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世界電影的日益繁榮,載歌載舞獨具特色的印度電影如何走向世界成為了“寶萊塢”的重要課題。當代印度電影不再僅僅滿足印度人民的需求和感官,也開始滿足世界觀眾的品味和觀感。在對歌舞的傳承和發展中,也吸取著世界電影的精華。一方面改進歌舞,更加符合世界審美,追求MTV式的唯美拍攝方式,精致而華美;另一方面運用和創新好萊塢式商業大片的拍攝手法、結構劇情等,著眼現實社會,挖掘社會現狀,力圖打造與世界接軌的當代印度電影。然而在這探索和發展的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印度電影一度陷入抄襲泥潭,不再加入歌舞元素的影片也開始發展壯大。
關鍵詞:當代印度電影;印度歌舞;好萊塢式;宗教;抄襲
1 印度電影的新趨勢
1.1 歌舞對故事的推動和多元化發展
年產量超過1000部的印度電影中,有700部左右都載歌載舞來烘托情節和氣氛,在它獨特的民族魅力里,歌舞從前期的單人或雙人歌舞發展到現代的群舞,場面宏大又不失美感,浪漫氣息縈繞在歌舞中別具一格。從前許多觀眾在看印度電影時,每每都會覺得演員總是莫名其妙的開始唱歌跳舞,然后又莫名其妙的消失,冗長的歌舞都總是可以單獨剪輯成一個獨立的內容,與情節故事不相融合。而觀當代的印度電影,歌舞也往往是在不經意間緩緩出現,它已不僅僅是在表達男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了,也將劇情中的情節融入其中。
印度舞在印度電影中美輪美奐,從《阿育王》到《寶萊塢生死戀》,再到《未知死亡》等無一不是將女主角曼妙的身材,性感的舞蹈,華麗的服裝展現的淋漓盡致,配以MTV式的剪輯手法,讓畫面的美感呈現似夢似幻的絕妙場景。但是當代印度電影不再拘泥于傳統印度舞,而開始嘗試融合其他舞種,而《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zoobi doobi》就是英國人認為很放蕩,很下流,禁止在英國演出的“康康舞”。《未知死亡》中男主角跳的《behka》更是將現下流行的機械舞、街舞等融入其中。歌曲的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三傻大鬧寶萊塢》的配曲不同以往的印度電影,追求自由的鄉村民謠曲風是一大亮點,《我的名字叫可汗》也將藍調、圣歌融入其中。描述愛情的歌曲更是豐富多彩,《未知死亡》中加入了搖滾、現代流行音樂等。這些流行元素的加入將印度電影的歌舞更上升了一個層次,在不失傳統歌舞的同時,融入了現代氣息,讓電影的豐富程度更甚一籌。
1.2 印度電影故事內容的創新和發展
“寶萊塢”作為世界電影年產量最多的地方,雖然產量多,但是質量卻有待提高,這也警醒了印度電影的固步自封,向“好萊塢”學習的浪潮開始在印度電影中興起。
《三傻大鬧寶萊塢》以幽默和逗趣的故事講述方式批判了印度的教育制度,而這種明快的拍攝方式也迎合了歌舞的需求,從而使歌舞與影片相得益彰,歌舞推動了主人公的情緒,也交代了一些細節和推動了故事的發展。但相比好萊塢的警匪片、懸疑片、動作片等卻不容易鑲嵌入歌舞情節,例如《未知死亡》將印度明快的歌舞和好萊塢式的動作片敘事方式相結合,實現了兩者的相融合,雖然這部影片將兩種風格都做到了極致,完美的展現了寶萊塢的精彩歌舞,以及好萊塢式的動作大片,但也造成了故事之間和描述風格的脫軌,印度式的慢節奏歌舞愛情方式和美國式的緊湊動作片方式的敘述都放入了同等重要的分量和時間,使影片在又唱又跳的熱鬧中突然轉向滑入緊張的氛圍中。
在故事的內容方面,印度電影開始反應本土的生活狀況和情況,不再拘泥于王子公主的故事。《三傻大鬧寶萊塢》批評了印度死板和循規蹈矩的教育制度,大力抨擊了印度的教育狀況,提出了教育的弊端和問題,大有一種不吐不快的做派。而《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更是將印度的從前和現狀表露無遺,與其說這是一部追求愛情的心酸史,不如說這是部反應印度歷史的記錄片,它毫不掩飾的表露了印度的貧困、法紀、混亂。早期的印度電影習慣描述悲情的愛情,嬉笑打鬧的童話故事,很少接觸現實社會,這與其政治和社會有著很大關系,也與世界電影對其的影響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故事內容的飽滿和歷史的沉淀讓印度電影不再是空泛的唱唱跳跳,更多的問題和思考融入到了電影之中,讓電影的內涵和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
2 印度電影發展創新過程中的思考
2.1 身陷抄襲的印度電影
美國有制作精良的好萊塢電影,英國有英式風格的英國電影,法國有獨具哥特式風格的法國電影,而印度也有他們獨具風味的寶萊塢歌舞電影。但是在現在這個世界經濟大融合的情況下,載歌載舞的印度電影也需要與世界的電影相融合和發展。在越來越多的外國電影的侵襲下,“寶萊塢”也意識到印度電影的缺陷和弊端,在滿足印度人民的需求和審美之下,如何兼具世界人民的口味的確也值得“寶萊塢”電影人的深深思考。
在《盜夢空間》、《阿凡達》等大片的沖擊下,印度電影也開始思考和借鑒,例如《未知死亡》里,男主角阿米爾·汗在《未知死亡》中精彩的警匪追擊和復仇之路讓自己完全轉換成了印度版的斯瓦辛格,而《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緊湊的剪輯方式也讓觀眾看到了美國式的敘事方式。載歌載舞的印度電影也開始走向世界化、國際化,這是一個喜人的現象,但是印度電影在探索和學習好萊塢式的制作方式的同時也陷入了抄襲的死胡同。
2.2 沒有歌舞的印度電影
在印度,關于電影中的歌舞,也有不同的見底和意見。一方面,印度人視歌舞為生活中的必需品,印度電影中的歌舞展示也是印度人民在生活中的展示,他們樂于見到電影中出現載歌載舞的歡樂氛圍;一方面,也有人認為投入巨資去展示豪華的歌舞是沒有必要的,印度電影應該更多的把目光放在內容和思想上,而歌舞的輔助不能占據電影的主體,可以說沒有這些歌舞,電影也可以獨立存在。2005年,導演蒂帕梅塔拍攝發行了沒有歌舞的印度電影《禍水》,它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婦女沒有人權和自由,一群寡婦如何去思考她們的人生以及社會帶給她們的災難的故事。《禍水》的視角對準了一群受宗教和社會欺壓、凌辱的弱勢群體,對印度宗教陋習的披露和諷刺,冒著傷風敗俗的漫罵揭露寶萊塢歌舞升平另一邊的陰暗。蒂帕梅塔是一位頗受爭議的女導演,向來偏好以一種旁觀的角度來探討印度歷史文化。她不畏懼宗教勢力的威脅,膽敢挑戰禁忌話題,力圖用電影深刻的內涵和獨特的視角打破印度電影無歌舞不成戲的傳統。在這樣堅定的信念和對電影的執著中,她拍出了多部內容風格迥異,卻非常優秀的電影。
參考文獻:
[1] 江東.印度舞蹈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 陳萌.試論印度電影中的舞蹈[J].當代電影,2010.
[3] 侯君奕.論印度電影對歌舞元素的堅守和創新[J].當代電影,2010.
作者簡介:楊壤藝(1990—),四川人,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零九級導演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