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鑒于基建工程施工中所應用的大體積混凝土具有水化熱高、收縮量大和易開裂等特點,所以在進行混凝土澆筑和施工時,務必要做好其澆筑質量和施工質量的控制管理。基于多年的混凝土施工經驗,本篇文章以某建筑工程為例,對建筑施工中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的應用作詳細論述,供同行參考借鑒。
【關鍵詞】混凝土澆筑;澆筑技術;建筑施工;應用
當前,我國基建工程規模不斷擴大,建筑施工中對大體積混凝土的應用也已變得非常普遍。而混凝土作為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建筑施工材料,其自身澆筑和施工技術的好壞將會對建筑物質量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在建筑施工中,施工單位必須對混凝土澆筑技術引起高度重視,抓緊混凝土澆筑質量控制,加大對建筑施工中大體積混凝土的監測力度,以保證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養護等一系列工作的順利開展,進而間接的為建筑工程整體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1 工程概況
某建筑,地上22 層,地下2 層,建筑總高76.5m,建筑面積45000m2,結構體系為混凝土框筒結構。建筑基礎長l70.10m,寬80.26m,埋深l0.42m,整個基礎長向分3 塊,設兩條“后澆帶”,中間一塊最長為65.90m,基礎采用鋼筋混凝土鉆孔灌注樁基礎處理措施,設計的樁基總數為682 根;整個建筑物主樓的荷載通過基礎底板傳到樁基基礎中,建筑基礎底板厚2.5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總方量為20316m,施工中均采用一次連續澆搗施工。
2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要點
2.1 控制原材料、優化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澆筑工藝中,其配合比的設計要求主要為:既要求保證混凝土結構的設計強度,又要求控制好混凝土水化熱,使其大幅度降低;既要求澆筑完成后的混凝土能夠具有良好的和易性與可泵性,又要求澆筑中所使用的水泥、水等原材料用量能得到有效控制。為此,文章認為,在建筑施工中,對混凝土配合比進行設計時,對于混凝土原材料的選擇需要重點把握好以下幾點:1)事實上,合理選擇混凝土原材料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優化配合比,使其實際配合比能夠滿足設計配合比,達到預期要求。在選擇混凝土原材料時,要對材料的質量、品種以及規格等多方面的指標作詳細檢查。2)以水泥為例,在選擇水泥時,首先要對待進場的水泥品種、級別、包裝、規格等多項質量指標逐一進行檢查,并按照相關規定作現場見證取樣復檢,檢查水泥的強度、安定性、凝結時間等性能是否符合國家法定標準。3)水泥質量經過檢查,得到保證之后,還要結合混凝土工程施工特點以及工程所處環境來合理選用水泥材料。
本工程混凝土施工中,所設計的混凝土配合比為:水灰比0.51,用水量l30Kg,水泥193Kg,粉煤灰62Kg。砂率31%,砂627Kg,小石723Kg,中石723Kg,外加劑2.55,外加劑采用YF 緩凝高效減水劑。
2.2 混凝土的輸送
本工程建設施工中,施工現場設置一臺托泵和一臺移動泵,專門用于混凝土的輸送。實際施工時,混凝土結構材料的供應是由混凝土站和施工現場同時進行供應的,通過泵直接運輸到澆筑地點。在對工程施工現場混凝土的輸送情況有了大致了解以后,其具體的輸送方式便明晰起來。混凝土輸送中需要注意:1)實際輸送之前,要對每臺混凝土泵的功能性質進行了解,清楚其在運輸中所擔任的工作以及實際作用;2)以防萬一,在進行混凝土澆筑之前,一定要事先配備好足夠的泵機零件,尤其是易壞易損零件,以便泵機在運輸中出現意外故障后能夠及時進行搶修;3)泵管安裝時,要注意保持管道的清潔,注意檢查泵管內是否附有混凝土殘留物,尤其是彎管,如果有,要及時清除;4)做好泵管接口處的密封工作,避免在混凝土輸送過程中出現跑漿、漏漿現象。
需要注意的是:泵機運行時,入料口,即料斗位置應該配備專人把守和監督,防止大塊石頭或其他垃圾雜物等進入泵機;另外,在混凝土泵送過程中,泵機料斗中的混凝土容量不可低于上口200 mm,以防泵機運行時因混凝土入料不足而吸入空氣,造成泵機堵塞;泵送過程中如果出現故障,為了不拖延施工工期,同時也為了保證混凝土的連續施工,可采用塔吊方式來進行短時間內的混凝土垂直運輸操作,采用塔吊運輸時,應有維修人員及時對混凝土泵機進行故障排查和維修。
2.3 混凝土的澆筑
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工藝主要由澆筑、振搗和泌水浮漿處理三個部分在澆筑前,應清除場內雜物、潤濕預埋件。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方法可采用分層連續澆筑法或推移式連續澆筑法,不得隨意留施工縫。分層連續澆筑法是目前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其優點是便于振搗,易保證混凝土的澆筑質量;可利用混凝土層面散熱,對降低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塊的溫升有利。本工程采用斜面分層澆筑法,每層澆筑厚度約60cm,層疊面間距5m 左右,由南向北逐漸推進,為了避免產生施工接縫,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必須要覆蓋上層混凝土。混凝土澆筑時采用φ70 高頻插入式振搗器,每臺泵車出料口設四個振點,均勻分布在混凝土流淌坡度范圍,兩個振點在出料口坡頂,兩個振點在混凝土流淌的坡腳。振搗時。振點呈梅花形,每點間距不大于50cm。振搗必須及時到位,不得漏振,振上層混凝土時,震搗器須插入下層混凝土面內5cm。在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由于混凝土表面泌水現象普遍存在,為保證混凝土的澆筑質量,要及時清除混凝土表面泌水。
2.4 混凝土的拆模控制
混凝土在實際溫度養護的條件下,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5%以上,混凝土中心表面最低溫度控制在25℃以內,預計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溫降不超過9℃以上允許拆模;混凝土澆筑后,由于內部較表面散熱快,會形成內外溫差,表面收縮受內部約束產生拉應力,這種拉應力通常很小,不至于超過混凝土的抗扣強度而產生裂縫。但是,如果此時受到冷空氣的襲擊,或者過分通風散熱,使表面溫度降溫過火就很易導斂裂縫的產生。
2.5 混凝土的養護
在混凝土澆筑完畢后6~18 小時內開始灑水養護,其混凝土養護實踐要大于28d,特別是對有特殊要求的部位宜適當延長養護時間。早期混凝土表面使用經常保持飽和水的麻袋或草袋進行遮蓋,避免陽光直接曝曬,混凝土養護應有專人負責,并應做好混凝土養護記錄。
為確保混凝土外觀質量,滿足混凝土表面平整度的要求,對混凝土外露面的錯臺、掛簾、蜂窩以及混凝土表面殘留木塊、布條等應及時處理。模板和保溫層,冬期施工條件下應在混凝土表面冷卻到5℃以下時才能拆除。在非冬期施工條件下,應在混凝土表面與外界溫差不大于5℃時才能拆除,否則應采取使混凝土緩慢冷卻的臨時覆蓋措施,對摻用緩凝型外加劑或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建設工程,尤其是基建工程中,大體積混凝土的應用已變得非常普遍。澆筑作為混凝土施工中的一部分內容,其澆筑技術以及澆筑質量的好壞將對混凝土的施工質量造成一定影響,進而間接危害到整個建筑工程的質量。因此,在混凝土澆筑中,一定要嚴格控制好原材料的質量,抓住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編制出一套嚴謹且有效的施工組織方案,并將其貫徹落實到每一道施工工序中,全方位加強混凝土施工質量的管理和控制,確保高層建筑工程施工及使用的安全、可靠。
參考文獻
[1]張建朝.淺議如何做好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施工[J].魅力中國,2010(14).
[2]尹立憲.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要點淺析[J].中國科技博覽,2010(12).
[3]張文葉.試論建筑施工中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J].華杰科技與生活,
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