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君子,電影策劃人。本名魏海軍,2001年開始香港電影研究,迄今在內地及港臺地區相繼編著出版《香港制造》、《江湖外史之港片殘卷》、《香港電影演義》、《武俠大宗師:張徹》、《領袖訪談錄:華語電影勢力探秘》多部專著。其著作史料詳實,常有影壇秘聞細節,被稱為“港片百曉生”。
#《香港電影史記》是一本以出身、來歷、淵源劃分“香港電影勢力版圖”的傳記書。這本書以民間視角和觀眾身份重述了香港電影近百年歷史,重點刻畫香港電影人以及重要影片和電影事件,講述影壇臺前幕后的種種趣聞與秘聞,梳理香港電影與各種階層、勢力之間的復雜關系。每卷“龍頭”為一個大企業本紀,共囊括65個公司世家、近200位導演、影星、幕后列傳。
#1983年,原本已人心松散的張家班(張徹),因《上海灘十三太保》的拍攝而再次凝聚起來,久不碰面的幾代弟子在電影中輪番登場。此時,張徹已62歲了,在拍攝現場老態畢露,累得睡著。弟子們把他搬到一邊不敢吵醒他,又悄悄挪開隆隆作響的拍攝機器,細心地在機器上蓋了一層被子以降低噪聲。
#1973年,李小龍暴斃后,香港影壇冷如冰池,風月片在那一年的尺度和產量都達到了一個高峰,正如蔡瀾所言:“電影市場不景氣之時,就是色情片興盛之際。”李翰祥將市井奇譚與古典小說搬上銀幕,為“邵氏”拍攝了《風月奇譚》、《北地胭脂》、《金瓶雙艷》等樂而不淫的風月系列電影。龍剛、楚原、張森等導演,也涉及了風月片的拍攝。1988年香港電影三級制實施,電影有了明確的分級標準,風月片這一歷史稱謂被三級片取代。
#有人贊嘆羅啟銳、張婉婷夫婦能為拍好電影等待多年,羅啟銳卻笑說:“有時候我們看見野鴨在水面上游,很淡定的樣子,其實它的兩只腳在水面下踩得不知道有多忙呢。”
#彭浩翔:“念編劇班的時候,我聽前輩說,80年代,港影景氣的時候,投資人常帶編劇去夜總會,這是我入行一個很大的誘因。直到今天,我都很傷心,因為我一次都沒有去過。像我這一代,1997年以后出來工作,會覺得生不逢時,在舞臺上甫登場,原來已是謝幕時。”
每一家電影公司都有一部自己的歷史。
從黎民偉、黎北海兄弟在香港開拓電影事業起(1909年),百余年來,香港電影業經歷了幾度枯榮。“邵氏出品,必屬佳片”、“嘉禾貢獻,最佳影片”、“新藝城出品,觀眾有信心”、“永盛出品,充滿娛樂性”、“銀河映像,難以想象”……雖繁華并不恒久,但每家電影企業都曾以自己的方式,在香港電影的潮起潮落之間,追求長久的榮光。而若要說所有大企業本紀中,哪一段歷史最動人,則當屬嘉禾,只因“嘉禾最輝煌的時候,也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階段”(吳思遠語)。
《香港電影史記》中講述“嘉禾”風云傳奇的一段內容頗為有趣。“嘉禾”創始人之一鄒文懷,曾在“邵氏”工作12年,期間屢樹奇功,坐穩“邵氏”第二把交椅,然而“功高震主”,令邵逸夫介懷。鄒文懷一度萌生出走之念,但又躊躇不決,于是張徹寫了副字送他:“知己酒千斗,人情紙半張;世事如棋局,先下手為強。”
1970年,鄒文懷自立門戶,創辦“嘉禾”。據說對港人來說,效果“轟一聲如第三次世界大戰”(林奕華語)。其后,鄒文懷先后把李小龍、許冠文招攬到旗下,使之成為“嘉禾”與“邵氏”逐鹿香江影壇的雄厚資本。多年后邵逸夫回首,認為自己一生只看錯了兩個人,一是李小龍,二是許冠文。假使當年“邵氏”不曾放棄這兩人,香港電影的歷史或許會被改寫。
而“嘉禾”的崛起與其推行“獨立制片人拍攝制度”關系甚大,正是這一制度成就了許多影人與“嘉禾”之間的良緣。“嘉禾”支持“七小福”的寶禾、成龍的威禾、元彪與元奎的泰禾等,并與二友、麥當雄、電影工作室、UFO、最佳拍檔等深度合作,除片酬和制作費外,影片賣座的利潤按一定比例分紅,共享對象包括演員個人及合作公司,此舉帶來了合作伙伴的“忠心耿耿”。
對此,鄒文懷評價,“有人說我是高瞻遠矚,懂得采用先進的管理體制。……其實我只是覺得,大家少賺點,總好過大家都沒得賺”。
可惜“嘉禾”傳奇的光芒終未敵過市場的低迷與對手的壓力。舊“嘉禾”電影公司在1999年清盤。后來,鄒文懷將“嘉禾”股份全數售于“橙天娛樂”,“嘉禾”已不是當年的江山。
但彼時“嘉禾”打磨出的巨星,挖掘出的獨立影人,如今仍有不少活躍于內地影壇,成為了華語電影產業的中堅力量。雖然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已經逝去,但有關香港電影的故事并未被遺忘,香港影人的傳奇也將繼續書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