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大革命”總路線即“以階級斗爭為綱”見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畸形發展進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條路線的制定和推行,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遭受重大挫折。“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理論和實踐都是根本錯誤的。
關鍵詞:“以階級斗爭為綱”;建構;解構
“文化大革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畸形發展下的產物,給黨和國家乃至整個社會主義事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它產生的根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偏離了正確的方向,脫離了當時國內外的實際,但其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1 “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建構
總路線或者基本路線、政治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在一定歷史階段內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依據。“文化大革命”的總路線或指導思想是“繼續革命理論”,即“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或“以階級斗爭為綱”。“文化大革命”見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畸形發展,其理論的歷史使命和實踐發動者的主觀愿望都是基于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堅持和具體運用,發動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當時中國存在的各種矛盾和現實問題。
(1)捍衛馬克思主義“純潔性”的需要。對于“文化大革命”,毛澤東始終認為自己所堅持的立場是正確的,發動“文化大革命”完全是為了捍衛無產階級革命的成果,自己所代表的是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呼聲。1969年4月,在宣告“文化大革命”取得全面勝利的黨的九大政治報告中曾指出:“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哲學等各個方面繼承、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1]
(2)“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需要。毛澤東將干部的腐化墮落與資產階級和修正主義思潮結合在一起,認為若不“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大批領導干部將被資產階級化,認為通過“文化大革命”,一則可以發動群眾對社會主義陰暗面進行揭露,從而整頓黨員干部的不正之風;二則為了批評教育廣大領導干部,讓他們早日脫離資產階級和修正主義思潮,防止修正主義和資產主義復辟、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
(3)教育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毛澤東認為“文化大革命”、階級斗爭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對群眾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這種運動能夠促使人進行思想的“革命化”。毛澤東所講是有經驗在前的,著名的“延安整風”運動,使得全黨空前團結,凝聚力和戰斗力大為上升,是一次成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于是他認為通過“文化大革命”和階級斗爭,可以增強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認識水平,解放群眾的落后思想和意識,培養起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使更多的人來支持社會主義。
2 “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解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發展過程,有多種探索途徑,但它們之間存在著正確與錯誤之分,科學與非科學之別。“文化大革命”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部分共產黨人所堅持的一種探索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畸形發展的見證,其理論和實踐都是根本錯誤的。
(1)時局的發展和思維的變化相脫節。20世紀50、60年代,國際國內形勢有了深刻的變化。從國際大背景來看,和平與發展日益深入人心,并成為不可抗拒的時代發展潮流;從國內環境看,“三大改造”完成后,國家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再者,這時期人民凝聚力強,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高,是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機遇。但黨和國家領導人并沒有對時局做出正確的分析和科學的定位,造成主、客觀的脫節和新時局、舊思維的矛盾是“文化大革命”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
(2)社會主義本質認識上的“迷誤”。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能夠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文化大革命”就是由于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上出現了錯誤,才使得黨和國家偏離了生產力發展這一中心任務,而誤入“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迷途之中,機械地照搬“蘇聯模式”,教條化地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理論,甚至錯誤地將生產關系層面的一些特征等同于社會主義的本質,將社會主義等同于公有制,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等等,最終卻忽略了生產力發展這一根本因素。
(3)馬克思主義被嚴重扭曲。一是國內矛盾認識錯誤化、處理極端化。三大改造完成后,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被消滅,然而黨和國家領導人并沒有對此形成正確的認識,而是將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內部矛盾錯誤地當成兩條道路、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甚至敵我矛盾來處理,大肆采取階級斗爭,導致馬克思主義被嚴重扭曲。
二是領導干部職業慣性化。毛澤東以及多數國家領導干部都是從長征中走過來的,在戰爭中養成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根深蒂固,一時難以轉變自己的角色和適應新的時代要求,一定程度上對“文化大革命”中階級斗爭的泛濫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加之他們大多數文化水平低下,致使馬克思主義被嚴重扭曲。
三是“階級斗爭”理論的夸大化和絕對化。不可否認,階級斗爭在一定時期,一定歷史條件下,對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是任何時代、任何條件下都可行的、放之四海皆準的“求勝寶典”。對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的絕對化、教條化理解是造成馬克思主義被嚴重扭曲的重要因素。
四是階級復辟估計嚴重化。從國內來看,毛澤東對反動階級復辟的憂慮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隨著“文化大革命”的步步深入,毛澤東對國內階級復辟的估計日益嚴重化,逐漸向著“左”的極端方向發展,認為中國社會主義已經到了“修正主義”和資本主義復辟的邊緣。從國際來看,鑒于斯大林事件、中蘇論戰等教訓,老年時代的毛澤東甚至擔心自己百年之后會變成第二個“斯大林”,黨內會出現無數個“赫魯曉夫”。
五是個人崇拜極端化。人民群眾對毛澤東個人崇拜的極端發展使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喪失了理性因素,偏離了正確方向,“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與此密不可分。其一,毛澤東是黨內成功將馬克思主義推向中國化的杰出代表,這也是“文化大革命”能夠一呼百應、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原因。其二,隨著毛澤東個人本位思想日益嚴重,難以容納黨內其他高層領導人的不同政見,成為他發動“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其三,黨內缺乏民主法制,使得領導人的個人意志能夠高于一切,為“文化大革命”的爆發提供了便利。
總之,“文化大革命”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啟示是要做到三個統一: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生產力發展相統一;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國情、時代的統一;三是民主與法制相統一。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