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是一個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舞蹈這門歷史悠久的藝術門類也在這一獨特的語境下有了更為豐富的表現形式?,F代傳媒的飛速發展不僅改變了舞蹈的傳播方式,也改變了舞蹈的存在空間,使得舞蹈以更為便捷的方式進入大眾的視野,對舞蹈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無疑,大眾傳媒這一美麗新世界為舞蹈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但它為舞蹈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提供了新的方式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許多問題。近年來中國舞蹈作品、電視舞蹈藝術片層出不窮,電視舞蹈大賽已經舉辦多屆,從國外引進的舞蹈類電視選秀節目《舞林爭霸》也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如何利用大眾傳媒這個平臺去發揚中國博大精深的舞蹈文化成為了關鍵。本文在文化人類學的視野之下,在大眾傳媒這一領域,僅對中國舞蹈的現狀與發展提出一些個人見解。
關鍵詞:舞蹈;大眾傳媒;傳播;發展
人類經歷了從紙質印刷到收音機再到電視傳媒網絡傳媒日益發達的今天,無論是電視媒體還是網絡媒體,與視覺主義相聯系,人們越來越注重視覺感官享受,正如赫胥黎在其著作《美麗新世界》中所預言到的那樣,如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欲望和刺激,我們的文化由于享樂而失去了自由,似乎取悅已經成為了文化存在的主要目的。這也正是舞蹈文化與傳媒結合時所面臨的窘境。處在信息共享交換如此便利的特殊時期,傳媒與舞蹈的結合使得中國的舞蹈文化在不斷普及的過程中不免受到世界各種文化的沖擊,甚至出現審美標準上的盲從等問題。
1 大眾傳媒的特性
1.1 大眾傳媒的定義及特點
大眾傳媒的定義為,“以幾乎相同的形式廣泛分布的通訊媒介,它們不僅包括電影、錄像、電視、電臺和印刷刊物這些一提起傳媒就常常躍入我們腦海的形式,還包括石板印刷品、廣告牌和萬維網(環球信息網world wide web)。而這個定義的關鍵是“不要被媒介的大小所蒙蔽”。無論媒介的大小,它被給與的力量和它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限量的。大眾傳媒的特點:(1)可復制性,它可以使表現的內容無限復制的存在于任何隱匿的空間。(2)廣泛、公開、快速、連續的信息傳播。不受時空的限制,受眾廣泛且背景各異。(3)組織化、職業化的傳播者。(4)是有預設有目的有策略的傳播過程。
1.2 大眾傳媒的重要性
大眾傳播的文化消費品與普通的物質消費品不同,它在任何的消費中都會影響著文化消費者的道德觀念、價值判斷、人生信仰和文化認同等等。滲透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產品比起常被評論家關注或理性剖析的藝術來說,提供的文化指數更加可信。論及“傳媒”,美國人類學家邁克爾·赫茲菲爾德指出了人類學家對傳媒應有的態度:“人類學家不應該將媒體視作僅僅是娛樂而拒之門外,也不應該將媒體當作不假思索的剝削而加以譴責。因為上述兩種情況都拒絕相關參與者對于他們的行動做出的解釋。”因此,我們應當超越傳媒僅僅是娛樂的“常識”,試著去分析在舞蹈文化的傳播過程中電視傳媒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了解其中混雜的各種權利、霸權意識、經濟利益以及娛樂因素等等。在《傳媒時代人類認知新概念》一書中,說到了媒體過度娛樂化和責任感缺失的問題。雖說大眾傳媒越來越傾向于娛樂化,但是大眾傳媒對公眾有著教育指導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由于公眾認知對媒體系統的依賴甚至有媒介崇拜的傾向,不管是媒介的內容或是形式都被受眾內化為一個絕對意義的存在。鑒于以上兩點,我們還是有理由去限制媒介被利益集團所操控,對媒介放棄社會責任的做法予以譴責。
2 在大眾傳媒的語境下,舞蹈傳播的特點:
(1)與市場運作相聯系??範幣c妥協:傳媒與市場接軌,不可避免的具有商業性。一切文化的傳播都是在職業傳播者的操作下有目的有策略的傳播。傳媒強大的控制著傳播的話語權利,又卑微的被自己制造的受眾支配著。而在傳媒語境之下的舞蹈內容、題材、風格、形式等等都為了迎合傳媒的特性做出相應的妥協。與市場相結合的舞蹈屬于文化產品,大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電視節目需要收視率,網站需要點擊率,報刊雜志音像產品需要銷售量。因此,在這些媒介的重構之下,媒介本身就已經對舞蹈做出了相應的選擇。如影像中的舞蹈是錄制下來的,攝影本身就不可能還原真實的舞蹈場景,攝錄下來的可能是一部分肢體,并且不能排除攝影師的個人因素,攝影師的喜好、風格等等都不盡相同。我們必須把這些因素對舞蹈的影響也考慮進去。與市場相結合的舞蹈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不僅不盡量還原舞蹈的真實性,還帶有某種霸權意味的控制著舞蹈的真實性,有時不惜以大篇幅的煽情作為噱頭,以至于受眾最后關注的可能都不是舞蹈本身。傳媒的商業價值在自由的市場經濟之中也會被利用,是媒體的出現使特定的文化與外部世界聯系起來,有時可能會帶有某些特定的權利意識。人們可能會認為上了電視的上了報紙的舞蹈更權威、更專業、具有更高的美學欣賞價值。
(2)同質與個性的對立。同質與個性的對立就在于不可復制與大量復制的對立。舞者的身體和時空都“不可復制的價值”正好與建立在傳媒技術基礎之上的“大量復制的價值”形成鮮明的對立。今天傳媒的高度發展是依賴于技術的復制與傳播,而舞蹈的本體恰恰是反技術反復制的。大眾傳媒追求同質化、大眾化、娛樂化的感官刺激,舞蹈卻有著真實性、個性化的本真。舞蹈這種堅持身體的真實,可脫離外在技術的特質,使它和現代傳媒之間始終在進行一種非常復雜的抗爭與妥協。
(3)以特殊的“共鳴”為紐帶。諾斯羅普·弗萊在《偉大的符號:圣經和文學》中寫道:“通過共鳴,某種特定語境中的某種特定說法獲得了普遍意義。”共鳴能使某一思想、話語超越特定語境,進入到其他更為廣泛的語境中?!秺蕵分了馈芬粫淖髡吣釥枴げㄆ澛鼊t認為,任何一種媒介都有共鳴,不管一種媒介原來的語境是怎樣的,它都有能力越過這一語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語境中。由于它能夠引導我們組織思想和總結生活經歷,所以也總是影響著我們的意識和不同的社會結構。它有時影響著我們對于真善美的看法,并且一直左右著我們理解真理和定義真理的方法。舞蹈,通過大眾傳媒的方式,以上述“共鳴”為紐帶,將文化的生產者、文化產品與文化的消費者聯系在了一起。建構起了一種新的文化傳播與傳承的方式。通過引起“共鳴”,在構建當代想象、權利與身份以及文化認同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人們在電視或網絡上看到一段舞蹈時,可能會喚起他們的某些生活經歷或心理的某種情感記憶,共鳴的作用也就顯現了。傳媒形式下的舞蹈與我們在劇場中觀看舞蹈引起的“共鳴”可能會有所不同,后者的受眾群體較少但也有更為直觀的視聽覺甚至有時還有觸覺嗅覺的刺激,審美感受會更為真實。而前者由于有著特殊的媒介,觀眾是傳播信息的接收終端,媒體只是單方面的觸發人們的情感體驗。
(4)具有深刻的廣泛性與互動性。由于傳媒的“可復制性”,舞蹈的傳播也是如此。通過傳媒的無限再現使舞蹈獲得了新的意義。這種再現的方式是多元的,電視媒體、網絡媒體、書刊報紙雜志等紙質媒體,都可以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大眾媒體的出現使得舞蹈的傳播沒有國界的限制,沒有族群的限制,沒有時間的限制。舞蹈文化資源為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的人們所共同享有。這樣深刻的廣泛性始終是一把雙刃劍:劇場中的舞蹈有特定的空間和時間限制,而光盤、影像資料、印刷資料卻可以永久保存且可以隨時使用。如舞蹈《大河之舞》曾經風靡一時,自1995年在柏林公演的轟動效應開始,通過各種媒體的宣傳,《大河之舞》在世界范圍內巡演,并刻錄了多個版本的光盤,即便沒有機會親臨劇院觀看演出的大眾,也能通過網絡或者光碟來一睹愛爾蘭舞蹈的風采。這樣一來,通過搬上熒幕、報刊宣傳等方式擴大受眾從而引起更為廣泛的關注和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愛爾蘭的歷史文化精髓、愛爾蘭人民堅忍不拔樂觀進取的精神也在此過程中播散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洞蠛又琛返某晒Γ亲髌繁旧淼某晒Γ驳靡嬗趶V泛的宣傳交流,文化的包容性不僅在作品內容中體現出來,在世界巡回的過程中,也廣泛吸收當地的舞蹈元素為其所用,不斷豐富而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在舞蹈文化的交流中,傳媒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形成了十分頻繁的互動。這種互動不同于劇場內舞者和觀眾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雙向即時交流,在大眾傳媒的語境下,人與人的交流需要“物”作為媒介,這種互動是延遲的。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為例,創作者到民間采風,提取元素進行舞蹈創編,作品成型后或參加比賽或進行展演,隨后在網絡或其他途徑共享,當地人看到自己族群的舞蹈,也不免從中學習,由此形成一個循環互動的過程。舞蹈的教學也是如此,經過實際錄制的舞蹈教學視頻、光碟等等,為舞蹈學習者提供了更為廣泛便利的學習途徑,大眾傳媒成為舞蹈普及教育的廣闊平臺。
3 大眾傳媒推動下中國舞蹈需自我完善
在媒體膨脹的當今社會,大眾對舞蹈的認知所受傳媒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每當我們打開電視欣賞舞蹈節目時,每當我們在網絡上觀看舞蹈作品時,每當我們閱讀舞蹈評論時,我們的眼之所見耳之所聽都能對我們的文化價值判斷等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大眾看到怎樣的舞蹈就會對舞蹈文化產生相應的想象。如何利用傳媒使舞蹈文化獲得發展一定需要從舞蹈本體上下功夫。很多舞蹈作品為了取悅受眾或是配合某些電視效果,把重點放在了華麗眩目的技巧或是新穎獨特的形式上,舞者淪為表演的工具,舞蹈甚至淪為盈利的手段,舞蹈本身黯然失色。
(1)“西方化”:我們為何要活在他人的范式里?一個民族的優秀文化是實現民族認同的基礎。在享受春節與家人團聚的歡樂時光時,打開電視看起了中央三臺的舞蹈節目,感嘆舞蹈藝術普及程度有所提高的同時,也為中國舞蹈的發展前景感到擔憂。尤其記得其中有好幾個作品,都是穿著西方的芭蕾舞鞋跳著漢族的舞蹈。表現中國當代老年人精神抖擻的風貌的形式有許多種,但是盲目的趨從于西方芭蕾的舞蹈形式還是值得反思的。就2013年代表中國核心文化價值取向的春節聯歡晚會來說,整場晚會的舞蹈節目可以說只有三個,一個是少兒舞蹈《剪花花》,一個是土耳其舞蹈《火舞》,另一個是侯宏瀾與郎朗合作的芭蕾舞《指尖與足尖》,中國有那么豐富的舞蹈文化資源,自己的舞蹈已不知身在何方。春節期間,中央臺的公益廣告中一個小男孩兒帶著童真又充滿神氣的口吻反復說著“這是我們的節日哦!”。聽后覺得欣喜不已。在西方節日過得越來越隆重的當下,中華文化的根是絕不能丟掉的。如果有一天我們可以驕傲的向世界宣稱“這是我們的舞蹈”,我相信那個時候,中國舞蹈的曙光便已顯現了。
(2)“機械化”:舞者并非“機器”。舞蹈用身體去表達思想情感,舞者的身體是會說話的情感表現載體。作為一名舞者,他首先是人,而人是有生命力的。試問,如果舞蹈只是一味的機械運動,千篇一律,還有何美感可言?舞蹈時而等同于雜技,時而近似于廣播體操,毫無人性可言,舞蹈也就不存在了。不得不提時下大熱的南方舞校,在湖南衛視的某檔節目上一炮走紅,進而出現在各種電視節目中,甚至登上了2013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在所有人都為整齊的高難度技巧歡呼喝彩時,我們似乎忘了,自己正在觀看的是舞蹈節目。尚是年幼的小姑娘們一個個都被訓練成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合著音樂做著技巧展示。至于這些孩子到底會不會跳舞,能不能跳舞,無從得知。為了某些宣傳和經濟利益而做出的純機械化訓練。傳媒被有心利用的后果便在于此。大眾傳媒對于受眾是具有導向和教育功能的,其對大眾審美的引導作用是顯而易見不可忽視的。需要說明的是,這其中的商業性、西方化、機械化現象并不是獨自存在的,在其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是互相聯系,此中有彼。為了實現某種經濟利益或是出于某種政治目的而處心積慮的使舞蹈西方化、機械化、商品化。由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拋棄了舞蹈的文化內涵,拋棄了舞蹈對生命關懷的責任,使大眾對舞蹈的認知有失偏頗。
4 結語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在此討論大眾傳媒與舞蹈是否可以相得益彰已無意義,藝術(包括舞蹈藝術)與技術相融合的趨勢不可逆轉。我們并不否定大眾傳媒對舞蹈傳播與發展的功效,只是對時下的一些現象進行必要的反思。我們需要更為深入的了解大眾傳媒和舞蹈藝術這二者各自的本質和特點,才能在二者的交融過程中把握好尺度,達到雙贏。大眾傳媒需要尊重其負載內容,同時也要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舞蹈與大眾傳媒要在斗爭中合作,在合作中斗爭。不可置否,大眾媒體對于舞蹈的普及還是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對當代優秀作品的留存也為后世積累了文化財富。我們需要正確的借助大眾傳媒來傳播和發揚中國舞蹈文化,同時,我們舞蹈工作者需要不斷的努力去完善自身,使舞蹈歸于藝術本身,歸于人類文化本身,讓更多優秀的舞蹈作品借助傳媒的美麗新世界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
[1] 王建民.藝術人類學新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 邁克爾·赫茨菲爾德(美).人類學:文化和社會領域中的理論實踐[M].劉珩,石毅,李昌銀,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3] 李巖.傳播與文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4] 金雁,李鷹,鄭穗平.傳媒時代:人類認知新概念[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