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西新聞寫作在報道事實、表達新聞價值的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從中西新聞寫作的思維方法、寫作精神、話語體系等方面闡釋中西新聞寫作的文化差異,分析形成差異的深層原因,可為中西新聞寫作實踐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西;新聞寫作;文化;差異
思維是心靈之光。在新聞的寫作過程中首要的第一步即為新聞的運思。每個記者的思維方式之間存在著不同,在同等條件的采訪資料面前,各記者不同的思維方式將直接決定著這些信息將被怎樣有效的表達出來。中西文化的差異造成了中西方在新聞寫作的過程中思維方式存在著不同,從而造成了中西在新聞寫作方面的差異。
1 “天人合一”與“天人分裂”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由于地域、習慣等因素形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體系,文化差異顯著。因為“海中地”特殊的地理環境、“家國同構”的大的社會環境,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主要以農耕為主,等等原因共同促成了中國和“和合”文化傳統。而西方社會則不同,他主要是以城市聯邦為主要構成方式,以商業為主的經濟基礎,促成西方的文化“超越”傳統。兩種文化形成鮮明的對比,兩種文化結構強裂撞擊。張岱年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的文化注重的是和諧統一,而西方文化則注重相互對立。”此為中西方文化不同之根本。
五千年以來的中國文化的傳承核心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向來給人們傳達的思想是“重倫理,求大同”,講求的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老夫子也曾這樣說:“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其中的意思就是告訴大家超出了既定的禮儀規范的言論都是不道德的行為,是應該要摒棄的。然而對于新聞傳播活動而言,起本身所特有的流動性和廣泛性要求它不得不打破這一束縛,達到一種人們之間互相平等、自由的溝通與交流。然而想要做到這一點必然會受到來自社會方面的主流文化的阻撓和遏制,注重于刊物的教化功能,而忽略其所具有的信息功能,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處于正統地位的新聞信息交流活動的重要特征,著眼于維護社會整體平衡,所形成的注重調節、注重維持社會秩序的目標追求,如此而來,與之對應的手中群體思想上也會體現出“善感樂生”的格調追求,把文學戲劇的“大團圓”心理移植到新聞寫作中,表現出整體的和諧、人與自然的融合,是一種“同”,富于理性、倫理意味,追求一種完滿團員平和,而這一切又與“德”緊密相連。
在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所差別的西方文化背景下所呈現出來的則是另一番的不同面貌。在經歷了創世紀說、人本主義文化的洗禮之后的西方文化中,天賦人權的信念一直占據了根深而蒂固的重要地位。這些所體現的是一種“天人分裂”的文化,在這里就出現了人和神這兩個不同的世界。西方文化中的神的通常也是以生性自由快樂的人的面貌來創造的,這些人化的神,因為擁有著世人的常態的生活,因此又復歸到人,就此原因,繼承了“天人分裂”核心的西方記者通常都會表現為對個體生命的沉酗、放縱。
在文化這條線上,體現東方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新華社所傳承的思想理念。它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融合,富有較重的倫理意味。而美聯社記者繼承的是天人分裂的思想,其核心是凸顯個人的存在,追求神秘與刺激感,非理性的情感意味較為濃厚。西方文化中所指的天即為通俗所說的上帝,他與人事分立的。悲劇是人類的一個永恒的話題,這在文學作品和新聞作品中都有著很好的體現。從人類本身來講,總是在追求一種價值的實現,總是在不斷的向前發展。人們從來沒放棄過對光明、進步、美好的東西的期望與追求。揭露假、惡、丑,正是為了肯定真、善、美。因此,我們不主張無節制地報道陰暗面,而是要宣傳現實生活中的光明、進步的東西,這也是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的。
2 “穩健保守”和“多變求新”
中西方在新聞寫作方面所具備的寫作精神也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在話語體系的表述方面,中西新聞寫作就存在著穩健保守與多變求新的不同之處。嚴謹細密的分類是中國寫作文體的突出特征之一,在我國,對于文章的選材、語言等在文體規范中都有著明確的限定,是我們記者必須遵守的。在此規則下,近幾十年來確實出現了不少的好稿,例如曾以簡潔、準確、樸實、完整等特征而一度流行的“新華體”。然而,因為我國對于各類文章的限定太過于細致,也容易造成一種記者間彼此效仿,形式內容千篇一律的現象。相對我國這種問題而言,西方新聞寫作在文體分類上就顯得比較廣泛和寬松。不同的文體融會貫通的結合,打破了陳規的束縛,不拘一格,推陳出新。中西新聞寫作在話語體系方面所表現出的不同與所具有的歷史以及其所存在的政治經濟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中華民族危亡之際,我們黨的新聞事業應運而生,及其復雜的誕生背景使其肩負了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重擔,因此也決定了其命運必然是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
經濟競爭直接的促進和推動了西方新聞媒體的產生和發展,使其成為了服務于商品經濟發展的信息媒介性質的經濟實體。西方新聞媒體所承擔的職責從根本上講就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維護資產階級生活的方式與價值觀念。但由于其追逐利潤的本能,為吸引更多受眾,它必須不斷改革報道方式和傳播手段,適應受眾不斷變化的口味與興趣。因此較大部分的西方記者很少能受到寫作規則的束縛。消息的開頭部分即為新聞導語。新聞導語是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是對于新聞事實的精辟議論來組成的,目的是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引導其更加深入的閱讀。新聞導語的產生促成了倒金字塔式新聞文化的產生,目前的新聞文體格局一般是由消息、特稿、評論等構成的。在實際情況下,記者也常常會將各種不同的新聞結構進行綜合的交叉運用,從而創造出了更多新的新聞文體。在西方新聞的寫作中,通常運用的是詼諧、幽默的寫作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得新聞的情趣得到增加,達到讓人或是捧腹大笑,或者忍俊不禁,又或者心神領會的效果,從而使得讀者對于刊物愛不釋手或者迫切的想要先睹為快。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新聞作品首先是作為精神產品而存在的,其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及時準確的為大眾傳遞信息,起到引導社會輿論,教育大眾的目的,目前我們所面臨并且努力要做的事情就是摒棄以往宣傳中簡單、粗線條的灌輸式方式,采用更多更為合理的方式將道理講得更加的深入人心。
因此,通過分析中西方在新聞寫作方面的文化上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新聞寫作活動的發展脈絡和內在邏輯。當前中國經濟體制的變革和全球化的條件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為這種文化創新帶來新聞寫作觀念的變革,也才能帶來新聞寫作實踐的真正創新。
參考文獻:
[1] 穆青.從建設世界性的通訊社出發,開創干部工作新局面[J].新聞業務,1984(6).
[2] 黎信,曹文秀.西方新聞作品選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