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現代社會人類活動的頻繁,對生存環境資源的掠奪愈演愈烈,其中建筑行業對資源的消耗占據非常大的比例,如何保持地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降低對能源的消耗是21世紀以及未來社會必須密切關注的課題,由此可見,發展綠色、低碳建筑技術對人類生存來說所起到的長遠意義重大,不僅僅是為了改善人類的居住環境,保護人類健康,更關乎的地球命運。
關鍵詞:綠色建筑;低碳;環保;發展探討
引言
隨著現代文明進程的加快,經濟的高速發展,各種用途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建筑業的蓬勃發展相應的對資源的利用也越拉越大。人類意識到保護環境與資源的重要性,于是開始重視綠色建筑技術的研究與實際應用。2005年,我國出臺了《綠色建筑技術導則》,明確了綠色建筑的定義,并且對綠色建筑設計,建筑材料,環境保護,資源利用,污染控制以及運營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指導規范。世界范圍現在正在組建全球聯合性質的低碳減排工程,希望各國聯合起來共同保護我們的生存家園。建筑行業要能正在做到節能減排,就必須從能源根本上著手,降低能源消耗,研究并選用可再生、無公害能源。我國在綠色建筑技術方面也在不斷的突破,每年舉辦的“國際智能、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在展示國內外建筑節能、綠色建筑、智能建筑和綠色建材的最新技術成果與產品應用實例的同時,也搭建了引進技術、合作研究、協同開發的交流平臺。綠色建筑的推廣不僅對于傳統建筑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也促進了相關的落后產業進行技術更新、產品換代,與建筑行業一起邁向綠色產業的新時代。
一、綠色建筑的定義
綠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 、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其核心圖示如下:
圖一:綠色建筑的核心概念示意圖
綠色建筑要求兩個全面性,空間上的全面性:建筑對生態環境的響應從能源方面擴展到全面審視建筑活動對全球生態環境,周邊生態環境和居住者所生活的環境的影響;時間上的全面性:審視建筑的“全壽命”影響,包括原材料開采、運輸與加工、建造、使用、維修、改造和拆除等各個環節。綠色建筑的目標是創建舒適的人居環境,對自然資源的最少消耗以及對自然環境的最少影響,從價值上實現人和自然環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二、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
1、整體性原則。綠色建筑設計時必須關注整體的平衡:既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又須兼顧舒適健康的人居環境。不能犧牲一方換取另一方。
2、適宜性原則。不同建筑的地理位置、周邊環境、使用功能、使用對象、建設時間等均不同。必須對具體建筑進行具體分析,并進行個案處理。
3、系統性原則。綠色建筑是由多層次的單元或子系統組成的統一體,各個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是一個動態的系統。需從系統工程的角度進行考慮,對各要素進行系統分析與集成,以實現物質、能量、資金、技術的優化與統一。
三、綠色建筑技術中的各方面
1、綠色建筑材料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建筑材料的開發與研究在在不斷的進步,傳統建筑材料中含有大量的揮發性物質和放射性材料體,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的直接和間接危害。近年來,智能化和生態化建筑材料慢慢的融入到現在建筑應用之中,這必將是建筑材料的發展趨勢。智能化材料能夠根據內部的承載能力及外部作用情況進行自我調整。智能化材料還具有類似于生物的自我生長、新陳代謝的功能,對破壞或受到傷害的部位進行自我修復。當建筑物解體的時候,材料本身還可重復使用,減少建筑垃圾。這類材料的研究開發目前處于起步階段,關于自我診斷、預告破壞和自我調節等功能已有初步成果。生態建筑材料也在研究之中,生態建筑材料的概念來自于生態環境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的主要特征是節約資源和能源;減少環境污染,避免溫室效應與臭氧層的破壞;容易回收和循環利用。作為生態環境材料一個重要分支,按其含義生態建筑材料應指在材料的生產、使用、廢棄和再生循環過程中以與生態環境相協調,滿足最少資源和能源消耗,最小或無環境污染,最佳使用性能,最高循環再利用率要求設計生產的建筑材料。
2、綠色建筑設計方案。綠色建筑在設計方案的因素包括,建筑對外部環境的回應、結構體系的選擇,外圍護結構設計,室內環境控制,能源系統的選擇等,設計的總體目標是創造節材、節能、環保、高效、健康、舒適的人居環境。建筑造型及圍護結構形式對建筑物的性能有決定性影響,直接影響包括建筑物與外環境的換熱量、自然通風狀況和自然采光水平等。而這三方面涉及的內容將構成70%以上的建筑采暖通風空調能耗。不同的建筑設計方案會造成建筑能耗的巨大差別,因此建筑在設計之初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在居住性、環保性、經濟性方面找到有機的結合點。
3、建筑綠色節能設備的選擇。
太陽能作為可再生資源一直為綠色建筑所青睞,利用太陽能為建筑物提供電能將極大地降低建筑的使用能耗。建筑能源系統采用無污染的太陽能設備,可以在建筑物頂部或者外圍架設太陽能電池板,將其作為建筑物外圍護墻的一部分,從而一舉雙得,比如一個每年可輸送電能10萬度的太陽能能源設備,按照壽命25年計算,期間可提供260度左右的電能,替代火力發電設備,相當于累計節約標準煤960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30頓。由此可見利用太陽能設備的巨大優越性,目前雖然太陽能設備在建筑行業正在加大應用范圍,但是仍然處于初期階段。在對設備的技術研發和成本降低上仍要加大研發力度,加大資金的投入,把資金用在刀刃上,用在有利于人類千秋萬代的戰略發展策略上。
總結
綠色建筑技術在最為促進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一項長久工程,要體現出當代和后代人的生產和發展對于物質、能源、信息、文化的需求,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降低對自然資源的消耗,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保護好人類的生存環境,使得人類文明能夠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東業,侯永強. 現代科技條件下的綠色建筑體系[J]. 山西建筑. 2005(20)
[2] 馬維娜,梅洪元,俞天琦. 我國綠色建筑技術現狀與發展策略[J]. 建筑技術. 2010(07)
[3] 仇保興. 我國綠色節能建筑的發展前景及對策建議[J]. 廣西城鎮建設.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