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藝術,書法的繼承、創新對于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在打破陳規的基礎上繼承發揚,才能反映出不同的時代精神。
關鍵詞:問題;繼承;創新
1 中國書法的發展史
近二十年的中國書法的發展史,從整體上說,從屬于中國社會的總體進程。“傳統”與“現代”在對立與互動中運行。無論傳統派還是現代派的書法創變,都面臨著現代文化嬗變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解決這些藝術“問題”的不同方式和程度,便決定了一個書家、一種創變思潮、一個創作流派的不同的創作走向和歷史價值。
20世紀80年代是思想啟蒙、展賽涌動、群情激昂、追求個性表現的書法創變時代,富有啟蒙意義。它被充滿狂熱和突進氣息的并不成熟的書風所主導。當時的書法創作可分為兩類:一是追求陽剛大氣,一是走向丑拙渾樸。當時的書法創作實踐,以試圖解決那些藝術“問題”而有意義。在20世紀90年代,傳統派中的青年書法家群體已成長壯大,不斷“追問”著書法傳統的走向,探尋著不同于中年書家的新風貌。自從1985年10月15日“現代書法首展”在中國藝術館開幕,揭開中國書法現代創變的序幕,標志著中國現代書法的誕生,隨之理論界對中國文化史上的這一重要事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爭鳴。從而使現代書法理論逐漸完善,并促進了現代書法的發展與繁榮。
2 中國書法的繼承與創新
古往今來,中國的書者,大凡在藝術上有所成就,務必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問題,書法當然也概莫能外。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上講,繼承與創新,即是必須處理好入與出、功與性、法與意的關系問題。在不同的階段上,二者應有所側重,更應保持二者的長期互相滲透、互相促進。否則,如果失之偏頗,則容易誤人歧途,以至一失足成千古恨,在成功的路上給自己設置了更多的障礙。為此,必須反對言必稱傳統,學而不化的思想和不要傳統,動輒信筆揮灑的“野狐禪”。
一般來講,對待書法的繼承,傳統中的精華是每位書法追求者必須享受的營養,這正像嬰兒必須吮吸母乳一樣,舍此便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足與言書法。因此,習書者為奠定扎實深厚的書法根基,必須著實立一番大志,鐘情淡泊,承載寂寞。孫過庭《書譜》中云:“余志學之年,留心翰墨,味鐘張之余烈,捐羲獻之前規,極慮專精,時逾二紀,有乖入木之術,無間臨池之志”。文中所提:“二紀”即二十四年,可謂學書時間之久。才華橫溢的蘇東坡亦曾說:“筆成冢,莫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芝作索靖”。從“筆禿千管”至:“筆成冢”,從“墨磨萬錠”至“墨成池”,可謂練書之艱辛。又嘗聞趙盂府能背臨十三家書而毫厘不爽,可謂臨書之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以看出,歷史上任何一位成功的書家,無不是在這條路上艱難跋涉,強化訓練著自己的基本功。作為今天之習書者,也當胎息先賢,痛下功夫,吮吸傳統精華的法乳。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努力充實書法的金字塔尖下面偌大的梯形。這正是創新的前提和條件。基礎深厚才能書路廣闊。因此,學書者需要不斷總結自己,否定自己,發現自己,錘煉自己,升華自己。
3 當前書法存在的問題
3.1 存在“戀古情結”
然而,當前書法存在的問題之一,是有些人,借故書法之路之長,書法之路之艱,便沉醉于傳統碑帖,只具“戀古情結”,永無醒酒的時候。這種人癥結有四個方面:
其一,浮于表面,難以化用。對待書法只是淺層次的,不知一切技法的磨煉,只是書法創造的基礎。只注重追求形質,媚俗時尚,不會心內理,追求神采。不管何種書體,也不論何種風格,一律寫得光光滑滑,狀若算子,缺乏生氣,永遠追求著不能脫俗的烏黑、方正、平庸的干祿體。所以,幾十年練書,永保持著老面目,而不思改進。有人撰文稱頌王學仲先生是一個用心靈寫字的人,意即他和著生命搞藝術。若干屆國展中,老同志之所以入選率低,主要原因就是其作品缺乏新意。
其二,書作乏難度,含金量低。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尚態、清尚質,我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書法,應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求趣,注重表情達意,抒寫性靈,張楊個性。老同志的書作因乏看頭和少難度(對點線運動過程中的每一個局部都缺乏領會),而與當今書法的審美取向格格不入。
其三,老同志觀念滯后,理論跟不上,看不到當今人們審美取向的日趨多元化。鄧小平曾指出,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新的理論,那就會危及整個民族。契柯夫也說:“文學作品中最重要的東西,除了思想還是思想。”書法亦如此,每一時期,如果沒有經常刷新的理論作指導,觀念跟不上,書法創作便會枯燥乏味。老同志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吸收,才能寫出反映時代的作品。
其四,對基本功問題的理解存有誤區:只看重字內功,而忽視字外功;只重書法操練,忽視書法理論;或把基本功看作是個無底洞,聲明永遠不能脫離傳統,超越傳統。試想,給你兩個一百年你能把傳統繼承完嗎?以上幾點,反映了一些老同志在對書法繼承認識上的某些不足和偏頗。
3.2 只求新意,沒有傳統的繼承
當前書法存在的問題之二,是只求新異,而忽視對傳統的繼承。筆者以為,所謂創新,就是在漫漫書法路上,以前人的終點為起點,向前跨了一步,哪怕是很小的一步,創造了前人所未有的東西。如唐代的顏真卿,傾其所學,一掃初唐“書貴瘦硬方通神”的書風,以其如椽之筆,為后人留下了洋溢著浩然之氣的榜書和“三稿”,為羲之之后書史上又一高峰,其人品,其才華,其風格,為后人所膜拜。再如書寫“開張開岸馬,奇逸人中龍”的康南海,也以其思想家的深度,理論家的勇氣,一洗塵俗,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開辟了書法藝術表現的新境界,為后人所敬佩。但是,這些創新者,無不以繼承為前提,以深厚的書法基本功為基礎。可是當今一些青年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癥結之一:只看到某些風格的獨特性,而忽視了它寓于普遍性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便信筆涂鴉,率爾操觚,彈琴無譜。不講書法藝術語言的錘煉和整體素質的提高,無端蒼茫、顛仆和“童趣”,走向了狂怪和異端。
癥結之二:全國大展的獲獎者是令人艷羨的,但須知,他們成功的鮮花是靠辛勤的勞動換來的。而這些人,只驚羨全國大展獲獎者成功之美麗,而忽視成功者的成長過程和艱苦探索。
癥結之三:只作非份之想,而不去孜孜以求;只追求外形上的視覺沖擊效果,不挖掘書法深厚的文化內涵。想走捷徑,不誦詩書,不通畫理、音律,無論是大賽或大展;只是像高考猜題一樣,悲也。
我們既不贊成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做法,也不贊成某些年輕人的隨心所欲,無視傳統。書法藝術的發展,就是對傳統的超越。因此,對傳統的承繼和創新是每一位藝術家的責任。一味僵化,墨守陳規和不要傳統、割斷歷史的做法都是錯誤的。
目前,國家政局安定,思想開放,經濟騰飛。反映在書法上也應是百花齊放,風格多樣,各顯神通。藝術家應把各自的感受融進時代的脈膊里,不僅以最大的勇氣繼承傳統,也應以最大的勇氣表現時代。正如當代著名書法家邱振中先生認為,中國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載體,要讓這種國粹的東西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一席之地,探索其現代出路是非常必要的。
4 結論
綜上所述,書法的繼承和創新是一個相互包容又相互排斥的統一體。離開傳統繼承的創新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丟棄創新意識的繼承是作繭自縛,故步自封。二者殊途同歸,終將的緣木求魚而告終。正確的態度是扎根傳統,銳意出新。如此,經過一代人乃至幾代人的努力奮斗,中國書法的發展一定會有一個輝煌燦爛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