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質量通病是土建工程中較容易發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常見的問題。這些質量問題小則損害建筑物的美觀,大則影響建筑物的使用質量,本文針對某框架結構施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預防措施,以供廣大同行交流探討。
關鍵詞:混凝土 框架 施工 質量問題 預防 技術
1、工程概況
某混凝土框架工程總建筑面積30284m2,建筑總高度27.5m,主體結構為六層全框架結構,分為A、B二個區,混凝土全部采用商品混凝土,填充墻采用加氣混凝土砌塊,主體結構施工時,經拆模檢查發現一層及二層少數柱出現了“爛根”現象并且三層少數樓板出現非規則裂縫。
2、爛根
本工程模板全部采用九夾板,柱高為3.9米,模板拼裝前由監理逐根檢查柱底是否清理干凈,柱根模板在澆注混凝土前用堆砂方法封閉,商品混凝土坍落度現場測試為190mm,考慮商品混凝土坍落度和水灰比較大,柱混凝土澆注前末采用砂漿封底,混凝土施工采取兩次成型,第一次混凝土澆注高度為柱全高,澆注完成后根據天氣情況約等30分鐘~1小時左右再澆注梁板混凝土。施工完成后檢查發現柱根有少許混凝土漿體溢出,整個柱模板沒有偏位及跑模情況。
2.1產生的原因
考慮本工程的具體特點,初步認為影響因素主要有: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混凝土澆注高度太大,柱根混凝土末振搗密實,模板拼裝不嚴密等等。
2.1.1混凝土配合比
商品混凝土為保證泵送的需要,要求混凝土混合料必須具有可泵性,這是保證混凝土能否正常工作的關鍵。而混凝土可泵性的主要性能表現為流動性(坍落度)方面,流動性是它能夠泵送的主要性能,所以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比較大。當混凝土坍落度較大時,混凝土中的水泥漿容易沿著模板拼縫處外滲,拆模后形成只見粗骨料而不見水泥漿的情形,這樣就形成了柱腳“爛根”。
2.1.2混凝土振搗
對柱鋼筋而言,從豎向鋼筋看,柱根部處于上、下鋼筋搭接位置,鋼筋數量有所增加,而且鋼筋直徑大、間距小,并且根據構造要求,該搭接部位的箍筋加密,從外觀上看鋼筋網變成了鋼筋板,因此混凝土的澆筑和振搗都比較困難。商品混凝土因為輸送速度快,一次澆注量大等特點,易造成混凝土施工人員“搶進度”的現象,因此很容易形成混凝土振搗不實。
2.2整治修復措施
針對以上原因,在后期施工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預控,從后期拆模看,以上措施是有效的。
2.2.1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施工時嚴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保證和易性,為盡量減少混凝土用水量,改善混凝土的粘聚性與和易性,在混凝土里摻入水泥用量2%的TW—3系列高效減水劑。根據試驗室試配結果,水灰比控制在0.40時,坍落度可達15cm,完全滿足施工需要。但在泵送時,混凝土容易堵管,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決定混凝土的澆搗方案采用塔吊吊運澆搗,而不采用泵運混凝土。
2.2.2保證混凝土澆注高度
因工程設計的鋼筋比較密集,所以使用普通的串筒和布溜子極易發生堵塞并且不易布設,我們采用了直徑150mm塑料管下料,每隔2m布設一個入倉口,使管底距混凝土面不超過2m,隨著澆筑的上升,將管逐漸剪掉,使用這種辦法保證了混凝土的入倉的均勻性,使混凝土均勻上升,能夠很容易控制混凝土的鋪料厚度。同時,澆筑混凝土前,先均勻澆筑一層50mm~100mm厚的同強度等級的水泥砂漿或減石子混凝土,以避免混凝土在下落過程中石子落在下面,造成石子過多砂漿少的現象。
2.2.3嚴格控制混凝土振搗時間
在混凝土吊運過程中控制混凝土輸送時間,當混凝土振搗時間不足時,采取先停止吊送,待混凝土振搗滿足要求時再輸送混凝土。在混凝土振搗時,振搗時間以混凝土表面無氣泡泛出為準,設專人監控。要求施工人員嚴格按混凝土施工規范要求進行振搗。
通過采用以上措施,在本工程的三至六層主體結構施工中很好地避免柱腳“爛根”現象。
3、板面裂縫
本工程三層樓面板模板拆除后發現樓面板出現較多并且較密集的裂縫,針對該現象,我們對混凝土板面裂縫的成因進行了分析,現澆混凝土樓板產生裂縫的因素很多,根據成因最常見的裂縫可分為四類:混凝土收縮引起的裂縫(簡稱收縮裂縫)、溫度變化引起的裂縫(簡稱溫度裂縫)、荷載作用引起的裂縫(簡稱荷載裂縫)和施工原因造成的裂縫。
3.1產生的原因
結合本工程三層樓面板混凝土裂縫的位置并分析施工工藝及施工環境后認為,本項目樓面板裂縫的出現主要是以下方面因素引起的。
3.1.1混凝土自身收縮
三層樓面板中有較大量的板面裂縫處于板角,因混凝土在硬化時內部水分蒸發,體積逐漸縮小,產生體積收縮,這時混凝土內部產生拉應力。當混凝土由于收縮產生的拉應力超過混凝土自身抗拉強度時,混凝土即會產生裂縫,而此種裂縫主要發生在板角等應力相對集中、結構剛度相對薄弱處。
3.1.2人員質量意識較差
樓板鋼筋馬凳設置不合理,施工時因板面有較多施工人員行走,工人踩踏造成樓板鋼筋骨架高度變小,而鋼筋工在混凝土澆注時又未能及時將鋼筋復位,導致混凝土樓板因有效高度減少而形成裂縫。
3.2改善防治措施
3.2.1加強對混凝土施工的控制
加強原材料質量檢測和控制,按前述方法減小水灰比,降低坍落度,減少砂率,增加粗骨料粒徑,確保混凝土的質量。在混凝土施工時,應使混凝土布料均勻,在澆筑混凝土1h~2h后,對混凝土進行二次振搗,減少混凝土表面裂縫的出現。對混凝土收縮和溫度應力,主要是加強現澆混凝土構件澆筑后的養護。混凝土養護是整個混凝土施工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忽視對混凝土的養護,既會降低混凝土的強度,又易使其在硬化過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時補償而產生裂縫。本工程后期結構施工時,溫度逐漸升高,因此要求經常澆水使其處于濕潤狀態,并增加薄膜覆蓋保護,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有效地抑制裂縫的產生。
3.2.2規范施工操作程序
因荷載裂縫隨荷載(內力)加大而增寬,成為結構構件破壞前的征兆,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應將混凝土的荷載裂縫作為裂縫控制的重點。在施工過程中,應嚴格按《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的要求組織施工。在已澆筑的混凝土強度未達到1.2N/mm2以前,不得上人施工,更不允許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應避免出現對已澆筑混凝土結構產生沖擊荷載。混凝土澆筑前應對鋼筋保護層厚度進行重點檢查控制,施工中應避免對鋼筋的踩踏,混凝土泵管支撐點應加高墊板,要求鋼筋工隨班對鋼筋進行檢查,當保護層厚度不夠時應及時調整。
結語
要徹底消除施工不規范造成的質量問題,就要不斷提高施工技術和積累經驗,并進行技術創新,嚴格按照圖紙規范施工,就可以避免許多問題的產生,為建筑物以后的使用創造更優質的質量保障。
參考文獻:
[1] 羅向榮.鋼筋混凝土結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2] 混凝土結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M].中國建筑科學院.2003.03
[3] 蘇達根.土木工程材料[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4] 建筑施工手冊[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