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就業為導向在高職藝術院校中進行公共課教學改革,首先要對高職藝術生的就業現狀進行深入調查,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確定三個“服務于”的改革思路,然后按照這一思路對公共課教學進行系統、深入的改革。
關鍵詞:就業;高職藝術院校;公共課教學;改革
從就業到職業、再到事業,這是高職藝術生走出校門后,在職場發展的三步曲。其中最關鍵的一步是就業,就業無法實現,職業的選擇和事業的追求就無從談起。然而,目前高職藝術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麥可斯公司公布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2012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最低的是高職藝術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為86.7%[1],而他們畢業后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的相關度也比較低,僅為57%[2]。為什么會出現兩低的現象?以及該采取哪些應對措施?這些問題不但要求高職藝術院校各專業系進行深入思考并拿出解決方案,同樣高職藝術院校公共教學部也應有責任擔當。公共教學部必須把就業作為教學改革研究的導向,這樣才能與各專業系形成教育合力,盡量縮短高職藝術教育與社會職業需求的對接差距,確保高職藝術院校的生存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公共課教學在藝術生中的吸引力和認可度,恢復其在高職藝術教育中應有的地位。
1 改革的思路
如何在就業導向下進行公共課教學的改革呢?其前提是要分析清楚兩低現象出現的原因。原因清楚了,改革思路也就打開了。從崗位工作能力的角度出發,我們發現兩低現象是由以下兩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高職藝術生在競聘藝術工作崗位時,其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不達標,甚至部分畢業生的職業工作能力掌握水平也不達標。
所謂工作能力,又叫崗位工作能力,是指從事某項崗位工作必須具備的能力,分為職業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對于高職藝術生來講,職業工作能力是從事傳統藝術職業(如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或其他藝術職業(如文管、傳媒等)所特殊需要的能力,它主要是由高職藝術院校各專業系來培養的;而基本工作能力是從事所有工作都必須具備的能力,它主要是由公共課教學來培養的。招聘會上,用人單位不但看重高職藝術生的職業工作能力,也普遍希望他們具有較強的基本工作能力,但實際情況令用人單位感到失望。一方面是他們的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不達標,比如2010~2012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含高職藝術生)基本工作能力距離達標的差距分別為15%、20%和19%。[3]在基本工作能力掌握水平普遍不達標的同時,部分畢業生的職業工作能力掌握水平竟然也不達標,這就導致這部分畢業生最終達不到專業工作的要求,并因此去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比如在畢業半年后選擇與專業無關工作的2012屆高職高專生(含高職藝術生)中,因“達不到專業工作的要求”而出此下策的學生比例高達19%。[4]總之,對藝術崗位工作能力培養的不到位,是造成兩低,尤其是從事工作與所學專業相關度低的重要原因。
第二,高職藝術生在競聘一些常見的或新興的非藝術工作崗位時(前者如秘書、教師等,后者如速錄師、ITAT職業等),缺乏相關的職業工作能力。
為什么會有大量的高職藝術生選擇非藝術工作崗位呢?從表2已知有五項原因。除了第三項可以由高職藝術院校通過教學改革(專業教學改革和公共教學改革)解決外,其他原因主要是就業大環境使然。于是,相當一部分藝術生無奈地、也是必然地去競聘非藝術工作崗位;由于缺乏相應的職業工作能力,他們在應聘競爭中往往不能占據優勢;而一旦應聘成功,他們所學的藝術技能也就退居次要地位,成了職業中的服務角色。這種現實僅靠高職藝術院校的力量是無法改變的,但高職藝術院校是否也可以為此做點什么呢?母校應該關注自己的那些由于缺乏相應職業工作能力,而在應聘非藝術工作崗位的競爭中處于劣勢的學生們。不關注他們,就違背了“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就業率就永遠是最低。那么該怎樣關注?那就是在整合公共課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選修課的作用,使相關學生學會某些常見或新興非藝術工作崗位必需的初步職業技能,然后通過參加社會考試使他們獲得相關崗位的職業資格證書,最終讓他們在求職中獲得做選擇題的機會。
通過對兩低現象出現原因的分析,我們不難理順這場以就業為導向的公共課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第一,高職藝術院校公共課教學要直接服務于所有工作崗位:致力于培養所有工作崗位都必需的基本工作能力;第二,高職藝術院校公共課教學要直接服務于藝術工作崗位,輔助各專業系培養藝術工作崗位必需的職業工作能力,合力提升高職藝術生競聘藝術工作崗位的優勢;第三,高職藝術院校公共課教學要直接服務于某些常見或新興的非藝術工作崗位,一定程度上改變高職藝術生在不得不競聘非藝術工作崗位時的劣勢。按照三個“服務于”的基本思路,我們有必要對高職藝術院校公共課教學的四大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考核體系、評教體系)進行系統性改革。
2 課程體系的改革
高職藝術院校公共課程體系是一個由基礎課程模塊和應用課程模塊構成,涵蓋多重教學目標的課程體系。它所涵蓋的教學目標包括:第一、培養所有工作崗位必需的基本工作能力;第二、輔助培養藝術工作崗位需要的職業工作能力;第三、培養藝術工作者的文化底蘊,為他們的創作和表演提供源泉;第四、培養某些非藝術工作崗位必需的初步職業技能;第五、傳授有利于終身職業發展的品格和技能;第六、其他,如提升學歷的培訓。就業導向決定著我們在構建公共課程體系時應該把第一、二、四個教學目標作為主要教學目標。我們結合以下案例加以說明。如表1。
從表1案例可以看出,高職藝術院校公共課程體系的改革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找準出發點。出發點不是向學生傳授無法付諸實踐的知識,而是引導他們掌握實際崗位工作能力;出發點不是把文化學科的學科利益看得至高無上,而是把自己學生的就業利益看得至高無上;出發點不是維護公共課教學的獨立性和完整性,而是考慮如何與專業教學相配合、相融合,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學效能。
第二,注重可行性。比如案例中把培養某些非藝術工作崗位必需的初步職業技能作為主要教學目標之一,這一考慮基本上是建立在現有課程資源和師資基礎上的,是可行的;當然要實現這一教學設想,還需超出上述課程體系增設少部分新課程,而這經過科學論證也是可以實現的。如表2。
第三,兼顧原則性和靈活性。必修所有基礎課程模塊,這是原則性的體現;根據自己對未來工作崗位的設想和實際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來自由選修應用課程模塊,這是靈活性的體現;高職藝術院校公共課程體系是基礎課程模塊和應用課程模塊的有機組合,是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高度統一。
3 教學體系的改革
課程體系的改革要求教學體系的改革隨之跟上,而教學體系的改革至少涉及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學模式的選擇、教學秩序的維護三個方面。
第一,教學內容的整合。為了促進就業、加強崗位工作能力的培養,高職藝術院校公共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遵循適度夠用的原則,并應該在此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大膽的增、刪、重組。
增刪:與基礎課程模塊相比,應用課程模塊在能力培養方面所起的作用更加直接和顯著。這就要求我們適度刪減基礎課程模塊的教學內容,適度增加應用課程模塊的教學內容。比如把基礎課程模塊的相關教學任務壓縮到新生入學第一學期,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完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除外);與此同時,把應用課程模塊的相關教學任務擴展到4個學期,并合理地分配在從大一第二學期到大三第一學期的不同時段。
重組:對不同課程模塊中重復出現的教學內容進行重組,不僅可以節省公共課教學資源,還可以使相關教學內容更加科學完整進而產生更加顯著的能力培養效果。比如“招聘與求職”就是在不同課程模塊中重復出現的教學內容,雖然不同課程模塊闡述它的立意和角度各有不同,但如果把相關內容整合為一個系列講座,就可以使學生對“招聘與求職”產生完整、清晰的認識,甚至會留下深刻的印象。現在,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公共課教學部籌劃的“招聘與求職”系列講座包括五講:招聘與求職心態剖析;中文簡歷寫作;英文簡歷寫作;招聘會求職模擬;博客、職客求職。而這些內容曾經歸屬于就業指導、成功與個人營銷、思想道德修養、職場應用文體寫作、職業生涯、基礎英語、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等多個課程模塊。
第二,教學模式的選擇。公共課教學模式選擇的正確與否,對于高職藝術生未來崗位工作能力的培養同樣具有重要影響。比如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對公共課教學模式進行了重大改革:舊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實行灌輸式教學,而新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實行項目驅動、小組合作探究的探究式教學;舊教學模式無視學生文化差異,實行一刀切式的教學,而新教學模式重視高考成績和入學水平測試成績的差異,實行分層教學;舊教學模式的教學手段和地點單一,基本上是課堂教學,新教學模式則是開學說課、課堂教學、禮堂講座、網絡平臺自學、校內實踐、社會實踐等多種教學手段并用。
通過比較,不難看出舊教學模式具有明顯的缺陷,它不適應高職藝術生的個性特點和能力要求,不但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鍛煉學生未來的崗位工作能力。新教學模式則恰恰相反,比如項目驅動、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使學生成了課堂教學的中心,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和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合作探究、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鍛煉了有效的口頭溝通、積極聆聽、理解他人、批判性思維、說服他人、協調安排、指導他人、解決復雜問題等一系列基本工作能力。與此同時,項目驅動、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也為鍛煉學生未來的職業工作能力提供了可能,比如“友誼”是基礎英語課程模塊中的一個教學單元,教師以表達友誼為驅動項目,設計了以下細項供各組學生選擇:選擇或原創一首表達友誼的英文歌曲并在課堂上表演;選擇一部表達友誼的英文電影并為其配音;編創并展示一段表達友誼的舞蹈,用英語簡要說明其編創思路;創作一幅主題為友誼的美術作品,用英語對作品進行簡要介紹;結合英語幻燈片闡釋自己對友誼的看法等等。這些細項分別與音樂表演、播音主持、舞蹈編導、舞蹈表演、繪畫、教師等崗位的職業工作能力相對應,對各專業系的學生而言,無疑是要讓他們進行一次未來職業的預演。
除了探究式教學,新教學模式還包括分層教學的實行。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公共課教學領域中的分層教學模式最早在2008年實行于基礎英語課程模塊,目前已經走向成熟。英語教研室根據學生高考英語成績和入學英語水平測試成績,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三個層次除了教學模式相同外,它們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語言又各有廣狹和不同。這種教學模式充分考慮了入學新生文化水平的差異,激發了不同層次學生積極學習的潛能。
新教學模式還強調多種教學手段并用,其中應該著重加強的環節是開學說課和網絡學習平臺。開學說課是教師向學生推銷自己所教課程的活動,是具體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它能使學生明確這門課程和未來崗位工作能力之間的關系,進而產生學習的原動力。網絡學習平臺雖然只是具體教學過程的補充性環節,但它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要求,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積極學習的潛能。
第三,教學秩序的維護。營造并維護一個良好的教學秩序,是能力培養工作正常運轉的前提。要想營造并維護一個良好的教學秩序,必須做到兩點:第一,改變公共課教學班容量過大的現狀,實行小班教學,每個班的人數控制在60人左右;第二,強化教學督查的作用,提高督查的力度和頻率,既督查“教”又督查“學”,以督查“學”為主。
4 考核體系的改革
考核體系的改革也應該與課程體系、教學體系的改革同步進行,但考核不是最終目的,考核的最終目的是以“考”促“教”,通過考核來發現高職藝術院校公共課教學領域在培養學生未來崗位工作能力方面有什么不足和欠缺,現有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應該做哪些調整和改進。所以,考核體系的改革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以對未來崗位工作能力的考核為核心。這里被列入考核范圍的崗位工作能力,主要是指所有崗位都要求具備的基本工作能力,以及某些非藝術工作崗位要求具備的初步職業技能;當然不排除一些應用課程模塊把藝術崗位需要的某項職業工作能力作為主要考核目標,如《歌詞寫作》、《劇本寫作》、《體育保健》等。
那么,最能衡量工作能力高低的考核方式是什么?傳統意義上的學期末筆試嗎?不是。筆者認為最主要的能力考核方式應該包括項目考核(項目完成情況)、職業資格考試等。
在項目驅動、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下,項目完成情況充分顯示了學生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不但應用課程模塊把它作為最佳考核方式,就連基礎課程模塊也越來越多地用到它。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公共課教學中的某些基礎課程模塊,如《基礎語文》、《基礎英語》等,在把期末筆試的權重降低到成績構成的30%的同時,都把項目考核的權重提高到了成績構成的30%。而且,在項目考核的過程中,打分是由學生、教師和第三方共同完成的。學生參與打分,這有利于鍛煉他們科學分析、批判性思維、判斷和決策等基本工作能力。
考核某些非藝術工作崗位要求具備的初步職業技能,主要靠職業資格考試,如初級秘書資格證考試、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ITAT職業技能考試、速錄師資格證考試等。通過了這類考試,有助于提高相關非藝術工作崗位要求具備的初步職業技能,也增加了在應聘競爭中的砝碼。
第二,要注重考核手段的多樣化和靈活性。高職藝術生實習、實訓、演出的機會非常多,正常的公共課教學進程經常會因此而被打斷。所以,我們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注重考核手段的多樣化和靈活性。除了項目考核、職業資格考試外,凡是能夠測試能力的考核手段都可以為我所用,如口試、比賽、社會實踐、課堂互動、上機操作等等;即使是筆試,也可以靈活運用,比如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基礎英語課程模塊的期末筆試采取的就是分層考核方式;即使是考核的時間,也可以根據具體教學設想而靈活變動,比如河北藝術職業學院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模塊在新生入學后不久就舉行計算機摸底考試,成績優異者可獲得免修、免考該基礎課程模塊的權利,提前進入應用課程模塊的學習。
5 評教體系的改革思路
對教師的傳統評價標準有“德、能、勤、績”四項,“績”體現了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德”、“能”、“勤”則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保障,四項評教標準體現了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評教體系。然而,隨著高職藝術院校公共課教學改革的開展,傳統評教體系中的一個字必須由我們重新來思考和定位,那就是“能”——公共課教師的崗位工作能力。公共課教學改革把培養學生的基本工作能力作為主要教學目標,那么公共課教師是否應該具備更強的基本工作能力呢?公共課教學改革把輔助培養藝術工作崗位需要的職業工作能力和培養某些非藝術工作崗位必需的初步職業技能作為主要教學目標,那么公共課教師對相關職業到底了解多少,是否取得了相關職業資格(如果有的話)從而成為了“雙師”呢?評教體系的改革是整個公共課教學改革的最后一環,也是難度最大的一環,但對評教體系的改革必然會進行下去,而且是沿著上述改革思路進行下去,哈佛大學23任校長詹姆斯·柯南特說得好:“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其校舍,而在于一代一代教師的質量。”只有教師的質量一代一代地提高了,高職藝術生的崗位工作能力、也就是就業能力才會一屆一屆地提高,高職藝術院校的榮譽才會一年一年地提高。
參考文獻:
[1] 麥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6
[2] 麥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21.
[3] 麥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36( 在該頁數據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整理).
[4] 麥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20(在該頁數據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整理).
作者簡介:裴洪彬(1972—),男,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河北藝術職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經濟、文化史研究和職業教育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