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音樂發展史上,合唱音樂以其獨特魅力的藝術形式被人們所接受,是普及性最強、參與面最廣的高雅藝術品種之一。《黃河大合唱》是我國合唱作品中經典之作,這部作品合唱手法豐富多彩,樂隊的交響性發揮,全曲的宏偉規模和所表現出的英雄氣概,構成了這部作品獨特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合唱;藝術表現;黃河大合唱
合唱是聲音的共性的藝術,它集合了各種不同的聲音為一體。合唱藝術是一種參與人數眾多、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藝術形式;是普及性較強、參與面最廣的音樂表演形式之一;尤其是它充分的廣泛性、群眾性和社會性,是最貼近人民群眾的藝術形式;因此也是一種最適于大眾參與、最能夠凝聚大眾心靈、深受大眾喜愛的音樂藝術形式。
1 中國合唱藝術的歷史淵源
合唱藝術歷史悠久、異彩紛呈。在我國也很早就存在具有一定合唱特征的歌唱形式。如民歌演唱中的“一領眾合”,少數民族地區多聲部組合音樂,以及支聲復調等這些大部分都是中國合唱音樂雛形。但中國的合唱藝術真正開始于“五四”運動前后,其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清朝末年從西方傳入。第二時期是學堂樂歌時期。如沈心工、李淑同的《春游》、《送別》、趙元任的《海韻》。第三時期是20世紀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抗戰時期。如黃自《抗戰歌》《旗正飄飄》,賀綠汀的《游擊隊歌》、《勝利進行曲》,還有聶耳、冼星海《救國軍歌》、《在太行山上》及《黃河大合唱》等。第四時期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合唱事業蓬勃發展,50~60年代是輝煌期,如50年代的《祖國頌》、《祖國萬歲》;60年代的《長征組歌》;70年代的政治合唱。瞿希賢等作曲家們改編的無伴奏合唱民歌《半個月亮爬上來》、《阿拉木汗》、《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等等都成為我國合唱經典之品,深受人們的喜愛。同時還有大量創作合唱歌曲和套曲,也使我們的合唱舞臺更加繁榮昌盛。
2 中國合唱藝術的藝術特征
合唱藝術是聲樂藝術的一部分,人聲是作為合唱藝術的主要表現工具。按照演唱的形式,合唱可分為齊唱、輪唱、二部、三部、四部等有伴奏或無伴奏合唱。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音域寬廣、音色豐富。合唱的音域是所有參與者音域的總和,混聲合唱的音域可達到三個半至四個八度。在合唱中可包含男女高、中、低聲部中所有的戲劇、抒情種類,還有每個人的不同音色,以及各種音色的不同組合情況。
(2)力度起伏大、音響層次多。合唱所能夠勝任的力度變化范圍可以從最弱的ppp到最強的fff,任何個人都是不能與之比美的。由于合唱是多聲部音樂,不同的和弦、聲部組合、力度變化、音色變化……都會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和層次。
(3)多聲形態下表現力最強的聲樂藝術。合唱作品比其他單聲部聲樂作品,更具動人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就是其多聲部的音樂形態。這種包含主調式、復調式和混合調式等不同織體類型的立體音樂形態,使合唱成為了聲樂藝術中色彩層次最多、變化幅度最大、表現能力最強的高級形式。
(4)合唱具有很強的表演性和觀賞性。從外在的形式上看合唱要求整齊劃一的形式美感,主要表現在服飾統一、姿勢統一和動作統一等方面。從演唱技巧上看要求技術統一,主要體現在合唱的呼吸與咬字吐字以及聲音形態的協調統一等。
3 中國合唱藝術的審美特征
合唱藝術在訓練和演出過程中,可以讓人學會了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更使人感悟到個人對集體、社會、人生的責任和價值。
(1)合唱能陶冶人的情操,增強人們的審美能力。人們能通過在合唱作品中的訓練和表演過程中,直接感受作品的內涵,促進自我情感的抒發,有效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達到增強審美能力的作用。
(2)合唱藝術能夠培養人們和諧共處的意識和精神。合唱藝術是利用每一個合唱隊員及合唱隊各聲部彼此之間的相互依存、協和統一,來創造整體音響、塑造音樂形象、表達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合唱中的高度協調、諧和統一,能夠使人們增進和諧,培養團隊精神,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而這就是合唱藝術最獨特的魅力!
4 分析《黃河大合唱》的結構和藝術表現
《黃河大合唱》是由著名詩人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此作品是兩人創作中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這部作品由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展現了一幅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作品加《序曲》由九個樂章組成,采用了獨唱、齊唱、朗誦、對唱、輪唱、合唱等多種演唱形式。
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是一首混聲合唱歌曲,它采用了黃河船夫號子的音調素材。此樂章描繪了船夫們與風浪搏擊的場面,音樂充滿戰斗的力量。
第二樂章《黃河頌》,是一首男中音獨唱曲,表達了詩人對黃河的激情贊美。這一樂章開始是樂章的主題,由樂隊奏出一個音域寬廣、氣息深長的引子,顯示出黃河的雄偉氣魄。后由男中音唱出了內心熱情的贊美。
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是一個配樂詩朗誦。是詩人進一步對黃河、對中華民族的贊美。原來是由三弦伴奏,后來改為有琵琶伴奏。此樂章,冼星海吸取了《義勇軍進行曲》《滿江紅》的音調素材,講述了民族的災難,歌頌了民族的英雄。
第四樂章是《黃水謠》,是女聲二部合唱。這是一首民謠體的三段體歌曲,第一段曲調優美動人,但中段情緒變化,表現日寇入侵使中國人民處于了水深火熱之中。第三段是再現段,在情感上則變得壓抑和悲涼。這一樂章是全曲的一個轉折點,整個作品的悲劇性和戲劇性就此展開。
第五樂章是《河邊對口曲》,是一個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音樂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調,采用鑼鼓伴奏的方法。整個樂章是借兩個流亡者的對話,講述了全國流浪民眾的悲慘遭遇。
第六樂章《黃河怨》,是一首女聲獨唱。此樂章主要吸收陜北民歌的哭腔特色,并結合西洋大小調的特點。用悲慘纏綿的音調唱出被壓迫、被侮辱的淪陷區婦女的痛苦和哀怨。在整個《黃河大合唱》中,這是戲劇性最強的一段,其演唱技巧性非常強。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是一首輪唱、合唱歌曲,這里采用了“卡農”的復調手法,給人一種此起彼伏、群情激奮的藝術效果。
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是一個混聲合唱歌曲,它是整個作品的主題思想的概括和升華,用富于詩意和浪漫色彩的筆調,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的必勝信心。
《黃河大合唱》各個樂章都有相對的獨立性,相互之間在表現內容、演唱形式和音樂形象等方面構成鮮明的對比。在音樂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題、首尾合唱呼應、中間各樂章交替發展和末樂章的總結概括,以及每樂章之前的朗誦為先導等,使整個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統一性。《黃河大合唱》凝聚著冼星海的卓越才華和杰出創造性,被認為是一部反映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史詩。
參考文獻:
[1] 陳國符.合唱藝術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4).
[2] 章枚.發揮合唱藝術的特點[J].中國音樂,1982(3)
[3] 唐與中.探索表現合唱藝術美的手段——介紹馬革順教授的合唱訓練方法[J].人民音樂,1980(10)
[4] 孫從音.合唱藝術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