要環節。本文將對城市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決措施,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城市的合理規劃。
2、城市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
從城市進程的角度出發,城市規劃設計存在一些較為普遍的問題。主要有四點。
2.1、城市規劃起步晚,意識淡薄。
2.2、缺乏一定數量的規劃人才與管理人才,存在不合理的質量和知識結構,而且整體的素質偏低,這種情況在中小城市較為明顯,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合理規劃,并降低了整體的管理水平。
2.3、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缺乏科學性和長遠性的認識。城市的基礎設施規劃較為薄弱,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經濟增長的速度,并且很難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如果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會導致整個城市功能處于布局不合理、用地不平衡的狀態。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項目的報建審批.出現了本末倒置的規劃行為,其后果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公共設施的服務半徑,并減少了服務功能,導致了布局不均勻、發展水平有限等問題。
2.4、地方特色不鮮明,綜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結合本地人文,歷史、地理、景物等實際情況來規劃,而是貪圖利益,舍近求遠,并未充分考慮社會發展、生態發展等多種因素,導致了城市設施功能不齊全、配套不全的情況發生。
3、城市規劃設計的原則、
3.1、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主流,也是必然選擇。城市的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一對矛盾的主體,但要科學的規劃可以把負面作用降到最低,要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付諸于整個規劃過程中,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人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人類不僅要發展,更要注意保護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合理有效的開發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在建設和保護發生沖突時,一定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暫時的發展,和諧長久才是根本。保護環境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城市的傳統風貌,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以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為代價,確保城市經濟發展與規劃建設同步進行。
3.2、堅持人性化的理念。城市規劃涉及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是一項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主觀行為。因此,規劃首先應該以人性化為出發點,否則,再完美的規劃一旦脫離了人性的范疇,一切都無從談起,城市規劃要讓城市的發展體現出人文關懷。城市規劃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利益主體,包括政府部門,建設投資方,以及普通市民。因此,城市規劃中有關信息一定要透明,堅持群眾監督的制度,公開公平公正,讓老百姓真正的參與進來,實施過程中,能充分考慮到有關利益主體的呼聲。
3.3、以和諧發展為目標。和諧發展是當今社會的主題,國家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的論斷。城市規劃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的平衡性、產業的協調性、布局的合理性、土地利用的科學性等等,都應該以和諧發展為最終目標。規劃過程中,要處理好利益和價值觀的沖突,統籌兼顧,以實現和諧發展。在城市的規劃建設中,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從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從本地方的實際狀況出發,從百姓最關注的問題人手,摸索出一套適合本城市的規劃建設模式。而在規劃的實施過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本地方的經濟實力,城市建設的各項指標都要在自身的能力范圍以內,遇到百姓關心,影響深遠的問題,更要綜合考慮,嚴格把關,切忌盲目上馬,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4、加強城市規劃設計,保證其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的有效措施
4.1、更新規劃設計觀念
在進行城市規劃過程中,要重視觀念的更新。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城市規劃建設過度強調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忽視了社會效益以及環境效益。在進行新一輪的城市規劃中,中央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城市建設,并保證其指導思想的實施,能夠充分考慮城鄉關系、生態環境問題,并對低收入階層以及弱勢群體進行一定程度的照顧。
4.2、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要走城鄉統籌的道路
由于我國地域廣大,區域差別較大,城市化道路中存在眾多的農村人口,我國的城市化水平雖然達到60%,但是仍然存在4~5億的農村人口,我國要充分考慮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關系,在最大程度上保證農村經濟的發展,并進行農村到城市的良好轉換,并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只有將城市發展的產業鏈延伸到農村,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實現城鄉統籌綜合發展。
4.3、加強并完善城市規劃管理
“三分規劃,七分管理”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規劃管理的重要性
(1)統一城鄉規劃法規
在進行城市規劃的過程中,要依據統一的城鄉規劃法規,進行城鄉統籌的城市規劃管理。但是目前,許多地區不能滿足已經制定好的城市規劃要求,存在許多的規劃管理漏洞與偏差。
(2)理順規劃管理體制
規劃管理與一般行業的行政事務管理存在較大的差別,其專業性與政策性較強,存在嚴格的管制型內容,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證規劃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以及政治覺悟,從而帶動城市的良好發展。
(3)加強公眾參與管理的信息化服務
在進行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要積極實施規劃建設項目的公示制度,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公民參與規劃建設的積極性。在規劃建設中要結合地理信息系統,建立其具有一定專業性的數字城市,并進行科學化的管理,市民與投資者能夠通過一些系統查詢了解城鎮建設情況,政府也能及時掌握土地利用基礎設施社會服務等動態信息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5、規劃設計理念的變化
“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建立。住宅區規劃設計充分考慮對現有環境的保護、節約土地資源、減少能源消耗和生活污染排放等問題,保護生態環境,恢復生態系統,維護居住區生態平衡,營造良好的環境,促進植物和其它生物多樣性發展;“以人為本”思想的建立。人的需求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滿足人的各種需求是居住區規劃設計的根本目的,居住區規劃不僅要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居住要求,同時要滿足居民教育、文化娛樂、健身、鄰里交往等多種精神需要,要為居民參與社區建設與管理創造條件,對居民未來的需求也要作相應考慮,規劃要有彈性;“共享社區”思想的建立。居住區規劃設計無論從布局結構或是空間處理上都要體現均好性原則,為所有住戶創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環境空間;“生態社區”思想的建立。生態社區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基礎,生態社區建設包括社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建立連續完整的綠地系統,為社區生物多樣性創造條件,尊重社區的地形地貌,盡可能地減少對地表的破壞,充分考慮城市的氣候特征,有意識地通過綠色空間引導空氣流動以減輕社區的熱島效應,綠化種植應充考慮植物的不同生長習性要求等。城市居住區本身就是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住宅區園林景觀是住區構成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系統,給住宅區以及整個城市帶來良好的生態服務功能。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們愈來愈渴望找到一個舒適健康的良好的居住環境。近幾年一些“綠色小區”、“生態小區”不斷涌現。“生態”二字成了房地產的一大賣點。這充分反映了人們對住宅區生態環境的需求
6、結語
城市發展的最高境界與目標是進行以人為本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進行城市規劃是至關重要的,充分考慮自然資源與環境的重要性,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生態的承載力與社會承受能力。在進行城市規劃的過程中,要綜合分析規劃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保證城市與農村的統籌發展、城市與環境的良好統一、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只有確保城市的良好規劃,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以及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體現大多數人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陳秉釗. 我國城市規劃面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J].城鄉建設,2001,(12): 11-13.
[2]彭建國湯放華朱忠東. 城市化進程中欠發達地區中小城市建筑景觀探析[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3(2): 36-38.
[3]文彤,萬敏.新一輪總體規劃對小城鎮特色的思考[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 2003, 24(3):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