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定窯陶瓷的刻花裝飾藝術受宋代當時政局的影響,結合中國畫與書法反映出了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刻花藝術的構圖展現出了較強的形式美法則;刻花刀法遒勁有力,細膩有節奏;刻畫的線條瀟灑有力,充滿韻律感,有動有靜,表現出了極高的刻花工藝水平。
關鍵詞:定窯陶瓷;刻花;形式美;節奏;韻律
中華文明創造了中國唯美的陶瓷,同樣,中國陶瓷必須置身于中華文明五千年發展的大背景下才能品味出它獨特的藝術韻味和形式美感。定窯陶瓷為中國北方的白瓷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包括它的器形,釉色,施釉法,裝飾紋樣及裝飾手法等。更為重要的是,定窯陶瓷的刻花藝術將宋代特有的紋飾與其唯美器形刻畫的栩栩如生,具有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刻花刀法均有其一定的章法,表現著設計者的主觀情感,但并不是隨意的起或落,行或止。定窯陶瓷的刻花藝術將文學與藝術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一項工藝看它是否具有生命力,就必須在一些被確立成功的姊妹藝術間去檢閱。中國的書畫推出較早,屬于成功藝術范例,將其并列其中,并從某些方法、角度入手去加以認識,從工藝道理、藝術理念中去甄別。事實證明是有基礎的,甚至是無懈可擊的,由此被認定為是成功的、有價值的。②
1 宋代文化對定窯陶瓷裝飾藝術的影響
每個時期所創造出來的繪畫、書法、陶瓷等藝術都與當時統治者所崇尚的文化有關,宋朝的趙匡胤崇尚細膩的文學,提出不殺文人的口號,所以當時的文人畫家敢于創新突破,造就了宋代細膩柔美的藝術形式。就紋樣來說,定窯陶瓷紋樣在選材與設計上都充滿了濃厚的文人氣息,多采用精美的花紋題材,如蓮花,牡丹、石榴以及鴛鴦、龍鳳等,他們對紋樣的運用已經不是單一的拿來主義,而是一種再構造,一種融入個人思想的新形式。當時刻花裝飾的刀法如中國畫的線條一樣流露出一股柔美的情感,像書法用筆用墨一樣,有張有弛,有沉穩之處亦有靈活的變動,為器形增添了濃郁的人文意蘊及裝飾藝術的理想之美。或許當時刻花匠人們并不是說鑒借了書法與繪畫的美的特征,而是那時整體崇尚文學的形勢使得他們在實踐過程中也同樣發掘出了這種形式韻律美。
2 定窯陶瓷刻花藝術構圖的形式美
定窯刻花藝術的形式美在這里指的是其構圖張弛有度,均衡靈活,多樣同意,將紋樣很巧妙的賦予了器形,整個構圖使得陶瓷品靈活動人。定窯陶瓷刻花匠人們善于思考,不拘泥于原有的構圖模式,敢于打破物質本身,重新構造以賦予其新的涵義,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及描繪美的意境。之所以說定窯陶瓷刻花藝術構圖美,主要的原因在于工藝匠人們在紋樣的每個造型設計上、紋樣與紋樣之間的銜接上都配合著他們所使用的手刻花刀法,紋樣造型與刻花刀法互相選擇,對比,映襯,才使得整個構圖豐富有秩,既表現出了事物的多樣性,裝飾的趣味性,又沒有給畫面造成雜亂無章的感覺。而這種秩序感的重點在于他們對紋飾進行分層,紋飾有的多達四層,每層都富于變化,浮雕感強烈,展現出了極為濃郁的藝術氣息。刻花藝術均衡靈活,多樣統一的方法在于巧匠們在構圖時首先確立的是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及視覺中心點,然后選擇能突出主題的刻花刀法,再確定用什么樣的紋樣來襯托主題。
3 刻花藝術施刀法及其節奏美
定窯刻花刀法講求的是一揮即就,一步到位,重在奔逸、干練,而不能重復雕琢,更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復刀或描改,在刻花過程中既要用刀揮灑自如,又要求所有的思想在這個用刀過程中完全體現出來,因此刻花藝術要求要具有相當高的用刀技術和藝術欣賞水平以及造型能力。刻花用刀,重在落刀、行刀、收刀。落刀分藏鋒和露鋒,收刀分回鋒和出鋒。行刀是整個刻花用刀過程,以落刀為始,收刀為終,要求整個過程一起呵成,干凈利落,準確靈活,洗練神逸。古人論書法時說:“藏鋒以包其氣,露峰以縱其神”。現代人則說,“善藏鋒者”與“善露峰者”皆成大器。宋代定窯陶瓷的刻花刀法亦是如此,生動有力的刻畫出了線條的韻律美,提升了定窯陶瓷的美學價值。定窯刻花刀法使用的外斜刀而不是內斜刀法,使得所刻畫的線條不僅具有粗細、虛實的節奏變化,而且還呈現出不同的斜面痕跡,紋樣產生出“銳”與“潤”的形態變化,流暢且具有線條的表現力,這樣的用刀法與瓷器一道構成了典雅清秀、含蓄而和諧的美學韻味。
圖1,器形裝飾的為放射性花紋,線條瀟灑有力,構圖疏密有致,器形獨特,刻花刀法遒勁有力,表現出了極高的刻花裝飾水平,釉面肥厚瑩潤,薄釉處呈白色,聚釉處呈湖綠色,是定窯瓷器的一件精品。
4 定窯陶瓷線條的韻律美
宋代定窯陶瓷的刻花裝飾藝術深受中國畫的影響,再加上定窯刻花匠人們特有嫻熟的刀法,創造出來的線條具有非凡的表現力,有力度,有速度,簡練、概括的傳達著作者的情感,富有一種韻律美。
線條有寬有窄,有深有淺,雖說定窯刻花裝飾沒有特定的章法,依工匠藝人們各自的情感為基準,但縱觀定窯陶瓷,其刻花線條基本有三種:一是始為寬線,下筆較重,線度較深,行筆由寬而窄,線度由深而淺,線條由剛而柔;二是始為窄線,下筆較輕,線度較淺,用刀力度由輕而重,行筆由窄到寬,線度由淺變深,線條由柔到剛。第三,表現個人情感的不斷變化的線條,線面時寬時窄,刻度時深時淺,落刀時露時藏,行刀隨意變幻,收刀時出時回,畫面虛實相襯,主次分明,總體布局線條清晰,繁而不亂,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再者,宋代定窯陶瓷的刻花工藝匠人們勤于思考,針對不同的紋樣運用不一樣的刀法,賦予其不同的線條。同樣的荷葉塑造,卻有的是單線有的是雙線,感覺畫面既豐富又靈活。圖2,無論從起釉色、施釉法、線條的組織與刻花,都顯示出了匠人們高超的技藝。就釉色來說,通過施釉過程中對溫度及環境的改變打造了深淺不一的釉色效果,使整個器形更具立體感;再看紋飾,在刻花過程中注重采用適合紋樣,刀法設計行筆不一,還特意通過雙線來增加紋飾的立體感;深淺不一似在流動的釉色與優美靈動的紋飾互相襯托,活靈活現,唯美動人,似在為我們講述著宋代的文明歷程和工藝匠人們的聰穎才智。
縱觀中國陶瓷藝術史,不難看出宋代定窯陶瓷刻花裝飾藝術所創造的新的美學思想,其將手刻花的刀法與中國畫、書法相融合,體現出了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中國人民善于思考的本性。
注釋:①陳文增.《定窯研究》.331頁.<七絕·定瓷刻花>(原載1989年《燕趙詩詞》第二期).
②陳文增.定窯陶瓷文化 《人文理念,大成精神》.74頁.
參考文獻:
[1] 陳文增.定窯陶瓷文化研究[M].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
[2] 程金城.中國陶瓷美學[M].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3] 翁劍青.形式與意蘊[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 陳文增.定窯研究[M].華文出版社,2003.
[5] 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龍燕(1985—),女,碩士研究生,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