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線條是中國畫的精髓和命脈,它貫穿于中國自古至今的繪畫歷程,經過千百年的錘煉,逐漸成熟,走上一條程式化的道路。線條作為最基本、最單純的造型手段,它具有抽象特征;有追求形似和營造意境功能;有豐富的獨立審美品格及程式化特征。它顯示了傳統工筆畫的寫實能力,體現了古代畫家的精神性追求,是中國傳統工筆畫的靈魂。
關鍵詞:線條;造型;工筆畫
1 中國工筆畫中線與造型的釋義
在中國畫中,線條一直是中國畫家不倦的追求。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無線者非畫也”,確立了線條在中國畫中作為基本語言要素的地位。通過翻閱資料總結前人對線的釋義,筆者總結為:線是在移動時留下的軌跡,在勾勒物體輪廓時形成的痕跡組合和規律,并訴諸于視覺的外部形式和造型手段,是繪畫的基本元素。中國工筆畫與線的關系最為密切,它是以線造型為主的藝術,千百年來,線在工筆畫里有著特殊的地位。線性結構形成了工筆畫的基本圖式,也形成了工筆畫獨特的造型體系。
2 傳統工筆畫線條的本質特征
線條,對中國畫來說,是畫家憑以抽取,概括自然形象,融入情思意境,從而創造藝術美的基本手段。研究中國工筆畫中線條的運用,尋找線的發展規律,必須對中國畫“線”的特性有所認識,下面就從線的造型特征、線的表現特征、線的審美特征三個方面對中國工筆畫中“線”的本質特征進行探討。(1)線的造型特征。中國工筆畫中的線條很早就有了巨大的發展:從平實的線逐漸變為富有生命力的飛動線條。正是通過這種運動感,才使作品表現出極強的生命活力。線條成為畫家抽取、概括自然物象作為造型的基本手段。從歷代工筆畫作品中和繪畫理論中,可以看到線條在傳統工筆畫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獨立的美學價值。(2)“線”的表現性特征。中國工筆畫中的線條除了具有造型功能外,還能對物象的質感進行的充分表現。它不再是一條普通的線,而是作者表達情思,抒發感情的載體,是表達自身修養的途徑,有獨立美感的,從繁雜的自然物體中提煉出來的抽象的線。工筆畫的線條在處理質感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古代繪畫作品中也可見一斑。(3)線的審美特征。中國工筆畫線條自身就具有審美價值,用筆圓、平、有力、氣脈相連,筆鋒“藏而不露,暢而不滑,澀而不滯”,所謂“筆不靈變,但得其形,筆能靈變,可得其神”。中國工筆畫線條與中國藝術的審美特征有著密切的關系,線條具有概括物象和強化特征的功能,是寄托畫家感情,展示個性和審美理想的手段。
3 傳統工筆畫中線的發展脈絡
中國工筆畫源遠流長,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可追溯到原始時期。而線作為工筆畫造型的主要手段一直伴隨其發展。我們大體可以分三個階段來分析理解傳統工筆畫中線的發展脈絡。(1)拙樸單純的原始線條。這一個階段包括原始殷商時期、春秋戰國時期、以及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繪畫具有一定的裝飾性,還處在一種樸素的狀態,線條作為造型的工具,都是勻稱而細勁的,用筆也較為單純。(2)日臻完美的工筆畫線條。趨于完美時期主要指隋、唐、宋,尤其以唐為轉折點,此時用線開始講究壓力變化,圓勁和剛折并用,要求線條的運用和各種自然物象發生聯系,從而產生了諸如“皴、擦、點、染、飛、白”等。在技巧上達到了細致、精密、熟練的境地。1)生氣勃勃的唐五代線條。這個時期的工筆花鳥畫此時已經擺脫了人物、山水畫的附庸地位,成為獨立的畫科。其線條的韻味、柔美與剛挺在意境上有所拓展,出現了新的線描形式,使繪畫更加出神入化。2)承前繼后的兩宋線條。經五代至宋,線條的多樣性與獨立性在工筆花鳥畫中得到充分展現。宋代工筆畫用線是在歷代繪畫對線條審美的要求不斷提高、深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與發展起來的,一方面它繼承并保留了傳統書法性用線的表現力,另一方面,它在塑造形象上更加注重對物象神采地描畫,同時加強了對筆力的要求,最終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3)元明清工筆畫線條藝術。中國工筆畫中的線發展到元、明、清時期就幾近于理想境界,隨著花鳥畫的發展,在線的運用上,唐人重法度,用線華麗精巧;宋人重物理,用線精細又不茍;到了元人則重意趣,用線揮灑自如;明清更注重性情,用線灑脫抒放。1)文人畫大興的元代工筆畫中的用線。工筆畫發展到元代強調以書入畫,線條在繪畫中體現獨立的審美價值。線條不僅有方圓粗細的變化,更蘊含干、濕、燥、潤的韻味。2)明清工筆繪畫中線的總結。到了明清時代,用線造型時就更加注重筆法自身的規范和組合原則,強調用線的生動和力量感。追溯中國工筆畫線條藝術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花鳥畫藝術在原始繪畫的萌芽之初,就與線條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原始時期拙樸單純的線條形式發展到宋代臻于完美的線條形式,每一階段的發展變化都是畫家們經過不懈的努力和長期的藝術實踐,把線條發展成為相對獨立于形象的一種情感語言。
4 傳統工筆花鳥畫中的線造型
(1)工筆花鳥畫中線的存在形式。從古至今,中國工筆畫都是以線條作為基本的造型手段,有著豐富的外觀形式。線描是中國繪畫技法上的重要特點,而線描之中又以純用線條和其濃淡墨色描繪客觀事物的畫法,即是白描。(2)線在工筆花鳥畫中的運用原則。中國工筆花鳥畫中的線是用毛筆勾勒的,但線在形體的塑造過程中絕不是單純的對輪廓線的描摹,而是注重在“骨法用筆”、“應物象形”和“虛實相生”的原則之上,能表現出物體的形體、質量感和空間感等特征。1)骨法用筆。骨法是指與造型密切相關的“骨相”結構,就主體而言,則專指用筆。2)應物象形。“應物象形”是形象塑造的第一點,它要求畫面中的“形”,必須以客觀物象為依據。應物象形的意思是指“形神兼備”,“物我交融”。“物”就是對象,代表客觀;“我”就是畫家本人,代表主觀。(3)工筆畫中線與造型的關系。中國畫中的線條要準確的表現形體,線與形體的關系就是用線表達對象組織結構的關系。中國工筆畫上的線就是根據形體上體面的變化而變化,運用線來表現物象,要對對象進行充分的研究,這就離不開對物象內部結構的細致觀察。要注意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線條很多,要分出主次來。
5 小結
線在中國工筆畫中是最基本的藝術語匯,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工筆畫線條無論是表現形式還是表現方法,畫家都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在新的審美情境下,融入現代觀念,探索出適合自己的獨特表現語言。線條的運用要根據畫面表達情感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變革,使畫面具有現代性和時代感。
本篇文章旨在通過對線的存在形式、運用原則、發展脈絡及線自身的豐富內涵與特性進行總結和挖掘,探尋出中國工筆畫中線條的運用規律,對當代工筆畫線條與造型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給繪畫創作者以啟迪。但論文的完成只是對工筆畫線條表現形式和特征研究的開始,在許多方面還需要不斷的豐富和完善。如中國工筆花鳥畫中色彩的運用、肌理的運用、工具材料的運用等諸多技法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潘天壽.聽天閣畫談隨筆[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980.
[2] 呂鳳子.中國畫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3] 曾正明.十八描研究[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
[4] 金瑞,王鴻雁.中國人物線描畫技法[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 袁牧.試論早期花鳥畫線條[J].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1996(7).
[6] 張坤.論工筆人物畫線型語言的傳統形態及其現代演進[D].重慶大學,2008.
作者簡介:于源(1987—),男,現就讀于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研究方向:中國水墨山水畫研究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