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馬獎如何一步步成為華語電影圈最重要的獎?
擺脫政治屬性,開放三地報名,擴大華語圈定義
王亞維:金馬獎的源起與政治很有關系,在威權體制下,金馬的設置與鼓勵有政治用意,當時氛圍是“藝術為政治服務”,主辦的新聞局“希望能效法前線國軍官兵們堅強奮發的精神,努力開創新局”。解嚴前,不乏藝術架構得獎,但政治意味或大中華民族主義意識強烈的電影像是《吾土吾民》、《梅花》、《筧橋英列傳》、《辛亥雙十》等獲獎比例亦不少。
1987年解嚴之后,臺灣金馬獎從過去政治的侍從關系解放出來,在專業影人像是焦雄屏、李行、侯孝賢等人努力下,讓自己變得跟其他國際影展一樣。要成為電影圈重要獎項,評審過程必須公開、公正,代表最好的品位,不要受到市場與政治的壓力,金馬獎的評審過程也一再朝向多元與多層次參與,步向獨立而專業,不受到影響。這幾年評審過程以專業考慮,不是考慮市場喜好度、政治壓力、意識形態,而都回到電影專業、創作者的誠懇、創意與形式之間的關系,它在華語電影界的地位目前應該是最高的。
鄭政恒:金馬獎一步步成為華語電影圈中的重要獎項,其中一個原因是金馬獎有50年的歷史,而香港電影金像獎是從八十年代開始的,金馬獎的歷史悠久,經過沉淀,這是經典化的過程,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二是,因為金馬是用評審團的制度來評選影片,這個過程不面對大眾,而是專家和業內人士做評審。
石磊:做個比喻,金馬獎是喇叭,是放大器。金馬獎的評審都是很有經驗的電影人,他們的眼光和普通觀眾的眼光不同,比如去年摘得金馬最佳影片的《神探亨特張》,當初影片上映的時候,很多影評人給予了高評價,但是很多觀眾卻說不好看。然而電影在金馬獲得獎項之后,大家會重新審視這部電影,重新在看這部電影的分析和評論,才會發現最初沒有發覺的東西。可以說金馬獎推動了一部分觀眾暫時無法接受和無法理解的影片,讓它們有重新被審視的機會。
金馬獎逐漸成為華語電影圈重要的獎項,一是因為接受影片的范圍比較廣,比如今年有新加坡電影入圍最佳影片,其實看兩岸三地的電影獎項中,很少有新加坡的電影能進入最終的決選。金馬獎略有傾向臺灣電影,但是不明顯,比如去年就把最佳影片頒給了《神探亨特張》,相對而言,香港金像獎則偏向香港電影人。金馬獎更有開放的態度,沒有太多其他政治或電影界的壓力,在這個背景下,有助于電影人選出最合適的電影。哪個影展的壓力小,哪個就相對公平,能選出好電影。
謝佳錦:兩岸三地的電影獎,除了資歷較淺的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外,只有金馬獎開放給兩岸三地電影人自行報名、同場較量,近幾年也逐步擴大“華語電影”的定義,開放東南亞等地的華人報名。這是金馬獎建立影響力的關鍵。
金馬獎在1985年之前較為封閉,主題意識明確列在評分標準內,得獎作品大多主題意識正確,雖不意味盡是質量極差的政宣片,但六七十年代一些破格之作,如《冬暖》、《母親叁十歲》、臺語片《地獄新娘》等大抵被忽略。八十年代初氣氛有在改變,1982年愛國意識極濃的《辛亥雙十》擊敗香港新勢力《邊緣人》、《再生人》及侯孝賢的《在那河畔青草青》,拿下最佳影片,輿論一片嘩然,因為兩個民間單位辦的會外賽是頒給《邊緣人》和《在那河畔青草青》。
然而當金馬獎逐漸不被意識形態綁架,也是港片壯大、臺片萎縮之時,導致臺灣出錢頒獎給香港人(近年也包括大陸人)的批評聲浪不絕于耳,也導致前幾年冒出“年度最佳臺灣電影”這獎項(已取消)。近年來,港片即使不若過往強大,仍以完整許多的工業體系,在演員、技術獎項上占有優勢,也有越來越多的大陸電影報名且獲獎,但金馬獎并沒有限縮參加資格,反而放寬。
木衛二:金馬獎在臺灣電影的推薦方面很有作用,也給了部分內地小片一些機會,比如《鋼的琴》、《到阜陽六百里》等等。
謝佳錦:不只金馬獎,任何獎項都一樣,反映的是特定時代脈絡下的審美觀,有時可能有前瞻性,但沒有也不意外;經典電影經過時間的考驗,一定程度上也是“后見之明”。檢視任何一個電影獎,都可能發現慧眼,也會有瞎了眼。如果不夠好,會因金馬獎一時錯愛就成為經典嗎?我想不會。如果真的好,會因金馬獎視而不見就此湮沒于片海嗎?有可能,但恐怕沒那么容易。
鄭政恒:很多電影在金馬獎獲獎后,地位有所提升。現在的金馬獎面向大陸港臺三地,水平比較高,不只是地域性的,除了大陸港臺,還包括東南亞的華人社區,所以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電影都有入圍。
很經典的案例是金馬獎給關錦鵬的《胭脂扣》頒獎,若非該片在金馬獎拿了很多的獎項,那么我們如今看到的電影可能就不是現在的模樣,本來公司是要重新剪輯另外一個版本,影片獲獎后,就沒有再剪輯了,就用獲獎的版本發行了。
石磊:金馬獎和它背后的臺灣電影,一年比一年好,臺灣的人文環境也是一年比一年好,臺灣涌現出來的新導演也很強。
談到金馬獎對華語電影發展的作用,我覺得它肯定了一批電影人的努力,對觀眾來說是推薦了優秀電影,很多觀眾在金馬獎前是沒有看一些電影的,當影片獲獎后,觀眾覺得這是一個保障,就去看了,看過后會覺得華語電影有希望。
(此篇內容來自于鳳凰網)
1.電影《花樣年華》劇照
2.執導《賽德克-巴萊》的魏德圣尤其被內地影評人看好
3.來自臺灣地區的肥內認為,《功夫》成為大贏家并不證明金馬獎在向工業傾斜
4.金馬獎推出過經典,也曾錯過經典,但我們必要先回到源頭,討論下何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