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爺和國際章'
范爺剛剛經歷了《一夜驚喜》,國際章就已經帶著《非常幸運》上路了。兩位女神的輕松幽默給2013年的秋季檔帶來不少暖意。白百何,從《失戀33天》到《分手合約》再到《被偷走的那五年》,相似的女主角相似的故事,卻同樣的賣座。《北京遇上西雅圖》5.13億元內地票房總榜第20位的驚人成績,一二三線女性紛紛試水的爭先恐后,這些無一不在宣告著中國影壇正式迎來了一位票房新寵——小妞電影。
《非常幸運》作為2009年《非常完美》的續集,主角當然還是那個有點迷糊的蘇菲。2009年的《非常完美》可以算得上是內地第一部小妞電影,也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保守戰略,影片選擇了好萊塢小妞電影早已玩得熟門熟路的故事套路(《我最好朋友的婚禮》、《心花怒放》、《27宜嫁》)——女主角被橫刀奪愛之后完美逆襲,最終明白了愛情真諦。
回到《一夜驚喜》,盡管已經三年時間過去,內地影人仍舊選擇沿用好萊塢的經典戲劇模式,只不過這一次是《好孕臨門》——優秀的職場女性一夜放縱之后意外懷孕,也收獲了意外幸福。范冰冰的美艷在夜色的裝扮下欲遮還露,《一夜驚喜》秀色可餐,意外懷孕題材對現在這個越來越性感的中國來說正當時,話題性和深刻程度都剛好。相比之下,章子怡的國際范兒并沒給她的賣萌耍寶加分,反而成了累贅,讓她的表演夸張而干澀,活色生香之感全無。
不管是冰冰還是子怡,我們都能從中看到小妞電影的類型特點:以年輕女性為主要觀影群體,集結時尚、都市、輕松、搞笑,甚至是歷險等元素,講述一個“小妞”從“屌絲”進化為“公主”,實現成長,收獲完美愛情的故事。
小妞電影的出現發掘了二三十歲女性的電影消費潛力。這個年齡段的女性觀眾多處在“青春當年,成熟未滿”的人生階段,粉紅色的幻想雖然不再是她們的全部,至少還沒有被現實打磨殆盡,在她們的內心深處,依舊渴望一些“奇跡”,不同于千篇一律的平凡生活。這也就是為什么,她們需要小妞電影——由漂亮衣服和愛情奇遇裝點的都市童話,來幫她們打發每個和閨密逛街的周末。
不過,筆者可不想把“小妞”們描述得太過胸無大志了。我們年輕的女性同胞可不會輕易滿足于表面的華麗和英俊的白馬王子,“成長”,才是屬于她們這個階段的人生主題。每個女孩都有過這樣的幾年,就像每個月總會有的那么幾天的毛毛躁躁、坐立不安。初出茅廬,不如意,在新的環境無所適從,頻頻把事情搞砸,也許外加被人奚落,可能閨密、家人并不理解,男友也許竟然不想聽到她的牢騷。不過,相信所有正在翹起嘴角表示同感的讀者都知道,這個女孩盡管會歇斯底里,會跟生活耍賴,但是最終會破繭成蝶。就好像疼痛級別12的分娩,這是成長的陣痛,但是看到自己的身體孕育出了一個嶄新的“自己”的時候,新的人生開始了——更自信,更淡定,更獨立的人生。
就像每一部小妞電影的主人公一樣,開頭的20分鐘倒霉透頂,然后氣度不凡的騎士騎著白馬出現,兩人開始曖昧雙人舞,接著事情好像有了轉機,但是很快完美的女二號就攪了局,閨密gay密誤解了她,事情又回到了原點。但是最終,女主角會從谷底來個漂亮的反擊,走出困境,贏回愛情,最重要的,是真的長大了。
這正是小妞電影想要展現的東西,閃爍于都市的繁華之下,女性的勵志故事。
作為舶來物的小妞電影'
時間倒回到半個世紀前。
清晨,空氣微冷,的士車在空無一人的紐約大道上,停了下來。街道兩旁,千篇一律的灰色高樓好像威嚴的巨人,目光尖利地注視著嬌小的蒂凡尼走下了車。只見她拖著黑色長裙緩步來到櫥窗前,一邊打量著高高在上的美麗鉆石,一邊若無其事地喝起咖啡吃起面包,昂起頭,她純凈的臉龐和天鵝般的脖頸配那些鉆石剛剛好。
當奧黛麗.赫本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好萊塢表演這一幕的時候,她也許有足夠的遠見去料想到,這部影片會給好萊塢影界帶來一個全新的類型;但她絕不會料想到,《蒂凡尼的早餐》(1961)會在四十年后,給一個苦苦尋找本土電影發展出路的東方土豪國,帶來一波新的浪潮。
二十世紀下半葉的美國,新一輪的女權主義運動正帶著更強大的理論武器席卷著整個聯邦。以《蒂凡尼的早餐》為元祖的小妞電影,或稱小雞電影(chick flick),就在那樣一個年代出生,不得不說是女性權利在電影領域的一次翻身。在此之前的好萊塢,那些性感風情的美女大多扮演著男性英雄們的戰利品——是他們憑借英勇和智慧,贏得的另一枚勛章而已。感謝赫本,女性所有的特質,無論是堅韌執著還是虛榮狹隘;她們的所有追求,無論是溫馨家庭還是宏偉事業,第一次站在了舞臺的中央。這讓筆者想起1847年,當夏洛蒂.勃朗特出版《簡.愛》時,不得不用一個男性的假名來躲避那些針對女性的偏見。
當一個國家的藝術,不是政治,不是法律,肯將焦點放在女性身上,就證明這個國家已經開始真正地反思女性問題了。
之后的小妞電影,幾乎沒有費什么力氣就找到了并且穩固了自己的地位。女主角的陽光美和親和力是必須的,并且一定要有一個明顯的缺點或者弱勢。比如《一個購物狂的自白》,麗貝卡是個被信用卡債務追得無處躲的失敗者。出身豪門樣樣第一的公主?觀眾會起身往外走,只留下吱扭作響的折疊椅。女主角的身邊少不了一位愛情騎士,在女主角落魄的時候騎著白馬出現在她的生命中,給她加油,抑或是給她點“刺激”,在女主角戰勝困境,破繭成蝶之后,與女主角終成眷屬。
在好萊塢走過五十余年,小妞電影沒有科幻片的想象力,沒有動作片的火爆場面,沒有史詩片的震撼力,但它依舊獲得了成功。因為它成熟的類型模式把一群特定的觀眾牢牢固定在了椅子上——年輕女性和她們的男朋友。
在中國電影走上類型化道路的當下,小妞電影成為中國投資者樂于投資的一個類型,同類影片密集上映,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低成本是優勢之一,明確的消費群定位和成熟的營銷方式不說保證穩賺不賠,票房也不至于太難看。如果說科幻、動作、恐怖、懸疑是紅燒肉水煮魚烤全羊,那么小妞電影就是餐前開胃的小蔥拌豆腐。一個人消化功能還不怎么給力的時候,要想吃了不吐,自然是選擇小蔥拌豆腐。正是這個原因,小妞電影才成為了中國電影興起的大浪潮的引潮人。
“中國甜心”何時誕生?'
從1961年《蒂凡尼的早餐》至今,小妞電影存在的時間已經不短,來到中國的時間卻并不長。小妞電影,是中國電影類型化道路上沖出重圍的一員大將,還處在摸索期的她已經讓我們看到了強勁的“她”力量。目前票房看好,證明觀眾的新鮮感正勁。若想在中國真正站穩腳跟,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是劇本。一劇之本的真理在任何地方都不會失效。也許你早就發現,現有的中國小妞電影缺乏屬于自己的中國好故事。“非常”系列都是將好萊塢成功的戲劇創意直接挖過來,這是很聰明的做法,很保險,但相信也沒有人會承認這是長久之計。也許我們只是需要一點時間來發掘具有中國特色的小妞故事。2004年由希拉里.達芙飾演的《灰姑娘的玻璃手機》是個好的啟發。改編于家喻戶曉的灰姑娘,背景改為了現代,網絡上的愛情和現實中的一見鐘情相結合,符合時代特點。類似的“故事新講”近年風頭愈烈。《神探夏洛克》火爆全球已成神劇,也許我們的小妞電影也該考慮從“梁山伯與祝英臺”上找找靈感。當中國的小妞電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故事時,本土化的過程才宣告結束,成熟的模式才真正建立起來。
其次是演員。放眼當今的中國影壇,尚沒有專門為小妞電影打造的女演員。大片女主范冰冰章子怡、湯唯足夠撐起臺面,制造巨星效應,只是美麗有余,俏皮不足;小女人小野蠻的白百何,清新文藝足夠了可是過于刻薄,那張嘴簡直就是一把刀子。很明顯,小妞電影更像是她們的“外快”而不是本職。在好萊塢,小妞電影以盛產“美國甜心”聞名,片中親和陽光,活潑俏皮的女主角成為了每個男人的夢中情人。相比之下,中國演員的類型化似乎稍稍落后于電影的類型化。我們的神州大地孕育了大家閨秀、小家碧玉和俏花旦,但是還沒有孕育出一個甜心。也許甜心是太美國化的存在,強加給中國未免太不講理,但是舶來小妞電影之后,中國的電影人是否做好了本土化呢?是否想過中國小妞到底是什么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