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著重分析了目前大學校園或大學城規劃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結合國內外大學校園的發展歷史、使用現狀與發展前景,提出建設可持續規劃型大學校園的主張。旨在將校園無序、混亂的擴張轉變為有機,可持續的生長,以適應不同時代對大學校園的不同要求。
關鍵詞:大學、可持續、校園規劃
1.提出背景
目前大學校園擴張的主要方式大致可概括為:1,原地規劃,深度開發老校區;2,異地規劃,建設新校區;3,聯合其他學校建設大學城。這些方法雖然暫時緩解了矛盾,但是也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新問題。概括如下:1,學生規模不斷擴大,招生擴張嚴重,而小學生入學總人數卻在年年降低,這就對大學提出了現在,幾年后,十幾年后等至少三個層次校園規模方面的要求;2,高等教育產學研相結合,后勤保障社會化等一系列舉措的實現必然帶來學校功能由內向型向外向型的轉變;3,學科建設高速發展,審美意識不斷變化,校園規劃不可能一勞永逸,而是要通過反復實踐,不斷修正調整,以期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
這些都是長期的問題,都不是目前的三種規劃方式能夠解決的。它們的存在要求各高校在擴張過程中應盡快建立一種能有助于解決諸多長期問題的全新規劃模式。
2.可持續規劃型大學校園的定義
可持續規劃理論要求校園的規劃建設是一個不斷進行、不斷優化的長期過程,甚至理論本身也是不斷豐富,不斷發展的。其中的“可持續”體現在兩個方面,即“符合現在的發展要求”和“符合將來的發展要求”。
前者要求通過合理規劃和建設實施,形成體現校園特色和文化內涵的的校園生態系統,能夠解決當下高校大規模擴招所帶來的一系列人地矛盾和環境惡化問題。
后者要求分析學習生物生長的有序性及連續性,結合大學發展的特點,將大學無序,零散的空間擴張變為有序的空間整合,強調大學校園規劃中的靈活可變性,通過對校園內的空間規劃將校園進行組團式,有機式動態生長,使之能夠不斷適應新的環境新的條件。
3.規劃原則
3.1 協調
考慮學校的戰略定位和事業發展目標,做到高標準起步、高水平建設。
1),根據學校體制改革方案,對學校內部院系進行合理布局,優化配置科教資源,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科學合理地確定各項經濟技術指標,為學校建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2),校園內部院系建設單體之間應相互協調、相互關聯,確定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次的建設要求,以形成道路里面和外部空間的整體性和連續性。
3),提倡園林式綠化,使學校納入到城市綠化系統中。注重校園空間與城市空間的互動關系,使大學無論是功能還是空間結構上都成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且對社會有充分的開放度。
3.2 發展
校園設計應有彈性,規劃時要預留一定的發展空間,并考慮加層、擴建和發展地下空間,以及增加周邊用地的可能性。這些預留空間可以作為教學的輔助用地,如進行一些開敞式的宣傳演講或作品展。各種不同規模和類型的交往空間通過校園內的交通系統可以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使校園處處充滿生機。
3.3 傳承
注重校園文化在空間上的體現與繼承,發現或發掘構成校園空間的共同語言,包括校園空間的肌理和形態、園林與建筑的風格、材質、色彩等要素,營造有特色的校園風格。
4.具體規劃
可持續規劃的特征具體將體現在下面三個不同的階段中。
4.1 總體規劃階段
校園結構提倡采用適度分區,集中營造的手法。這樣既保證了一定密度對于提高效率的作用,又避免了由于規模過大而效率降低,同時組團式的發展模式還為生態廊道、斑塊的形成提供可能。
注重功能結構的彈性規劃與分期建設考量。由于大學的建設是一種長期行為,因此彈性與分期在大學校園建設中尤為重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合理的分期規劃,同時保證操作與未來發展的彈性需要。這也體現了可持續發展中對持續性的要求。
在道路體系規劃中,由于與城市的結合比原有的大學模式更加緊密,在道路分級上對這一變化應予充分考慮,在不同層次采取適宜的道路寬度。校園內部應建立人車分流的交通體系,體現對步行及非機動交通的尊重,提高交通系統的安全性與公平性。
4.2 建筑設計階段
綠色建筑的設計要求應體現在大學校園的單體建筑設計中。在平面布局上,功能空間要實現緊湊布局,建立交通、交流、展示等復合空間,提高空間的利用效率,保證交流效果;采取適宜的高度,如教學建筑一般不宜超過七層,減少由于高度增加帶來的能源消耗;在結構選型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上,適宜選擇本地的、可再生的生態型材料,采用低環境影響的結構形式等;提高維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消耗較少的能源,選擇合適的空調供暖系統,減少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
4.3 景觀設計階段
1),營造與自然相結合的綠化系統,綜合基地所在地區的自然生態狀況,構建包含點線面不同形態在內的、空間立體的多重綠化系統,注重提高校園的綠化覆蓋率,將生態保護、修復與校園景觀結合起來。
2),仔細研究所在地區的氣候特點,在植物的選配中應綜合考量建筑空間布局、居于氣候特點以及視覺景觀要求,合理布局,實現如導風、擋風等作用,改善局部小環境。
3),在校園廣場的設計中,應針對疏散、機會、交談等不同的社會需求確定廣場的尺度,盡量采用小規模的硬質鋪裝,減小綠島效應。注重采用透水性材料,保證自然降水的回滲。
4),關于目前大部分校園規劃中普遍引入人工水面的做法,筆者認為應該有正確的認識,即應該充分認識水體在自然生態作用上的兩面性——雖然有利于改善局部小環境,同時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與文化含義,但是人工水體的日常維護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而在二氧化碳的吸收、保護土地等方面的生態作用也無法與綠色植物相比,生態投入與產出效率不高。因此需要避免無節制的水面建設。
5.反思與創新
5.1特殊空間的規劃
在學校的空間規劃上,規劃師和建筑師應特別注重校園空間的尺度和比例,在營建共享空間的同時提供私密性的獨立空間。
5.2 校園生態發展的創新規劃
校園是以生物為主體的自然生態和以人為主體的人工生態空間的疊加。其中各組成要素之間通過一定的的信息循環相互聯系,在空間上構成上形成特定的分布。每個校園中都存在自己的生態系統,但隨著大學的無序擴張與盲目改建、擴建,污染和環境的惡化,校園中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
5.3 校園的組團建設
校園內部的組團建設類似于校中校的建設。這種類型的校園建設普遍適用校園就地擴張或改造,將一個大校園分為若干的小校園空間,每個小空間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正如衛星城的概念一樣。小型校園組團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完善的教學設施,并與大校園保持緊密聯系,同時在教學上也能保持一定的校園設施、資源與能源共享。校際組團則類似于大學城的規劃建設。
6.論文總結
隨著人口增長率的不斷下降,未來校園發展趨勢將是學生人數不斷減少,校園規模逐漸縮小,校園發展融入整個城市發展,而人們對大學校園的依托和需求將不會減少。因此,可持續規劃的校園建設將會成為大學規劃建設的理想模式。
(注:本文系西華大學西華杯項目論文)
參考文獻:
[1]涂慧君.大學校園整體設計——規劃、景觀、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1
[2]姜輝、孫磊磊、方正旸、孫曦.大學校園群體[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3
[3]Richard P.Dober.Campus Planning[M].USA.:Copyright by The McGraw-Hill Campanies.Inc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