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資源豐富的區域,大理、麗江保留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區域內各民族在經濟上相互依存,互通有無,在文化上互相交融學習,互相影響,呈現出和諧共榮的發展局面。今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通設施的改善,這種聯系和交往更加頻繁。也正因為如此,雖然鐵路建設區域分為中心區域和輻射區域,而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卻應當一體化考慮。
關鍵詞:大麗鐵路區;民族本土;文化資源
1 文物古跡
文物古跡是人類在歷史活動中留下的遺跡,也是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正因為大理曾經是南詔和大理國的王都,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是云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大理境內有豐富的歷史文物古跡,被列為國家的文物保護單位的就有4項,此外還有省級、地級和縣級文物保護項目近百項。這些文物古跡,如崇圣寺三塔、大理古城、南詔太和城遺址、大理羊苴咩城遺址、鳳儀文廟、鶴慶的云鶴樓、文廟建筑群、金墩象眠山古代火葬墓地及火葬罐、劍川石鐘山石窟、劍川古鎮、西門街古建筑群、洱源的德源城遺址、舊州塔群等。麗江自古以來就是滇藏、滇川的交通樞紐,也是云南西部的咽喉,是“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明清時麗江古城已是滇西北商貿樞紐,茶馬古道上的重鎮。麗江古城于1986年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除麗江古城之外,還有白沙古建筑群、五鳳樓、木府、他留人古墓群、白沙壁畫等多處文物古跡。在大麗鐵路沿線眾多的文物古跡中,較有代表性的是石鐘山石窟和寺登街古建筑。石鐘山古時候稱為中山,因有形如巨種的紫紅丹霞巖故稱為石鐘山,又稱石寶山。石窟分石鐘寺、獅子關和沙登箐三個片區,共計16窟139尊造像,是我國最南方的一個石窟群,有“南天瑰寶”之稱石鐘山石窟在內容上可分為南詔王室造像、佛教造像、外國人造像及原始崇拜造像等幾類,這些造像明顯地表現出三大特點。一是較為集中地展示了白族所崇信的佛教密宗神祗。二是將王族造像也雕刻到佛教石窟中。三是原始崇拜與神佛同時供奉。四是外國人的造像。由于石鐘山石窟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2006年被列為首批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寺登街古建筑群大理州劍川縣沙溪壩子中央,是中國古代“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大理沙溪寺登擁有保存完整的寨門、四方街、集市、戲臺、旅館、古寺、民居。2001年10月11日,世界紀念性建筑基金會(WMF)將沙溪列入“值得關注的101個世界瀕危建筑遺產名錄”。
2 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是宗教的重要形式,與文明宗教相對。它是宗教的早期形態,而在許多民族中,往往又受到文明宗教的影響,并存共生。由于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它在一個民族的文化形成、創造、發展中產生深遠影響。在項目區域的原始宗教,主要有納西族東巴文化、白族本主文化、普米族韓規文化等。東巴文化是產生于納西族古代社會的宗教文化。作為東巴文化傳承人的東巴,被稱為“智者”,他們不僅會寫東巴字、誦東巴經、畫東巴畫、跳東巴舞、主持東巴儀式,而且集學、醫、藝、匠于一身。一般是世襲相傳,父傳子、子傳孫,世代相傳,傳得越久遠,越受人敬重。用于東巴舉行儀式時誦唱的東巴經,由歷代東巴用圖畫象形文字寫成。過去每個東巴家中都藏有幾十冊、上百冊經書,世代相傳。目前國內外收藏的東巴經有2萬多冊。白族聚居的村莊多數都建有本主廟,也有的是幾個村子共有一個本主廟。廟里供奉本主神,作為村社的保護神。立為本主神的有歷史人物或傳說人物,有保衛家鄉的部落首領,有為民除害的英雄,有根治水患的“天神”、“龍王”及工匠,有秉公正直的清官等,甚至連一些大石頭、樹疙瘩、豬、狗、馬、牛都可以作為本主崇拜的對象,所以大理民間有“五百神王”的說法。另外,在“萬物有靈”觀念的影響下,彝族、白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在原始宗教信仰活動中,還存在著對森林、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無限崇敬愛護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生的生態意識。當地群眾對森林樹木大都懷有深深的崇拜和敬畏之情,并視之為一個神圣之地。許多民族地區都有“神林”、“圣山”和“神山”。神林和神山上的草木嚴禁砍伐和毀損,每年都要定期舉行祭林拜樹儀式,山上的自然生態受到良好的保護,那里的生物物種也格外繁茂多彩。納西族的《東巴經》中還蘊涵著豐富的水崇拜的思想,它也基于人和自然關系的認識,形成了一套保護自然的習慣法:禁止在河里洗屎布;禁止向河里扔廢物或倒垃圾;禁止向河里吐口水,禁止堵塞水源;不得在水源地殺牲宰畜,不得在水源旁大小便。這些習俗事實上在白族、彝族中也同樣存在。不僅如此,一些民族舉行的農耕禮儀還表現了他們對土地的敬畏,蘊涵著他們對土地與人的生存關系的理解,許多祭地神和耕種的禁忌無不說明這一點。以納西族為例,他們把土地看作與人類的生存有著密切的聯系,他給予了人類無窮的資財,因而在自然崇拜的基礎上將大地神化為地神,而且她是滿足人類物質需要的大神,在她身上,寄托和表現了納西族對于大地母親的崇敬和熱愛,是他們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另外,許多民族還有以動物為圖騰對象的習俗,因此禁獵、禁食、禁看某種動物,這在客觀上也起到了保護動物、保護自然生態的作用。生活在瀘沽湖地區的摩梭人,把虎視為他們民族的守護神。自古以來就有不傷害虎的習俗,他們對打死虎的人處以極高的懲罰,并為虎舉行種種儀式,哀求死虎恕罪,請求虎的祖宗寬宥。彝族、白族、普米族等也有把虎作為圖騰的做法。鶴慶白依人以蜜蜂為圖騰,在當地還流傳著蜜蜂拯救白依人祖先的神話傳說,許多人家保留著在屋檐下養蜜蜂的習俗,體現出對蜜蜂的珍視。這反映出當地少數民族敬重自然、同自然和諧相處、互惠互利的生態觀念。
3 碑文題字
碑文題字是指人們在巖壁和石碑上刻劃的文字或圖案、圖像,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重要符號,有些視其歷史和藝術價值,與文物古跡相等同。大理自古被譽為“文獻名邦”,境內保存著大量珍貴的碑刻題字,如南詔德化碑、蒼山神祠大理石碑刻、西云書院碑刻、清碧溪懸巖上的石刻題字、洱源段信苴寶摩崖碑等。如鶴慶曾經是南詔大理國的設郡設府之地,又是元明清三代府治所在的滇西重鎮,因此境內有過成千上萬的具有文物價值的古碑刻。白族學者張了、張錫祿于2001年編輯出版的《鶴慶碑刻輯錄》中輯錄得元代以來鶴慶碑刻180多通。這些碑刻記載了鶴慶的城池遷移、文教發展、寺廟興廢、道路變遷、橋梁修筑、水利建設、環保、軍事等等情況,具有寶貴的歷史和社會價值?!耳Q慶碑刻輯錄》中所收集的碑刻只是鶴慶民間碑刻的一部分,還有多達上百塊的碑刻埋在房屋、橋梁、堤壩周圍,其中不乏很多有價值的碑刻。近年來鶴慶還不斷有碑刻出土,如最近的象眠山考古發掘中,在北溪村出土了四塊梵文碑,年代不詳。1992年至1995年,政府投入???,將分布在全縣各地的碑刻集中保護,在縣文化館后花園內修建了碑廊一座,安置了23塊碑刻,從而這些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利用,1995年鶴慶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
[1] 王希恩.論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狀及走向[J].民族研究,2006.
[2] 和躍,吳俊.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研究的思考——以大理麗江鐵路區為例[J].管理觀察,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