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創業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系統工程。在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大學生創業教育是解決就業問題和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本文從大學生創業環境、動畫專業大學生創業現狀出發,探討加強動畫專業創業教育的可行途徑。
關鍵詞:動畫專業;創業教育
動畫專業教育模式的問題,是21世紀我國藝術設計研究的熱門話題之一。各大高校在動畫專業學生的教育模式上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所有同仁的一致追求。一部優秀的動畫片自身具備著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如美國動畫短片《棋逢對手》中使用角色表情捕捉的精湛技術,法國《瘋狂約會美麗都》中二維角色和三維自行車的自如共用,加拿大《夜車驚魂記》中實拍眼睛貼入泥偶臉部的精彩嘗試,都讓觀眾驚嘆不已。應該說,正是這些技術的創新,使得動畫更具魅力,同時也推動了這個行業迅速地成長壯大起來。
創業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深化和具體化,創業教育是對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具體表述。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既是解決就業問題,又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這種模式使大學生在受教育期間就接受創業教育,對于大學生增長社會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很有益處。
國內的動畫教育近幾年來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在招生規模和設備購置上,但從國際先進水平的高度來看,相比德國Filmakademie Baden Wurttemberg Gmbh學院、法國Gobelins學院的學生動畫作業頻頻在國際上獲獎,我國的動畫教育水平還相對滯后。為此,動畫專業大學生的培養也需要通過創業教育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1 大學生創業的環境
大學生創業是就業的一種重要模式。國家提倡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除了因為創業不失為緩解目前就業壓力,解決就業困難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大學生要具有一種敢于開拓的創業精神。在西方發達國家,創業活動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其中美國的大學中普遍開設創業學課程,創業教育已成為美國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的創業教育始于上世紀末,至今雖然只有短短十幾年的歷史,但黨和政府卻重視創業的“倍增效應”,從十七大就明確指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完善和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使更多的勞動者成為創業者”的發展戰略。到十八大更是提出“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等路線方針和政策,并要求各地政府在貸款、基金、培訓、稅收等方面出臺細則對創業的大學生給予鼓勵和支持。從2002年教育部批準清華大學等九所大學開始創業教育試點到2004年勞動部與教育部聯合在22所高校進行國際勞工組織推出的“創辦你的企業”試點,如今全國各高校都有大學生的創業基地或者創業聯盟。可見,國家、社會、高校形成合力,為大學生自主創業創造更優更完善的環境,把鼓勵創業、支持創業擺到就業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
2 動畫專業大學生的創業現狀
為摸查動畫專業大學生對于創業的基本看法及相關問題,隨機向湖南工業大學動畫專業大學生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2份,統計分析問卷答案,發現以下問題:
(1)動畫專業大學生對創業概念存在偏差53.3%的學生認為“創業就是創辦自己的企業的過程”,只有12.6%的學生正確理解創業的概念,創業是創立自己的事業,創業行為可以發生在各種企業、各種組織的不同的發展階段。事實上,許多公司在開辟新業務的過程中也經常為員工提供創業機會。對創業概念的認知偏差導致很多學生對在學期間或者畢業后能創業的預期不高,也反映出創業教育成效不明顯。
(2)動畫專業大學生創業動機以創造價值和財富為主。在創業動機方面,約69.2%的學生認為大學生創業是為自己創造財富,為社會創造價值;20.2%的學生認為創業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是自我實現的需要;8.8%的學生認為是解決就業的需要,找不到工作才要創業;1.8%的學生認為創業是為了解決生存需要。
(3)動畫行業創業的準入門檻比較高,大部分學生認為在動畫相關的領域進行創業,需要經驗、技術、資金的積累。調查發現,在大學期間有創業理想的學生中,71.4%的學生選擇了大學后創業,22.9%選擇了兼職形式進行創業,有 5.7%的學生表示會在條件成熟時選擇休學創業,74.5%的學生選擇創業前積極參加創業比賽進行實踐和鍛煉。在調研過程中,選擇兼職形式進行創業的學生,都是利用課余時間從事創業活動,這部分學生表示兼職形式創業既不影響大學課程的學習,而且有利于專業技能和知識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現行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創業教育,并沒有給大學生足夠的創業實踐機會。
3 加強動畫專業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可行途徑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賽璐珞工藝已經退出歷史舞臺,而新一代的動畫人才需要對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有相當的駕馭能力,所以培養有扎實美術基礎的、有一定人文修養的、懂得鏡頭語言的并能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同時又具備一定經濟頭腦和管理能力的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這也成為高校動畫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高校推進創業教育應開拓創業能力與創新思維培養的多形式可行途徑。
3.1 轉變創業教育理念,建設完整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根據2012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 (試行)》(教高廳【2012】4號)文件要求,各高校應切實加強高校創業教育工作,面向全體學生單獨開設《創業基礎》必修課,并附《創業基礎》教學大綱(試行)。
現階段,動畫專業開設創業課程的較少,創業教育教學依托兩課程開展,是公共選修課《職業生涯規劃》和必修課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要部分。我校現行《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授課教師主要由部、分院就業工作負責人、輔導員老師和就業指導中心老師所組成,就業指導教研室的教師主要是從教育學、心理學、行政管理等方面進行講授,缺少專業領域發展需求的具體實際性知識的指導,過于籠統。
在動畫專業的課程設計中,根據動畫公司的制作流程、崗位要求及創業教育的需要,開設了實用性很強的《動畫短片創作》、《動畫造型設計》、《動畫場景設計》課程。此外,為適應行業和社會對影視動畫專業應用人才規格多變的需求,還在大一就設置了動手性較強、易于入門的定格動畫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對動畫的興趣和了解動畫制作的過程,讓學生能根據自身特長較早確定目標,指明就業方向。這樣有效加強了學生對動畫專業實踐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
1.2 加強創業實踐,建立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創業能力與創業精神培訓體系
(1)豐富創業教育開展形式,培養學生創業能力與創業精神。創業教育的全方位開展應當從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兩方面滲透式開展。課堂教學能讓學生了解、熟悉有關創業知識,梳理知識脈絡;然而學生們更渴望的是“實踐出真知”的創業實踐。學生第二課堂的創業活動是創業教育開展的良好載體之一,鼓勵大學生通過網絡來發表自己創作的動畫作品。如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王麗媛創作的“兔斯基”,因為網民的追捧而獲得了商業價值,王麗媛還未畢業,已被一些大企業盯上。當然還有進入電視臺或動畫公司實習,讓學生了解相關行業實際的運作模式;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組織同學去參加國內動漫節以便開闊眼界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另外也應注重“教授論壇”、“學術講座”、“企業家創業講座”等文化的熏陶,幫助學生優化知識結構,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
(2)借力展翅,依托創業教育研究的平臺和優勢條件。動畫專業大學生的創業可運用自己的專長、特長,個人或合伙開辦漫畫社、動畫工作室、玩具開發研究室、畫店禮品店、視頻廣告工作室等等,非常有前景。
創業項目基本上可分為服務型、技術型、銷售型,依托動畫相關學科的專業優勢創業,一般需要多年的行業相關從業經歷和積累。高校要為社會輸送創業型人才,必須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開展創業發展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依托學校的創業園,有創業夢想的學生可搭乘該優勢平臺追逐自己的創業夢想。入駐創業園的團隊享受創業培訓活動和技術的指導;創業園的專家委員為團隊提供相關信息的咨詢服務;創業園免費提供場地的使用,創業團隊能夠享受較好的實施設備設施。另外,組織美術基礎好的學生和電腦操作基礎好的學生組成創作或科研團隊在老師的引導下做實際項目。對手繪動畫(含無紙動畫)、三維電腦動畫、泥偶動畫、網絡動畫、交互式藝術創作、數字博物館等領域進行藝術實踐和研究。較強美術基礎的學生和較強電腦操作基礎的學生在實踐中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共同獲得知識和經驗。結合多層次產學研一體化實踐平臺,使創業教育的開展有了優勢條件,讓有創業理想的動畫專業學生們能借力展翅。
創業教育受到國家、社會、高校的日益重視。我國創業教育在高校的推進已有十幾年,其中的變化是有喜有憂,喜的是中國創業者的創業動機從以生存型為主導轉變為以機會型為主導,中國青年是創業中最活躍的力量,這代表著生產力的進步;憂的是中國的高學歷創業活動是落后的,中國大學生中真正實施創業的不到畢業總數的1%。鑒于此,作為培養動畫人才的高等院校,應當發揮其對大學生創業教育引導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探討如何加強高校創業教育工作,推動高校創業教育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動畫專業必須結合自身特點與學生發展的特性,整合校內各優勢平臺,培養出更多的創業創意人才。
參考文獻:
[1] 周志成.高等教育哲學視閾下的創新創業教育[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2] 張國權,韓芳.大學生創業淺議[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0.
[3] 馬建榮,錢國英,徐立清.地方本科院校創業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探索與實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
[4] 木志榮.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06.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S].教高廳[2012]4號,201283.
作者簡介:周飛碟(1981—),女,講師,研究方向:動畫專業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