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者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享受,引發了居住者對自身居住環境的改造,因此,生態人居小區便在這種潮流下應用而生。生態人居小區是一個全新的居住概念,包含了小區建筑環境、生活設施配備、商業使用配備等多種形式的協調統一。生態人居小區將社區景觀文化、商業利用價值以及居住休閑融而為一體,擁有完善便捷的社區服務體系以及良好的生活環境,能夠帶給人強烈的社區歸屬感。
【關鍵詞】生態社區 建筑設計 方法
1.生態人居小區內涵及其特征
生態人居小區擁有多維度休閑體系,是一項融合環境保護、建筑以及生態系統的工程,能夠實現居民生活便利的實用功能、良好的環境保護機制以及現代化的建筑設計理念與設計模式。在生態人居小區環境中,人與建筑隸屬于整個小區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是小區生態系統的內生態因子,是高度統一人工與自然、人類與自然、物質與精神后的擁有可持續發展特征的居住環境。
生態人居小區既不會破壞當地的自然生態系統,也不會破壞建筑本身的結構特征,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建筑本身不會產生污染物質,在生態能量流動過程中,節約自然環境資源,凈化居住環境,達到人工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完美融合。生態人居小區極大地改善了建筑設計理念與人類生存發展空間環境。
生態人居小區不局限于環保、低能耗低污染,而是從宏觀的城市區域規劃角度出發,在建筑設計構造、局部空間與整體空間結合、自然資源與能源的循環利用、能源的節約系統給設計等方面整體布局,協調不同系統的功能使用,其最終目的是同時提高人的居住生態環境與生命質量。在細節處理上,注重不同層次、不同建筑風格、不同自然環境的合理分區,不同植被之間的生態互補以及人居建筑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發揮,如消毒、風雨防護、噪音處理等,注重人與自然的交流互動,以期實現身體與心靈上的雙重享受。因此,在生態效益上,既注意居住的健康舒適性,又注意生態系統的循環性,體現一種現代設計理念下的人類生活方式與環境的協調性,滿足人類對回歸自然的需求。
2.生態人居小區建筑設計方法
在進行生態人居小區設計時,首先應當考慮自然環境。融入自然環境是生態建筑設計的基本出發點,建筑只是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應以謹慎的原則處理建筑與當地環境的關系。在進行建筑設計過程中,高度重視對建筑地段的地質結構、地域特點的了解與掌握,注意保護當地區域的建筑文化脈絡。在進行建筑設計規劃過程中,針對當地氣候條件、地形地貌以及水質紋理等情況特色,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設計,做到在建筑功能、建筑施工原料采集、施工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既實現良好的生態循環,又能夠得到當地居民的高度文化認可。
其次要考慮到建筑材料的循環利用,建筑耗能對自然環境能夠造成間接的損害,因此要盡量避免使用污染嚴重的建筑材料,盡可能的采用可再生材料。在建筑施工過程中盡可能的節約能源,盡量使用當地現有的技術材料,既增加當地的就業機會又能減低建材成本,同時加強對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陽能、風能的使用,建筑設計過程要注意自然通風、降濕等的處理,避免在建筑施工過程與使用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廢物污染環境。
再次要充分體現人本的思想,充分考慮對使用者居住者的感受體會。生態人居小區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生活質量的提升,因此在注重環境保護的同時還應關心居住者,建筑設計要充分利用自然的方法營造適宜的居住條件,如怡人的環境舒適的溫度濕度等,盡量做到低能耗高品質。怡人的環境體現在良好的聲環境以及照明系統,空上布置上的合理舒適、對特殊人群的無障礙設計以及完善的通訊設施、交通設施,具備較高的抗災防災能力。
最后要考慮居住者與居住環境之間的協調溝通,建筑物應成為人與自然交流的橋梁。在設計過程中要盡可能的將建筑外部自然因素融入到建筑中,這是生態建筑設計的基本準則。自然因素的引用包括對自然采光系數的增加,建筑通風設施的自然循環以及水源生態系統、綠化空間層次系統以及寬闊的居住空間環境等,不同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營造舒適的生態人居小區環境。
3.生態人居小區規劃及環境設計
生態人居小區的功能實現主要體現在小區的建筑規劃上,因此規劃成為生態人居小區建設的重中之重。
生態小區的規劃主要是交通系統、建筑空間以及建筑居住界面的規劃設計。交通系統主要是人、交通工具、景區環境的設計,設計適當的道路體系對盤活小區內的不同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主干道主要用于串聯小區內不同的建筑功能模塊,在不同的小區不同的功能區域之間實現迅速高效的流動,枝干道路用于細分不同的小區功能區,三級道路則用于不同功能區內的分流,方便居住者的出行。小區內小路則秉承幽徑的原則,以保持空氣清新為目的,減低噪音污染。通過不同功能的道路鋪設,形成功能齊全的路網系統,使小區在空間層級與個性特色間尋找到平衡,增強居住者的生活認同感幸福感。
在建筑空間處理方面,應當增強小區不同功能區域間的識別度,設計醒目特色的標志性建筑,結合當地的人文氣息、風俗習慣,采用不同的設計手段增強空間層次感,對不同的道路交叉點設置不同的標示,起到不同區域間轉換的提醒作用。
在生態人居小區建筑居住界面設計上,最大限度的發揮建筑設計師的個人設計風格,應用不同的設計手段設計不同的小區識別界面與小區內部功能界面。小區整體界面與小區內部界面既要有區分又要有統一的風格,通過融合當地的歷史風情,并在結合現代建筑設計手段的基礎上,設計出兼具觀賞性與實用性的個性建筑界面。小區居住界面能夠體現外部空間與內部布局之間的相互銜接過渡,體現不同功能之間的聯系,緩解不同小區、單體建筑與自然空間之間的矛盾。
此外,在進行生態人居小區建筑設計過程中,不得不提到與其相關的生態環境設計。低碳高效、節能環保是當今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實現國家“生態復蘇”的必經之路。推動“生態建筑”設計與發展,是未來建筑設計保有競爭核心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進行生態建筑環境設計時,要有機結合單元建筑的院落格局,花園樓面景觀,配合當地自然環境生態系統,形成獨特的建筑環境系統。在綠色環保主題方面,突出綠化的空間層次,注重不同生態景觀的三維展現,打造高品質的生態小區概念。在進行生態節能設計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地塊的朝向走勢,在對自然改造程度降到最低的同時,提高人與自然的友好結合度;在生態節能上采用綠色植物,在設備選用上采用節能環保設施,并形成統一的節能管理體系;注重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對廢水余熱以及光熱的循環利用,形成具有完整生態鏈的生態建筑環境系統。
4.總結
建筑在人類生活中占有非比尋常的作用,是人類作息的基本單元,在對人類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時,提高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溝通,將有品質的人類社會生活融入到生態環境系統中,成為人類未來居住小區發展的主要趨勢。本文通過探討生態人居小區的建筑特點、設計方式以及規劃原則,力求在實現居住環境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建立一套既能夠實現居住環境人性化又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融入性的生態人居小區建筑設計理論,為國內的建筑設計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馬云飛.淺談建筑技術科學與生態人居環境建設[J].附件建設科技,2011,04:40-41.
[2]查曉鳴.生態人居環境系統的分析[J].城市規劃,2013,0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