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試圖揭示將軍崖原始巖畫的點線、形象構成、空間意蘊等語言特征,分析其造型方法和美學技巧,并試圖結合當前藝術創作以及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實際,尋找“融古創新”的可能性。
關鍵詞:將軍崖巖畫;圖形元素;應用
1 將軍崖巖畫描述
江蘇連云港是一座山海相擁的美麗所在,自古山靈水秀,人杰地靈。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錦屏鎮桃花村錦屏山南麓的后小山西端,有一個覆缽狀隆起的山包,山包頂部有一塊巨大的原生石和三塊不規則的自然石組成的原始祭祀場所。圍繞著這四塊大石,在長 22、寬15米的北、南、東三面,分布著三組以石器敲鑿磨制而成的、距今約4000年的古代原始巖畫,它就是被譽為“東方天書”的連云港將軍崖巖畫。將軍崖巖畫共分為A、B、C三組。A組位于山坡的西面。其南北長4米、東西寬2.8米,以“人面畫”和農作物圖案為主,在人面與農作物之間有鳥頭、鳥面、圓點、刻劃等符號。B組巖畫位于山坡南側,南北長8米,東西寬6米,以鳥獸、類星象圖及各式符號為主,刻痕上布滿麻點狀淺坑,為鑿痕。在B組巖畫的東、西中三部分中,西半部分最突出,它由大量的雙圈圓點、單圈圓點以及圓點和線等符號規律地分布成帶狀,長達6.23米,狀似一條銀河系的星帶,中間有短線將它分成四節,有的圓點后有短線相連。C組巖畫位于山坡頂部,內容也為人面像和各種符號組成。
2 將軍崖巖畫的圖像元素
博厄斯研究認為“原始藝術中本來就存在兩種因素:一種是單純的形式因素,只靠形式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另一種是形式本身具有某種含義,在這種情況下,含義就成了賦予藝術品以更高的美學價值”。學界對于“東方天書”的解讀,幾乎用到了各種各類知識和觀照體系,如從圖騰的角度、祭祀的角度、巫覡的角度、天文的角度、農業生活的角度等等。當然,各種解釋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價值,但作為遠古先民留下文化遺跡,將軍崖巖畫獨特的形式元素是有研究和借鑒價值的。
(1)造型元素。在將軍崖A、B、C三組巖畫中都有獨具魅力的點、線符號。A組線最多而B組點最多,B組的點似表現宏觀的銀河星系,而A組的線似表現微觀魂靈與物質世界的聯系。特別是其中的A組巖畫中縱橫雜亂的人物面部線條、人面像中的網紋頭飾和復線角紋和弦紋頭飾、用同心圓代表的人眼睛等等形象,這些陰刻磨制的點線韻味神秘獨特、造型古拙生動,花崗巖石堅硬質感造就了線條遒勁有力卻又不乏生動超然,頗具金石味。9個人像除一人著裙外其余無四肢,僅用一根從頭頂經鼻梁、頷下至地面的線與農作物圖案相連接,這些連線彼此有交叉糾纏直到連著禾苗,是表示靈魂入土還是為了招引靈魂、籠絡靈魂、維系靈魂、或望魂魄復聚再生?設想如此大膽、構思如此奇特,又如此具有神奇的視覺魔力,讓我們深深感覺到原始先民與土地的那種生命相依的關系。B組的東部獸面、動物頭骨圖案,形象清晰的兩個鳥頭像以及數量眾多的雙圈圓點、單圈圓點以及圓點和線等符號規律地分布成組成的“帶狀銀河系星帶”,以及C組巖畫中用圓點和短線表示眼、鼻、口的4個人面像及頭飾。這些在花崗巖石頭質感上用敲鑿、磨制而成形象的線條痕跡,粗細不均,因為工具局限,曲中有直,直中帶曲,又因為加工困難,這種長短頓挫變化,流暢與遲澀、毛糙與光滑同時兼具,意外地暗合了中國傳統篆刻藝術的金石趣味,其方圓轉折、形斷意連又似國畫中的干筆枯墨飛白的意到筆不到。在線與線的交叉、穿插、疏密組織上更是耐人尋味,比如連接人臉與禾苗的長線與人臉面裝飾的短線,彼此穿插長短錯落形成對比變化,形式上意趣橫生;而同心圓的線條因為尺寸小方便加工,顯得光滑規整,人頭部輪廓先因為尺寸大質地硬而圓中有方。將軍崖巖畫抽象的點線組合,把對象的形、質、情充分地表現出來,給人神秘幽微的感覺。
將軍崖巖畫中的圖形符號運用變形、夸張、省略、移形、雙關等藝術手段,其意趣一言難盡,美感獨特。那些以同心圓、扇形紋組成的圖案,很難解釋清楚當時的意圖和所隱喻的深刻內涵。其中B組星象圖中數量眾多的圓形、同心圓以及同心圓加放射線等符號不僅組合上具有形式意趣,而且含義晦澀,神秘莫測。而A組中有一最大的人物頭像,似為眾農神的首領,他的頭部配有尖圓頂裝飾物,額前帶著呈菱形的精美串珠飾品,顯得人物莊重典雅、大度飄逸;其他人面像,五官不整、神態怪異,似鳥非鳥,似人非人,人物的圓形面部都有一雙眼睛和一個似鳥嘴的鼻子,還有那些不可思議的線條紋和神秘莫測的紋面裝飾,制造了與現實世界的陌生感,脫離了人的屬性而帶上了神靈的屬性和效能,成為了魔法無邊的、能招魂安魂的丑臉。對此,南京大學陳竟教授認為它體現了當時最原始而樸素的生死觀:“‘魂’就是靈魂,而‘魄’是一種透明的影子,在人們充分認識自然前,一直認為人死亡后,魂是有機會升天的,將來能有來生,而‘魄’是丑陋的,就留在了人間,人們通過祭祀,讓靈魂升天,把‘魄’留了下來”。
(2)構成元素。中國畫把構圖稱為經營位置,即如何把形象安排在合理的地方。通過各種組織樣式、方法使畫面形象以及各種關系更加有美感和趣味。而幾千年前的古人可能沒有那么多心思,他們憑直覺,直覺就是一切。將軍崖巖畫中的那些由、線、圓圈、小圓穴等抽象符號盡管可能是幾千年前巖畫藝術的一種普遍表現樣式和世界上最古老的巖畫題材之一,但從整個構圖上看來,將軍崖巖畫卻顯得格外樸實、自然、稚拙和率真,它洋溢著童真般的自然和稚拙之美。奇特的是,甚至我們在將軍崖巖畫中能輕易發現原始樸素的大小比例關系和透視原理。將軍崖巖畫的構圖具有較明顯的形式美法則,畫面具有較突出的整體構思和平衡關系。比如,A組巖畫中的人物面部大小各有變化彼此不雷同,人物之間有前后穿插關系,既有前后空間上的交疊又有左右關系的組合,這正暗合了二十世紀的超現實主義畫派的時空感,使人感嘆現代主義和原始藝術在某些方面是如此相似。在主次虛實處理上,我們發現將軍崖A組巖畫人物交代的繁簡是根據劇情需要和畫面結構有意安排的。比如A組巖畫中農神的頭像線條變化更為豐富,頭飾和紋面圖案造型較為復雜,增加了它的神秘感。而其他人物形象線條就較為簡潔概括,13個人面像中有12個面部有裝飾線條,而且有一定的對稱意識。同時,作者不僅注重畫面主次安排,而且巧妙地運用形象的空間關系營造某種視覺心理感受。例如A組中各個人物形態各異,高低大小錯落有致,重心安排也頗具變化,但基本上都給人感覺是站立著的,像是站立著在舞蹈。連接人面和植物的豎線給人一種莊嚴崇高感,而孤寂的單線不僅使人感到生命的孤寂脆弱,而且使人感受到一種緊張和懸念,那根線,猶如救命的唯一繩索,從心理上加深了對土地植物的依賴感,從而升華了畫面的主題。
(3)意蘊元素。將軍崖巖畫奇特的空間處理也使人感到意味無窮而浮想連篇,原因在于畫面陌生感的營造。我們知道,當畫面形象或時空有背于理性現實規律時陌生感就會誕生。而那種似像非像、朦朦朧朧、似曾相識又琢磨不透的感覺就更會刺激人們的想象欲望,激起人們洞穿它的興致。將軍崖巖畫獨特的意蘊美一方面在于它的象征性,另一方面在于它的抽象性上。原始思維和原始自然宗教都推崇萬物有靈觀,用“以己度物”的方法去賦自然萬物以人的靈魂,從而把自然界人格化。將軍崖巖畫借助各種點線符號來“借此而言彼”,通過具象圖形或者半具象半抽象的符號來表現那些冥想中富有神秘力量的東西或超自然神力,使原始巖畫更加具有詩性和空靈感,從而使符號化的形象更具有象征性。將軍崖巖畫的抽象性特征是很明顯的。抽象思維過程其實就是“簡化”的過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去邊緣屬性(空間特征)加強中心屬性(秘密力量和神秘屬性)”的過程,即“中心屬性析出”的過程。比如A組的農作物圖案就是由幾條同心的放射性的直線來代表農作物,有的還在放射線條下部加一個三角形表示根部,而人物圖案也完全采用抽象手法,用線條概括,簡化到極致。當然,將軍崖巖畫中的抽象和其他地方巖畫是有所不同的,將軍崖巖畫中的人面、禾苗、漁網、魚形、鳥面等圖形符號,以及它所運用的簡化抽象與裝飾風格,體現了不同地域的先民對美的獨特追求。
3 將軍崖巖畫的現實應用
“古為今用”一直是新中國以來的文藝方針和創作手段。將軍崖巖畫雖然看似稚拙、粗野,形象簡單而怪異,然而它在形象組織和氛圍營造中卻充滿了神奇的智慧,其工藝上的完美性和獨特的造型語言和意蘊特色是魅力四射的。在今天的藝術創作和高校設計專業教學實踐中,我們是可以在將軍崖巖畫的造型語言、形式構成和視覺心理營造等方面多多借鑒的。一方面,在傳統工藝美術風格化拓展上,我們可以和將軍崖巖畫的形象造型特點進行融合,取其稚趣、古拙和金石味,進行新產品開發。比如在剪紙藝術方面的風格化拓展上就可以借鑒。剪紙藝術本來就源于祭祀,其原型就是原始社會的巖畫。將軍崖巖畫中人物形象輪廓,是剪影式的,將軍崖巖畫中人物形象的神秘性、稚拙感以及線條的疏密布局都可為剪紙藝術所借用。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在純藝術創作以及藝術設計領域對于將軍崖巖畫進行開發利用。比如在裝飾繪畫、雕塑造型、手繪墻、插畫、現代版畫、公共涂鴉、城市景觀、綜合材料藝術等方面進行借鑒和發揮。此外,對于將軍崖巖畫的現代運用,也可以運用到藝術創意設計和地方特色文化建設中去,比如連云港本土旅游產品開發、連云港市城市文化及城市形象設計及吉祥物造型、連云港市城市名片文化推廣等等。
4 結語
總之,將軍崖巖畫神秘的圖像、古拙的線條、看似無意實則匠心獨具的空間處理手法以及暗藏在形象和線條中神秘意蘊美,雖經歲月流逝,時代變遷,卻仍然絲毫未減其藝術感染力。我想,不管幾千年以前制作者的初衷是如何,只要今天它仍然能打動我們,讓我們心靈受到震撼,感受到它撲面而來的神秘力量,能為我們今天的生活和文化帶來新的啟示,它就是值得我們加倍珍惜的寶貴遺產。
參考文獻:
[1] 李洪浦.太平洋巖畫[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
[2] 蓋山林.世界巖畫的文化闡釋[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3] 湯惠生.“將軍崖史前巖畫遺址斷代及相關問題討論”[J].東南文化,2008(2).
作者簡介:馮大康(1972—),男,四川美術學院碩士,淮海工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油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