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阿恩海姆的視知覺理論看,《中國好聲音》節目中的轉椅在導師決定轉與不轉的過程中,充滿了視覺上的“張力”。這種“張力”是一種心理力,是受眾觀看過程中形成的知覺體驗,也是形成節目看點的重要的心理基礎。
關鍵詞:阿恩海姆;中國好聲音;轉椅;視知覺;張力
2013年夏天,《中國好聲音》(以下簡稱《好聲音》)第二季再次獲得了巨大的收視成功,成為行業領域的關注焦點,再次引領了電視選秀節目的熱潮。節目中有個備受關注的亮點,就是四位導師所坐的四把轉椅。在盲選階段,導師背對舞臺,聽到自己認為好的聲音即可拍動轉椅上的按鈕轉身面對學員。導師的轉與不轉牽動著觀眾的心,為節目留足了懸念,從而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審美享受。在影視美學領域,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阿恩海姆曾提出過著名的“視知覺理論”。其中的“張力說”即可對《好聲音》的轉椅所引起的受眾的心理反應做出積極有效的解釋,這種視覺心理對觀眾觀看節目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也是節目獲得成功的重要基礎。
(1)格式塔心理學,也稱為完形心理學,完形即整體的意思,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譯音,強調知覺中的“完形”,“完形”具有整體性和獨立性的特點。阿恩海姆是將格式塔心理學運用于影視藝術的重要理論家,他的視知覺理論集中闡釋了人類的視覺過程中既包含感性經驗也包含理性認知。阿恩海姆認為,“人的視覺完完全全是一種積極的活動”。[1]因為它不像照相機那樣,僅僅是一種被動的接受活動,它是有高度選擇性的,不僅對那些能夠吸引它的事物進行選擇,而且對看到的任何一種事物進行選擇。而傳統理論中認為人類視覺只能獲取感性經驗,對視覺對象本質的把握則有待理性認知的升華,這是兩個前后相繼但又明顯區分開來的過程。阿恩海姆的理論創造性的將這兩個過程無縫鏈接,他明確提出:“知覺過程就是形成‘知覺概念’的過程。”所謂視覺,實際上就是一種通過創造一種與刺激材料的性質相對應的一般形式結構,來感知眼前的原始材料的活動。這個一般的形式結構不僅能代表眼前的個別事物,而且能代表與這一個別事物相類似的無限多個其他的個別事物。[1]形成概念,從個別到一般的概括,向來被認為是人的大腦思維的理性過程,阿恩海姆借用試驗結果說明那些未受過任何邏輯思維訓練的動物和兒童,也能夠毫不困難地進行“概括”。因此,他得出結論:應該把視覺活動視為一種人類精神的創造性活動。即使在感覺水平上,直覺也能取得理性思維領域中稱為“理解”的東西。阿恩海姆提出的“視知覺”試圖表明人類的視覺中即包含著理性知覺過程,人類的觀看行為既是運用感官進行感知的過程,也是主觀積極參與并干預感知結果的過程,二者不可分割。在此基礎上,阿恩海姆曾提出所謂“張力”說,且他在闡述這一理論時是結合著視覺藝術品的“運動”來談的。這里的“運動”主要針對繪畫、雕塑中由構圖、線條造成的“視覺形狀向某些方向上的聚集或傾斜”,“它們傳遞的是一種事件,而不是一種存在。正如康定斯基所說,它們包含的是一種‘具有傾向性的張力’”。[1]盡管阿恩海姆主要是針對美術作品提出的這一學說,但在同樣要以視覺信息傳遞為主的影視領域,雖然視覺對象變成了動態的主體,但“張力”是同樣存在的。
(2)看過《中國好聲音》的觀眾恐怕對節目中四位導師坐的四把轉椅印象深刻:在學員盲審階段,導師背對學員坐在轉椅上,當聽到學員的演唱認定是好聲音時導師會拍動轉椅上的按鈕,然后180度旋轉面向學員。轉椅一方面代表了節目的公平公正,導師只憑聽到的聲音做判斷,保證了節目入選學員演唱的水準;另一方面,轉椅也成為整個節目的看點,現場的觀眾,后場電視機前學員的家屬朋友,甚至電視機前的觀眾情緒高漲時喊出的就是一個字“轉!”在技術上,這四把椅子的確稱得上是高科技與創意的結晶。《中國好聲音》制作及推廣團隊的宣傳總監陸偉說,這個椅子曾經出現在《英國之聲》的舞臺上,是特制的。“每把椅子都是一個集成的概念,椅子的軟件控制和音響、燈光都需配合到位。”[2]看看椅子的具體構造:大紅色的真皮高椅背和椅墊,這是鏡頭前最醒目的部分。椅子的燈光及音效設備讓舞臺效果更具視覺沖擊力。椅背兩側有兩條LED光帶,導師的椅子和選手的舞臺之間也各有兩條延伸光帶,座椅前面也有一塊倒三角光帶區。一旦導師按下紅色按鈕,這些LED光帶同時亮起白光,底座上的“I want you”也同時亮起,并伴有風鈴聲。這把椅子還有個核心組件——安裝在椅子下面的馬達,負責精確轉動,帶有減震功能。后臺有鎖定裝置控制,確保只在按下按鈕的時候椅子才旋轉。旋轉的椅子像有魔法般牢牢地吸引了觀眾的眼球,除去它的高科技成分,在傳播過程中,究竟是什么讓這四把旋轉的椅子抓住了觀眾的心、使其成為節目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呢?其實,在節目當中,四把轉椅大部分時間是靜止不動的。導師若決定為學員轉身,從其拍下按鈕到轉向舞臺大約就是三、四秒的時間。即使每一期的每位學員都得到所有導師轉身(假如一期10名學員),節目總長90分鐘,轉椅旋轉的時間占總時長僅僅不到3%。但從每一名學員開始演唱,到演唱結束這期間,按一首歌三分鐘計算,轉椅都處于轉與不轉之間,那么這個時長與節目總時長的比例為33%。而3%與33%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呢?可以說這3%影響了33%,進而又影響了節目的全局。在節目現場,導師椅子的旋轉與否是真實三維空間中的物理動作,在電視熒屏上看,也可以說是物理動作給觀眾視覺造成的二維投影。阿恩海姆指出:“我們在不動的式樣中看到的‘運動’或‘具有傾向性的張力’,恰恰就是由這樣一些生理力的活動和表演造成的。換言之,我們在不動的式樣中感受到的‘運動’,就是大腦在對知覺刺激進行組織時激起的生理活動的心里對應物。”[1]節目現場導師在背對選手時,觀眾通過各個機位展示的畫面,雖然看到的是靜止不動的椅子后背,但在頭腦當中已經形成椅子不轉與轉(或者說具有轉的傾向性)之間的張力。在每個學員演唱時,每把椅子在不動的情況下已經暗含50%轉動的傾向性,觀眾的大腦一直在接受來自導師、選手、家屬和主持人以及現場觀眾的表情和聲音的知覺刺激。面對四把還未啟動旋轉的椅子,觀眾感受到的是隨時可能發生的那一瞬的“運動”——旋轉,而在曲目結束前或是導師轉身前,這種心理張力反應會一直持續,直到答案揭曉。所以,在觀眾欣賞學員“好聲音”的同時,節目也讓觀眾體驗到了心理張力帶來的興奮和藝術享受的激情。轉椅的“魔力”,也正在于此。
(3)阿恩海姆曾說:“運動,是最容易引起視覺強烈注意的現象。”[1]在節目中,轉椅的旋轉一開始就成為節目的一個看點。同樣是表達導師意見,旋轉的椅子用運動的視覺對象取代了有聲語言,應該說是極大地發揮了電視傳媒的視覺元素優勢。雖然這種取代只是簡單的一句“I Want You”,但這種方式所激發的觀眾的熱情程度、視覺注意的程度卻遠遠超過這一句話帶來的效應本身。所以,3%的威力不可小覷,它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具有決定性意義。另外,前文已經提到那33%的時間里由于轉椅旋轉的傾向性與不旋轉之間形成的張力的存在,使這33%的時間區間內觀眾同樣會形成持續關注,興奮度也會同步保持。3%的運動決定了33%的張力的存在,而張力是形成受眾審美享受的重要心理特征,也是決定節目受歡迎與否的重要因素。
當然,張力并不是集中出現在節目的某一段的,因為張力過大會適得其反,張弛有道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所以,節目當中,每當導師為學員轉身,轉與不轉之間的張力也就釋放了一次,運動與否有了確定的結果。緊張刺激過后,通過導師與學員之間平和、友好的對話與互選環節,觀眾的心理也隨之達到審美滿足、恢復平衡后的愉悅狀態。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因為觀眾的平衡心理會隨著一名學員現場表現的結束而結束,隨即進入下一輪的運動與張力的不平衡狀態。這種動態平衡符合人的生命結構和心理結構,也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普遍法則。在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循而往復的過程,受眾心理的不同需求得以滿足,3%和33%基本將其作用力平均分散地施加在節目余下的時段,有節奏的、有秩序的將節目內容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對觀眾而言作用力非凡的整體,同時也成為觀眾不計時間的視覺享受。
參考文獻:
[1] 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8,55,563,568,508.
[2] http:∥news.xinhuanet.com/201208/08/c_123551667.htm.
作者簡介:姒曉霞(1978—),女,陜西西安人,文學碩士,西安工程大學藝術工程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