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初,科幻巨片《阿凡達》的橫空出世,使得“IMAX”這個在中國國內還沒有統一標準發音的單詞瞬間紅遍大街小巷,成為了彼時最潮的象征。然而,也正是因為《阿凡達》的熱映,讓大多數觀眾在潛意識里認為IMAX就是更為高級的3D技術,其實,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IMAX(即Image Maximum)是一種能夠放映比傳統膠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包括影片拷貝、放映機、音響系統、銀幕等要素在內的一整套電影放映系統。標準的IMAX銀幕為22米寬、16米高。由于畫面分辨率的提高,觀眾可以更靠近銀幕。
目前全球IMAX巨幕的總量近700塊,其中美國擁有400塊巨幕,居世界首位,中國內地已經突破100塊,居世界第二。而北京,也以8塊的巨幕數量,位于亞洲城市第一。
除了數量上的遙遙領先,在票房表現上,中國市場也展現著極大的優勢。2010年,《阿凡達》在中國當時14家IMAX影院上映時,總票房收入超過 人民幣 1.6億元, 占該片中國內地市場總票房的11%以上,平均每塊屏幕票房都超過人民幣 1000萬,而票房最高的北京UME國際影城更是高達人民幣2000萬元。再看今夏上映的好萊塢大片《星際迷航:暗黑無界》,IMAX場次對其在華票房貢獻率更是達到了14%,這一比例與該片在美上映時,IMAX場次16﹪票房的貢獻率基本持平。除了好萊塢進口大片外,中國制作的電影也嘗到了IMAX系統帶來的甜頭。譬如今年年初,票房突破12億的《西游記:降魔篇》,前兩周總票房的10%便是來自于IMAX播放場次。
今年上半年,IMAX公司15%的盈利收益來自大中華區。有專家預計,“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市場的收入要占到全球市場收入的1/4到1/3”。正是由于中國觀眾對于IMAX影像體驗的大力追捧,使得IMAX公司進一步加緊了在華市場的拓展,于今年第二季度財報發布前的兩周,與亞太地區最大影院運營商萬達簽署了合作協議:“在中國再建至少40座最多達120座新的IMAX影院,并延長租賃期限等。”葛爾方也在公司的電話會議中,將這次與萬達的深入合作稱為“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事”。
盡管IMAX在中國的發展順風順水,可謂享盡天時、地利、人和,但中國版“巨幕”的迅速興起與發展,也給其帶來了不可回避的壓力。
隨著影院投資不斷深入二三線城市,從2011年開始,保利影業和紫荊影業分別推出了Polymax和Auro 3D巨幕系統,和IMAX有密切合作的萬達去年上半年也推出了X-land雙機巨幕,橙天嘉禾和博納影業等院線也都傳出了研發巨幕系統的消息。
雖然成本只有IMAX的五分之一,但“中國巨幕”堅決否認自己的硬件弱于IMAX。據中國電影科研所所長、“中國巨幕”放映系統的主要研發人楊雪培介紹,盡管價格低廉,但“中國巨幕”在亮度、音響、播放方式等方面,實際上都超過了IMAX。加之轉換方式的快捷與低成本,使得幾乎任何一部國產片都可以拿到中國巨幕上來放映,完全不受片源限制,這一點相較于IMAX有著巨大的優勢。除了比拼片源和硬件,“中國巨幕”更與UME、星美等影院簽訂了合作協議。據中影數字巨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京民透露:“目前,好萊塢六大片商都已經與該公司達成協議,今后將持續向“中國巨幕”提供做版素材。
對于“中國巨幕”對于IMAX實現其“中國野心”的巨大沖擊,IMAX公司CEO葛爾方頗有些不以為然。在新浪財經對其的采訪中,葛而方曾表示,就IMAX現有的院線網絡和票房貢獻來看,他并不認為其他的系統會對其造成威脅。
日前,《地心引力》、《饑餓游戲2》兩部大片相繼登陸國內巨幕市場,IMAX到底表現如何,“中國巨幕”能否打破壟斷,實現“逆襲”,就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