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畫中的留白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表現之一,有著深厚的、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留白即筆墨未到之處,露有紙張原色,可謂魅力無限、妙趣橫生。留白在繪畫作品中、設計作品中處處得以體現,留白能夠將主題表達的更加明確,對比更加鮮明。留白的藝術手法通過虛實關系、變無為有,展示了中國畫獨特的藝術境界。
關鍵詞:中國畫;留白;藝術
中國畫在世界藝術文化中大放異彩,這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是分不開。中國畫中的留白又稱作空白,即在繪畫過程中預先對畫面進行精心安排、設計,留下空白空間或作為背景,或作為空隙,通過墨彩與形體產生的虛實變化來營造獨有的意境,同時也留給觀者無限的審美想象,使得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闊。如此無聲勝有聲的留白藝術,通過虛實關系的對比,無與有的相生關系,造就了中國畫所特有的空間、簡遠、虛靜的藝術境界,具有極高的審美和藝術價值,一直以來備受各朝各代畫家、藝術家的青睞。
1 中國畫留白的藝術魅力
1.1 “虛”“實”相生,創造美好意境
“虛”“實”是一對矛盾的存在體,“虛”與“實”相互存在,“實”是“虛”的基礎,“虛”是“實”的延展,中國畫的虛實意境不能夠用肉眼感知,而是用心感悟、領會。中國畫繪制于宣紙之上,白色的宣紙是畫家無限的創作空間,同時在這個空間中創造無數美的景象,“實”用筆墨表現,而筆墨未到之處則為“虛”。
中國畫作品利用空白創造情境,能夠深深觸及人的心靈,給人以無限的遐想。中國畫畫講究畫山不畫云,空白即為云海;畫岸不畫水;空白即為江海;畫魚不畫水,空白即為魚兒。如中國著名畫家、留白藝術的運用高手齊白石的《蝦》,畫蝦不畫水,寥寥數筆,活靈活現的蝦躍然紙上。我們并未看到悠悠煙水,但是我們卻從蝦可愛的、靈動的姿態中感知到了水的存在。此時的水是虛的存在,而蝦是實的存在,這樣的一對虛實對比的矛盾使畫面主題突出,帶給了人們的無限想象;有“馬一角”之稱的馬遠的著名《寒江獨釣圖》也是運用留白的藝術使畫面主題突出,層次感增強。畫面中只有一葉扁舟、垂釣一人,其余畫面大面積留白,大片的留白使得孤舟及垂釣者一下子到了人們的視覺中心,并且十分突出,畫面空間感極強,令人心曠神怡,同時留白藝術也很好的詮釋了江水的遼闊,垂釣者的悠閑自若。
1.2 “黑”“白”結合,增強畫面韻律美
中國畫中的留白之所以能夠產生出色的畫面效果,是與紙張、筆墨以及筆墨技法、色彩搭配、布局構圖等分不開的。就色彩而言,中國畫中最為常見和常用到的是黑色和白色,黑色即墨的顏色,也是中國畫的主色,而白色是與黑色對比最為強烈的顏色,正如我們常說的“黑白分明”,這也是中國畫中的主色調。黑白線條是最簡單的、最概括的、最強烈的,同時,紙張的使用也為黑白增加了好多的層次,宣紙的特性能夠使墨汁產生枯濕、濃淡、暈染的藝術效果,變化多端,十分有味。總之,利用黑的墨和白的紙能夠創造黑白相間的、黑白相互包容的、黑白相互穿插的中國畫獨具的韻律感、節奏感,從而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老子有“知白守黑”、“計白當黑”之說,就是指黑白的相互襯托,虛的白襯托實的黑,留有足夠的白才能布置好畫面的黑,布置虛處空白時,也就是布置黑的實處,所以虛從實而來,白從黑而生。這種以白襯黑、以簡襯繁、以無襯有的方法,使畫面主體突出、空間感強,虛實相生,黑白相用。虛中求實黑,實中求虛白,虛虛實實,實實虛虛。布白是為了取勢,而“勢”則屬于形式美的范疇,因此,形式美的追求也是中國畫對畫面中的空白、對計白當黑重視的原因之一。畫面的深遠處、邊角處有意識地“虛”一下的布置同樣是為了形式美的需求。古畫論中有言曰“畫幅之空白處,尤當審慎”,恰恰說明了突出主體、表達空間是中國畫空白的內涵之一。
2 中國畫留白藝術中體現的哲學魅力
2.1 中國畫留白藝術的道家思想體現
老莊哲學認為天地之間,“空”是萬物之始。生生不息的萬物,都是“有”與“無”的交替運動所為。中國畫藝術正是這種“有”與“無”的思想的畫面體現,“有”、“無”的思想也是中國畫留白的最高境界—空靈。老子說“天下萬物無生于有、有生于無”,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有”與“無”的相互統一,“有”和“無”缺一不可,中國畫中“留白”就是道家思想的集中體現。“留白”一方面體現了古代文人寄情于景,與大自然和諧統一的哲學思想,另一方面也是超脫的、永恒的精神追求。不費筆墨的“留白”體現的是氣象萬千,給人無窮的回味與遐想。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我們對中國畫美的認識,應該不拘泥于表面物象,而是參透事物內在的本質,追尋畫中主人的思想及主人想抒發的情感。中國畫最大的美在于視若不見的“留白”畫外之韻,在于是似有似無,似虛似實的“留白”意境,更在于可以“生無窮之情,而情了無寄”的“留白”寓意。
2.2 中國畫留白藝術的儒家思想體現
以“仁”為基礎,“仁者愛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道德的完美,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自宋朝以來,中國畫畫家將儒家思想作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并將其視為藝術創作之價值取向,在山水畫中體現非常明顯。畫家在繪畫題材選取時、畫面留白布局時、畫風界定時都從儒家思想的理想出發,將畫面中的物象與君子的品格想關聯,畫面中大量采用“留白”,營造空靈而幽靜的畫面效果和意境,儒家思想為中國畫的氣韻的傳神提供了更寬闊的空間。
3 中國畫留白藝術在現代版面設計中的應用
在版面設計中,黑指的是有內容的區域,如字體、圖片、色彩等實在存在于紙面的實體,虛指的是畫面空白處,無圖形、文字等出現,是版面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對畫面編排起著重要作用的一環,是一種特殊的版面編排手法。留白的形式、面積、比例對整體版面的設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直接決定了作品是否吸引人,是否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能否讓人們產生無限聯想。在版面構成中,巧妙的留白,并不是對版面的一種浪費,相反能夠平衡頁面的輕重、虛實,能夠更好地襯托主題,能夠將人的視線一下子吸引到主題上來,同時能夠豐富版面的空間層次。在進行版面設計時,應注意留白的形狀、比例,以及留白部分與圖形、文字的滲透關系。如一幅節約用水的海報設計,繪于120厘米*80厘米的大幅畫面中,在畫面縱向黃金分割點處四個小字躍然紙上:節約用水,其余大面積全部留白,我相信這幅海報作品帶給人們的深思遠比那些面面俱到的版面設計要多得多。
4 結語
中國畫畫面中的留白看似簡單,但并不是單純的畫面的空白,中國畫中的空白不僅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份,是繪畫形象必不可少的因素,更會誘發觀者豐富的聯想,增強畫面的形式美。這白中體現著無窮的筆墨和豐富的內涵,留白中流動著靈氣,藏著無數待人們去感知,去描繪的絕佳意境。中國畫處理空間感的手法是虛處理,這與西方繪畫是截然相反的,西方繪畫用實去描寫空間。因此,中國畫留白的特殊性在于“空處妙在通幅皆靈”,留白之處或寧靜,或悠遠,或空曠,或蕭疏。這正是中國畫最擅長表現的,同時也是其最具無窮魅力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崔曉蘭.黔東北土家族體育舞蹈“肉蓮花”述論[J].教育文化論壇,2008(18).
[2] 黃復盛.中西畫論選解6[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6.
[3] 老子.老子[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
[4] 封順.論中國畫中的“留白”藝術[J].大舞臺,2013.
作者簡介:梁婧(1981—),女,河北井陘人,碩士,講師,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