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這個標題,你不要想歪了。我想說的不是三級片的事,而是國產電影在今年這個“光棍節”票房疲軟的事,很正派很科學的事。
這“光棍節”之所以成了一個節,本身就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個奇觀。不知道是誰有意無意的一個玩笑和自嘲,馬上就被網絡惡作劇式地放大,然后又被無數敏銳狡猾的商家所捕捉,吵著鬧著起著哄,愣把一個不值一提的屁事,整成了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大事,賺了個盆滿缽滿,跟那些渴望愛情的光棍們其實早就沒什么關系了。
電影今年沒沾上光,反而現了眼。11月11日,僅那天貓一家的銷售額就達到350億,微博上眾人笑說這相當于2013年前三季度全國電影總票房的雙倍還多。更可氣的是,當日全國票房收了5000萬,不僅創下三年來的新低,還讓好萊塢大片《雷神2》與《金蟬脫殼》擄走了3700萬;而數十部扎堆上映的國產愛情片則全部淪為炮灰,幾乎形同一場洶涌而來落荒而去的大惡搞。
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當潮水退去,我們就能看到裸泳者的屁股。今年以來,國產片成績不錯,新人新作頻出,市場紅紅火火,唱贊歌的不少,飄飄然的也多了起來。 “光棍節”變成了“光棍劫”,一下子脫去了國產電影花紅柳綠的底褲,露出了其慘白的屁股,很不雅,當然也很難堪。
遭遇如此尷尬當然不是偶然的,雖然丑是丑了一點,但只有那個脫光之后的自己才是最真實的。國產片在“光棍節”獻丑,揭示了潛藏于中國電影業深層的諸多問題,具有很強的警示意義。
一是檔期迷思。這兩年,中國的電影市場確實上檔次了,不僅有了賀歲檔、暑期檔,還發掘出了情人節檔、國慶檔、七夕檔等小檔期,小檔期定制片也因此蜂擁出現,這是好事。但是,僅僅會挑選檔期是遠遠不夠的,針對這個檔期制作對路和有品質的產品,并進行精準的營銷才是最重要的。電商之所以能有這么好的業績,與他們在節前的宣傳造勢、巨額的折扣回饋以及在后臺技術、快遞服務方面的充足準備是分不開的。我們那些為“光棍節”制作電影的人,研究過這個節日的獨特意義嗎?有根據這個節日的全新變化在創作上進行深度挖掘嗎?為這個檔期推出了什么特別的營銷措施了嗎?好像都沒有。最近,光我聽說過的為明年的情人節、七夕節準備的電影就有數十部了,它們還會遭遇被脫光的厄運嗎?不好說。
二是以小搏大。眾多中小成本愛情片之所以撲向 “光棍節”,無非是想復制2011年《失戀33天》的以小搏大的票房奇跡。不是奇跡不能復制,也不是以小搏大不可能,但請不要忘了:以大搏大是常識,甚至是規律,而以小搏大則需要更超前的思維、更新銳的創意和更吸引眼球的高招,絕不是跟風模仿碰運氣就可以的。《意外的戀愛時光》、《我愛的是你愛我》、《愛·回家》……看著這些繞口令般的片名,你就可能倒了胃口了。其實,“失戀”和“脫光”的噱頭早就沒有了新鮮感,如果能結合網購等方面挖掘年輕人關注的問題,發掘話題,興許還是有很多突破點的。花小錢辦大事需要高智商,四兩撥千斤也絕對是有條件的。
還有一個就是營銷迷信。今年,因為有了《富春山居圖》和《小時代》等幾部業內公認的爛片卻獲得高票房的范例,使一些人誤以為作品本身沒那么重要,概念很重要,炒作更重要。這幾年,國產電影的營銷能力確實有了很大的提高,也造成了一些人對營銷過于迷信,雖然嘴上說要愛電影制作好電影,可心里打的小算盤卻是把觀眾忽悠暈了就行,老想著投機取巧撿大漏,可現在的觀眾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其實說來說去,道理沒什么新鮮的:影片質量才是票房成敗的基礎,創作是本,其它都是末,都是輔助與補充。但這么多年下來,我覺得國人最要命的一個思維方式就是:寧信奇跡,不信常識。許多怪事、怪論由此而生,上上下下莫不如此。本末不能倒置是常識,但本末倒置卻是常態,這也是我認為最吊詭最奇葩的一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