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運會是我國最重要的全國性綜合體育賽事。從它第一屆開創至今,已經歷經半個多世紀了。它在不同時期的標志設計,具有不同的風格面貌。從最初的深受蘇聯影響,到后來的民族風格體現,到當前的自由設計風格、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生活面貌和設計思維特征。
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生活面貌和設計思維特征。
關鍵詞:全運會;標志;設計
前不久,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運動會在遼寧省順利舉辦。我國自1959年舉辦首屆全運會起至今,已經是走過54個年頭了。作為4年一屆的中國國內最重要的體育綜合賽事,它吸引了體育界、全中國、乃至世界的注意,各主辦地政府也將其作為一個展示地方形象的重要窗口來對待,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來舉辦,力爭辦到最好的效果。
作為全運會的視覺代表,全運會從1959年的第一屆開始就采用了標識設計。尤其是近幾屆,都是從官方到民間,都把標識的設計提高到一個重要的高度,群眾和專家都踴躍參與,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半個多世紀過去,審視歷屆全運會的標識設計的演化,也可以看出我國在設計發展上的一些變化歷程。
在已經舉辦的總共12屆全運會的標識中,按照設計思維和風格,我將它分為3個階段。
1 第一階段,蘇聯模式時期
第一屆至第四屆全運會是第一階段。由于國際政治的影響,我國與蘇聯曾有著非同一般的國際關系。1959年我國全運會產生就是參照蘇聯1956年的第一屆全國運動會而舉辦的。雖然當時,中蘇關系已經產生了一些裂痕,但是仍然擺脫不了蘇聯對我們社會的深遠影響。這一階段的全運會標志,基本是秉承了蘇聯的設計風格。采用的元素除了代表運動的跑道外,基本都是帶有政治隱喻的元素,比如象征社會主義建設的麥穗、象征社會主義馬列思想的紅旗、以及繼往開來的火炬等。整體形態端正大方,中規中矩。對照蘇聯同期的運動類標志設計可以明顯感受到兩者的相近之處。
2 第二類階段,思想過渡時期
第二階段是第五、第六兩屆全運會的標志設計。從時間上來看,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若干年頭,社會各界都處于一個欣欣向榮的發展期,國外世界的各種事物也開始重新涌入。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與接觸,人們也開始逐漸熟悉了外部的世界,新的思潮在這里逐步萌芽、生長,各種面對世界的學習、探索,也在各個領域進行著。在全運會標識的設計上,也能看出這種嘗試的痕跡。這兩屆的設計,逐步試圖擺脫蘇式風格的影響,開始引進一些創意圖形的概念,對標志進行新手法的嘗試。
比如,1983年第五屆全運會的標志,主體元素雖然依舊沿用了前幾屆都作為主體出現的跑道這一元素來體現運動的概念,但前幾屆,跑道只是作為一個獨立元素出現,而這一屆標志中,跑道元素和居中的、如紀念碑般的一豎一起,組合成了一個“中”字。此時跑道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形象出現了,而是作為一個“創意圖形”的一部分,同時承擔了“運動”和“中國”兩個概念的傳達。這樣的嘗試,是前幾屆全運會的標志中不曾出現的,也更接近現代標志設計的創意法則。但是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還沒有完全擺脫前幾屆的樣式,形態比較四平八穩、中規中矩,尤其是“V”字的元素,顯得比較生硬甚至多余。
1987年,社會又經過了4年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身處開放最前沿的廣州,設計思維在全國是比較先進的。第六屆全運會的標志,在設計元素的選擇上,雖然依舊采用了和第四屆的“跑道與火炬”的組合,但是主體的“火炬”形態,同時設計成“6”的樣子,體現了“第六屆”的概念。更值得注意的是,其表現,運用了立體的效果,這在前幾屆、乃至今后幾屆全運會的標志設計中,都是絕無僅有的手法。這可以看做是在手法上的一次有益的嘗試。而“跑道”元素的形態,也被進一步弱化,形成一個火炬的護手部分。
3 第三階段,現代思維時期
第三階段是自1993年至今的歷屆全運會標志設計。這個時期,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尤其加入WTO以后,各行各業全面與世界接軌,方方面面都與世界在同步發展。在設計上,也體現了進一步擺脫舊有的固定思維模式,從努力學習世界設計新潮,到漸漸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點的設計特色的過程。體現在全運會標識設計上,就是明顯擺脫了前幾屆相對莊重、穩定的基本面貌,風格更趨動感、更趨變化,思維更廣泛,手法更多元化,效果也更豐富、更現代。這一階段里,也可以分為幾個時期:
(1)第一個時期,代表是1993年第7屆全運會、1997年第8屆全運會的標志設計。這一時期兩屆全運會的標志,從形式上來講,遠比以往的標志簡潔、清爽。對元素只用了較少的筆畫來表現,色彩也大膽的采用了比較單純的對比色搭配。標志呈現出一種嶄新的面貌,充分展現了新時代的特點。在造型方面,這兩屆基本依然遵循對稱的方式。但是看得出,已經不是在嚴格遵循之前的對稱的思路了,而是在對稱的基礎上,試圖做出一些突破的嘗試。在圖形的造型表現上,同樣是采用簡潔化的圖形。同時,在具體的表現上,第8屆上海全運會標志的表現技巧也比第7屆更加成熟,圖形更美觀。這顯示了這些年中國設計師向設計先進國家潛心學習,并取得長足進步的成果。
(2)第二個時期,其代表是2001年第九屆全運會和2005年第十屆全運會的標志設計。從這個時期來看,進入了新世紀,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國際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深入,各個領域都與世界先進水平在不斷雖小距離。而隨著1997年、1999年港澳的相繼回歸,以及與臺灣地區的交流深入,香、澳、臺等華人地區設計師與大陸設計師的交流日益頻繁。尤其是靳埭強、陳幼堅等華人設計師,他們對于中國文化、中國元素、中國意境與現代設計思維的融合,有了多年研究、應用的經驗,并以此在國際設計界獲得很高聲望。他們的參與對這時期中國設計師的這方面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又隨著當時申奧活動的開展并最終獲得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舉辦權,更是將整個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提升到一個從未有過的高度。表現在設計領域,也開始重新認識、發現民族文化、民族設計語言的應用。深圳設計師陳少華創作的申奧標志,就是一個民族視覺語言和現代標志設計思維結合的優秀作品,并隨著申奧的成功,在全國各處得到應用與展現,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于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看到,第9屆全運會的標志,只是以數字以“9”作為設計主體,手法明顯有東方毛筆筆觸的意味。在造型上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運動感,以此在展現運動會的特點,也與當時整個社會風潮相吻合。
而第10屆全運會,除了依然能看出東方毛筆筆觸的元素外,在設計元素上,更是凸顯了舉辦地江蘇南京的地域特色。設計元素中,除了10這個數字以外,代表南京地方文化傳統,彰顯“虎踞龍蟠”的龍與虎的形象,非常醒目,色彩上也更加偏向中國傳統的色彩。這也是整個社會對中國文化重新認識、重新發現的思潮下,從整個國家的文化自信回歸,到舉辦地對地方文化的自信這一思路的延續和拓展。
(3)第三個時期,其代表是2009年第十一屆全運會(山東)和2013年第十二屆全運會(遼寧)。這個時期,中國已經稱為GDP世界第二的,毫無爭議的經濟大國,國際地位、國際作用越來越重要,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更是使得中國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從“中國看世界”,躍升為“世界看中國”。無論是設計創作,或是設計教育,也都越來越國際化、現代化,從業人員有大量的國外學習先進技術、理念的經歷;再加上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國際優秀設計可以輕易從網上隨時觀摩;而國際品牌的大量涌入,帶來更多的優質的設計案例,使得不僅是設計師,連設計的受眾——從官員到普通百姓,也對設計的認知水準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中國的設計與世界幾乎處在同步發展的節奏之上,更多新穎、別致甚至前衛的設計,也能被更多的人能創造、能理解、能接受。
從第11屆全運會的標志設計來看,采用的是跳躍的顏色、豐富的元素、活潑的氣氛、現代的手法。這也不是偶然,可見這種活潑、親和的形式,即使是在孔孟之鄉,傳統文化濃厚的山東省,也在全社會獲得了較高程度的認可。雖然說此形式在世界范圍內并非前所未有的獨創,但是能夠被完全是官方、政府操作的全運會所采用,也能看出,整個社會層面的審美取向在向更包容、更多元的方向變化,而且,也不再去刻意追求民族性、地方性的概念的傳達和元素的應用,而是以更包容、更國際化的心態來設計其標志。大家更渴望看到的,更多的是設計是否有新意。
同樣的情況,也在第12屆全運會標志設計中體現。標志的形態以更加獨特的不規則形態出現,相比前幾屆的標志,此標志更加厚重、更有前所未有的立體感和體積感。
綜上所述,全運會作為一個國家重要的全國性綜合體育賽事,得到全國上下政府與民眾的關注與重視。全運會的標志,作為全運會的視覺代表,越來越受到重視。它的形態與風格,是受到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影響的,能非常明確地反映出一個國家在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生活面貌和設計思維特征。
參考文獻:
[1] 來勇.歷屆全運會會徽的文化學釋義[J].商場現代化(下旬刊),2012(9).
[2] 吳偉.奧運會會徽設計主體精神的歷史動態解讀[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2).
[3] 李靜軒.意氣風發——新中國體育事業發展與第一屆全運會舉辦[M].吉林出版集團.
[4] 張建會.全運會制度變遷中的秩序、認同與利益[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俞燁操,碩士,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