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們常把自己對宇宙的認識與對人生的體驗稱為感悟,由此引申、推衍開來,把人對美的認識與體驗也劃為感悟之列,稱之為審美感悟。
關鍵詞:音樂;感悟;審美特點
我國古典美學把審美過程分為“觀、品、悟”三個階段。“觀”,主要是指對作品“形象”的觀看、觀察、觀賞。這里實質是指對作品形式的感知。“品”主要是指對作品形式的品位,即對蘊藏在作品形式中情感的體驗及其內涵的揣摩。“悟”,是了解、領會、感悟。這里主要是思索,重在對作品形式意味的理解,是理性的認識。結合現代審美心理學研究成果,我們可以這樣說:審美感悟就是審美主體通過對審美客體感性形式的把握,并通過自己的聯想、想象和情感體驗去深刻領會、理解審美客體所包含的內在意蘊,從而獲得感官的舒適、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滿足過程。
在藝術美的欣賞過程中有所感悟的情況是屢見不鮮的。比如,我國唐代大書法家張旭觀看可舉世聞名的舞蹈家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從她的精湛的舞姿所包含的深刻藝理中領悟到草書的真諦。他把公孫大娘流旋飄逸、搖曳有致的舞姿同自己的書法聯系起來,運用到書法上,創造了千古卓絕的“顛草”書體。
俄國畫家列維坦有一幅著名的風景畫《佛拉基米爾克》,畫的是荒野上有一條坎坷不平的小路,在烏云籠罩下,意志伸向西伯利亞遠方。人們、尤其是俄國人在欣賞這幅畫時,自然會想到經過這條小路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亞的革命者,進而想到更多、更深的東西;人們看到了畫面上看不見的東西,說的就是主體的感悟。
人們欣賞繪畫、雕塑、戲劇等形象清晰可辨的藝術品時能產生感悟,即使是欣賞比較抽象的音樂作品時也會有所感悟。例如,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獲悉兒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消息后,一言不發,他做到鋼琴錢彈奏起巴赫的曲子。它的目的就是籍此獲得心靈的平靜。這既可看作是普朗克當時內心情感狀態的表達,又可看作是他從巴赫曲子中所獲得的感悟。
又如,我們在了解了柴可夫斯基的經歷、思想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后,再去聆聽他的《悲愴交響樂》,就一定能通過那呈現巨大悲愴的感情狀態的音樂,想象和體驗到作者當時感到壓抑、屈辱和失望的心情以及他對自由的渴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進而感悟到這部交響曲的“弦外之音”——在沙皇統治下,俄國知識分子極度的精神苦悶以及他們向社會發出的悲憤的抗議。如果再深入一部分析和思考,還會認識到:這部作品的價值不僅在于它生動而強烈地表現了人類豐富的情感,更在于蘊藏在這情感表現中的深刻的思想性。既然如此,能不能說任何人對任何音樂作品都能產生正確而深刻的審美感悟呢?不能這樣說。一方面,并不是每一首音樂作品都具備美的品位;另一方面,在現實生活中,有人就幾乎不能對音樂發生審美愉悅。常見的是,有的人對某些作品產生不了正確的、深刻的審美感悟。從主觀看,審美感悟中的情況是復雜的。它的復雜性不僅在于審美過程是一個多種心理形式及其動態的綜合運動過程,還由于審美主體在審美過程中的審美創造。由于主體的積極參與,主體的意識、經驗、修養、個性等因素的滲入,又使審美感悟表現出以下特點:
首先,審美感悟是一個漸進過程。審美感悟不是瞬間完成的,往往是由主體饒有興趣地反復品味而逐步達到的。就個人而言,其審美活動是一個由感悟到不斷拓展、不斷深化的過程。主題的興趣越濃烈,審美經驗、生活經歷越豐富,文化程度越高,他的感悟水平就越高,獲得的審美享受也就越充分。當然,這個漸進過程不排除審美頓悟,即審美過程中突發的奇想和感受。然而頓悟也是以漸悟為基礎的。
第二,審美感受具有主觀性,由此造成不同主體的審美感悟的差異性。我們知道,審美感受的產生不僅取決于客體的審美屬性,還取決于主題的創造。古人有云:“寫字者,寫志也。”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為本。如果書法藝術的欣賞者進入領悟階段,就會透過字的線條粗細、剛柔、斷續等等見到書法家的才能,修養與志向,體會到他書寫時的情感,進而能領悟更多的東西。不但如此,即使是同一主體,由于時間、環境、心境、年齡階段的不同,也會對同一客體產生不同的審美感悟與理解。在審美感悟中,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意蘊的感受是無窮盡的。歌德說:“優秀的作品無論你怎么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我們對于意蘊深厚的審美客體的領悟,也是沒有窮盡的。
第三,審美感悟具有朦朧性、多義性、不可言傳性。審美感悟的這個特點在感與悟的兩個層次上都由表現:在審美感知階段,由于審美知覺具有選擇性,所以,面對審美客體,主體的審美知覺既有確定性、又有不確定性。同一個主體都會有這種不同的審美感知,更不要說不同審美主題的審美感知了。
我們在審美感悟中,常常會有一種自己能體驗到卻無法用語言說清楚的感受,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為什么呢?這是由于對象的美不在概念而在形象。形象本身的意蘊是豐富的、復雜的、朦朧的、不確定的。
音樂主要是表現人的情感狀態的。它作為聲音的藝術,并不把這內容外化為一種人們可以看得見摸不著的事物,而是化作組織起來的音調進入人的大腦。織體對音樂的感悟,實質上是省察自己的靈魂。
總之,在審美感受過程中,直覺和思維既有區別又不能截然分開。它們相伴相隨,動態地、協調地統一著。
參考文獻:
[1] 程民生.音樂美縱橫談[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2] 鄭雪萊,方成.藝術鑒賞概要[M].求實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高雨佳(1975—),女,集寧師范學院音樂系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