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地下連續墻滲漏原因進行了分析,對地下連續墻預防滲水的控制措施進行了探討,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地下連續墻 滲漏 預防 控制
1 前言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地下連續墻因具有支護可靠.可在周圍建筑物密集的條件下旄工.既可擋土、止水.又可兼作承重墻和地下室外墻(三合一墻),經濟性較好等優點而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地下連續墻施工技術仍沒有完善.還存在著一些施工難題.比如墻段接縫處的滲漏水是旄工過程中較為突出的同題。
2 地下連續墻漏水的原因
2.1地下連續墻夾泥、內部窩泥
地下連續墻槽孔底部的淤積物是墻體夾泥的主要來源,混凝土開澆時向下沖擊力大,混凝土將導管下的淤積物沖起,—部分懸浮于泥漿中,—部分與混凝土摻混處于導管附近的淤積物,隨混凝土澆筑時間的延長,又沉淀下來落在混凝土表面上,當槽孔混凝土面發生變化或呈覆蓋狀流動時,這些淤積物最容易被夾在混凝土中,由于混凝土的流線呈弧形,拐角處的淤積物不可能完全擠升向上,所以拐角處絕大多數有淤積物堆積。當為多根導管澆筑時,除了端部接縫處夾泥外,導管間混凝土分界面也可能夾泥:另外導管埋深影響混凝土的流動狀態。埋深太小,混凝土呈覆蓋狀態流動,容易將混疑土表面的浮漿及淤積物卷入混凝土內;導管接頭不嚴密,泥漿滲入導管內造成夾泥:澆筑速度太快,使混獺面呈鋸齒狀裂縫, 泥漿或淤積物會進入裂縫而造成夾泥。
2.2 地下連續墻接縫處理及其施工過程中的原因
地下連續墻在采用傳統接頭管的施工中,在兩幅墻之間的接縫處進行旋噴加固止水,或者攪拌樁加固止水,以防止成墻后基坑開挖的過程中,地墻接縫處漏水。如果施工單位對旋噴施工時候的壓力控制的不好,加固體會形成不同直徑的柱體,這將會給未來基坑施工時地下連續墻漏水埋下禍根。在地下連續墻鋼筋籠內設置了大量與主體結構相連接的接駁器。由于接駁器數量較多,間距較小,并且集中在—個層面上,容易形成—個隔斷面,混凝土的骨料難以充填至兩層接駁器間。在這些部位,常由于混凝土不密實而產生滲漏水現象。地下連續墻較深的工程,鋼筋籠分段綁扎,兩段通過揍駁器連接,這里易形成—個界面,將來成墻后也是漏水的隱患。
2.3特殊地質條件的危害
由于勘查遺漏或者勘查不到位,導致地下連續墻在成槽期間,遇暗浜、孤石或地下木樁等特殊地質原因將導致地下連續墻成槽困難,嚴重者成槽無法進行。在遇到特殊地質原因的情況下,施工單位將會采取一系列措施(回填后重新成槽、上下竄動等) ,進行第二次成槽。然而一旦這些處理措施不適當,這些部位將是以后地下連續墻在基坑開挖過程中易漏水的隱患部位。
3 地下連續墻預防滲水的控制措施
3.1 導墻施工的控制要點
導墻深度必須滿足設計要求,墻底必須筑于堅實的原狀土面上,墻側不應回填垃圾及其他透水材料。這樣可防止導墻下土體塌方和漏漿,預防孔壁坍塌而引起的夾泥。
3.2 成槽施工的控制要點
成槽施工是地下連續墻質量控制的重點,在實際施工中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3.2.1 垂直度控制
應選用有糾偏裝置的槽壁機和有經驗的司機,成槽時須時刻關注垂直度變化,做到隨偏隨糾。預防因垂直度偏差引起的夾泥。
3.2.2 泥漿控制
護壁泥漿在使用前,應根據材料和地質條件進行室內性能試驗。
新拌制的泥漿應放置24h以上或加分散劑,使膨潤土充分水化后方可使用。成槽前應進行新漿測試,其比重≥1.05。
減少泥漿中的含沙量,保持泥漿足夠黏度,使沙能較長時間懸浮在泥漿中,避免出現大量沉淀。在泥漿系統中設置泥漿分離系統,回收泥漿均需要通過泥漿分離系統中的震動篩和旋流器,將小顆粒的粉土分離出來,使回收分離后的泥漿含沙量少于4%?;厥粘澈蟮哪酀{再經過循環池內調整成可使用的泥漿。
3.2.3 清刷接頭控制
成槽后(清底前)應進行接頭清刷,采用專門工具將接頭處刷洗干凈,一般不少于1O次,原則為毛刷上無泥塊,確保不留任何泥砂或污物。
3.2.4 清底換漿控制
接頭清刷后進行清底換漿,檢查槽寬、槽深、沉淤厚度及垂直度,應符合規范要求。
3.3 鋼筋籠制作和吊裝
應合理安排鋼筋籠制作時間,要控制在成槽結束前完成鋼筋籠的制作和驗收,避免因未及時完成鋼筋籠制作而導致成槽后與混凝土澆注間隔時間過長。鋼筋籠吊裝要及時和控制吊裝時間不易過長。
3.4 水下混凝土澆筑的控制要點
水下混凝土施工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地下連續墻的質量,是預防地下連續墻滲漏的重點控制對象。
3.4.1 混凝土澆筑前的準備工作
水下混凝土澆筑前應做好充分準備,成槽后到混凝土澆筑時間不宜過長,落實商品混凝土的供應,避免混凝土供應不及時造成夾泥和施工冷縫。
3.4.2 混凝土材料質量控制
混凝土進場后,應檢查其配合比通知單、發貨單、出廠時問等內容。按規定做混凝土坍落度測試,確?;炷翉姸群涂節B性能滿足設計要求。
3.4.3 導管放置
從導管底端到槽底距離要求為30~50cm;導管連接處應密封可靠,避免漏漿;混凝土初灌量應確保導管底端能被埋入混凝土深度不少于0.8~1.2m。
3.4.4 澆筑混凝土
在一個單元槽段同時使用兩根導管澆注時,其間距一般不宜大于3m,導管距槽段端部不宜大于1.5m;各導管處的混凝土表面高差不宜大于0.3m,應兩根導管同時同速下料。
3.5 墻趾注漿
墻趾注漿有利于地下墻的沉降控制,可以預防地下墻不均勻沉降。
3.5.1 注漿管的連接
鋼制腳手架管可采用電焊連接,黑鐵管采用風焊連接。焊接處不得有孔洞和夾渣,連接處用電工膠帶包兩層,防止漏漿。
3.5.2 注漿管的安放和保護
注漿管的上部和鋼筋籠用電焊固定,注漿管底部到鋼筋籠底部不少于30cm,鋼筋籠放好后,割除上部注漿管和鋼筋籠的焊接點,由注漿管自由落體下落插入土層中。注漿管安放頂標高要高于地面15~20cm,避免因過低被土掩埋或過高被碰彎。
3.5.3 注漿
在地下連續墻混凝土強度達到1 00%后,通過預埋的注漿管進行墻趾注漿加固施工,注漿過程中控制注漿量和漿液配比,同時還必需控制注漿壓力和流量。
4 結束語
地下連續墻較其他基礎處理措施具有工程量小、施工簡便、受地層條件制約較少、運行可靠等優點。在地下連續墻的施工過程中,預防滲漏是—項關鍵技術。只要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就可以避免和減少地下連續墻的滲漏,保汪地下連續墻接頭部位的施工質量。對于已經發生的滲漏,也可以采取先引后堵、引堵結合的方式及時處理,從而改進預防和糾正防滲堵漏技術。只有做好各個工序環節的控制,才能使墻體連續、不間斷、厚薄均勻,達到防滲、抗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