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導示系統為空間的使用者——人,提供了科學的引導以幫助其完成在陌生空間中的精確定位。到達,是這個過程的目的,但最快捷方便的到達才是導示系統規劃設計的價值所在。在完成“到達”的過程中,受眾會有感官的愉悅,會形成對所處空間的具體了解(文化、屬性等等),這個是審美層面的。但如何讓受眾看得懂,看得方便,在希望看到的時候看,則不僅僅是審美愉悅能夠解決的問題了。
作者試圖通過本文,將自己從事導示系統規劃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心得,做以歸納和總結,以期在論述的過程中有新的發現。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絕佳的整理思路的方式,經由書面記錄,作者對導示系統規劃的方法和理論總結的方法有了全新的認識。一些看似平常的小問題所引發的思考,讓人茅塞頓開。
關鍵詞:導示系統;標識系統;空間
在導示系統規劃過程中我們時刻要關注幾個問題:第一,從交通的角度來看,標識系統的唯一任務是幫助使用者確定自己所處的空間環境,然后再根據他們對標識系統的理解和目的地位置的確立來抵達目的地。第二,必須提供便于理解與容易看懂的信息,而且其中應把標志牌的位置包括進去。清楚、明確、邏輯性、可靠性和要點突出,這是標識系統所要達到的要求。第三,標識系統需要一種容易理解的分類法,這樣使用者就可預期出現情況的地點。第四,標識系統要不斷更新其內容,這樣才能保證其可靠性。第五,最重要的基本規則之一是連續性規則。
基于對所處空間的充分了解,和需求分析之后,系統中各個標識的布點工作成為保證導示系統連續性和系統性的重要環節。這項工作保證了來訪者可以在空間中順利通過并到達目的地,所以布點的合理性是導示系統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的基礎。
布點之初我們手中必須充分掌握詳實的空間平面圖,以及空間內的功能規劃圖,設計師了解空間中的每一個角落,包括是否有私密或保密空間,哪些是極其需要被大眾了解的,哪些又是拒絕被訪問的。有的時候會詳細到局部區域的墻面或地面材料圖紙,以方便在規劃階段即結合實際材料考慮設計方案和安裝方式。在這個基礎上還需要建立一個導示系統規劃的結構框架,這個框架將如一篇著作的大綱一樣,指導接下來的布點規劃工作。從下面的范例圖中可以看到,導示系統布點規劃的結構框架同樣是以對空間詳細分析后的結論為指導,有針對性的對建筑的行人和行車做了流線規劃。首先,必須謹慎考慮到流線的可逆性,既在流線的指引下,行人和行車可以順暢的出入建筑;其次,細化出入兩個過程中將應用到的標識,排除出入過程中不會交叉使用的信息點,也不漏掉交叉人群使用的信息,雖然是停車場中的行車空間,依然要考慮在這個特殊路徑中行人使用的可能性,據此規劃該路徑上的某些標識需要在信息內容、體積、色彩和安裝高度及方式上兼顧二者需求。
在結構框架的統籌下,詳細的布點工作可以展開了。總結起來,在布點工作中我們會采用幾個方法:
(1)從空間的整體到局部規劃布點:如前面所說整個系統中的點位會被分為幾個層級,在了解空間整體的環境需求后考慮空間內部各個區域的需求。以園林為例,第一個層級既是通往園林的主入口(有時甚至需要考慮園林以外幾百米的道路指示),第二個層級是園林內的主要交通匯集點和分散點,第三個層級是園林內的每一個功能區域,第四個層級是警示類標識,以此類推。這符合來訪者接觸空間的順序,即當空間為某一閉合圖形時,無論你從哪個方向進入首先觸碰的都是這個圖形(也就是空間)的整體輪廓(空間邊緣),并依層級關系逐一深入,直至到達目的地。
(2)將空間的使用者做分類,并將他們的行進路線標示清晰,會得到一張流向分布的線形圖(需要CCTV的人流分類圖):空間的使用人群的結構由空間的屬性決定,分類的繁簡也不一而足,復雜的空間,包含了固定人群和流動人群等綜合因素,同時更有可能要區分行人與行車甚至特種車輛等等。所以分類會極為細致,考慮到了調研階段分析的所有可能出現在空間中的因素。比如:
這樣的分類后可以依照流向分布圖,得到不同人群在空間中的具體流動方式,目的為了:第一,找到不同人群的重合線路——以便在設計標識內容時全面考慮各類人群的使用需求,例如:該路徑上如允許殘疾人通過,則會考慮設置盲文或者殘疾人通道的標識。上圖中A到B的路徑是兩類人群公用的路徑,規劃中無疑要將所有需要陳列的信息和標注的元素一并考慮進去。第二,找出那些只供某一類指定人群使用的線路——以便在設計和規劃過程中強調專屬性,同其他人群的行進路徑做區分,例如:該路徑上如只供手術患者使用,則會考慮使用警示標識;對于某些大型活動中,為嘉賓提供的專用通道,則會以顏色或者圖形同普通通道加以區分。而上圖中如果粗線所標注的是游客的普遍行進路徑的話,則是源于A、B、E三棟建筑針對游客開放的功能性需求,那么這個路徑上的標識可使用為游客設置的色彩和圖形,后面會具體談到色彩和圖形在空間的引導過程中發揮的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樣在導示系統的規劃過程中會考慮保持整個線性循環系統連續性的同時,兼顧局部點對點間的特殊關系。
(3)標識應設計在交叉點或路徑交匯點:因為來訪者通常都是在這些部位最終確定自身的前進方向。確切的說就是需要做選擇的地方,通常包括平面空間中的出入口、交叉路口、聚集地和功能區;立體空間中連接不同樓層的樓梯口和升降梯口。
(4)確保通向目的地的路徑上的每一個標識都在指示(直接出現該目的地名稱)或引導(逐級推進直至出現目的地名稱)來訪者走向該目的地。而不會出現中途丟失某一目的地信息(包括目的地名稱或逐級推進到目的地名稱的信息),或某一目的地信息在中途突然出現的情況。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讓來訪者對所經行的路徑有預判,可以從容的計劃接下來的行程,人們在行動中主觀決定的空間大于被動引領的話,明顯會感覺更加游刃有余,這樣即達到導示系統規劃的可預見性。
(5)另一種類似的情況就是讓來訪者始終處于被指引的狀態下,而不要產生迷失感,所以在較長的通道中,就算沒有到達轉彎路口,也應當設置標識以幫助來訪者確認信息,避免在困惑中放棄導示系統的引導,這樣的話整個系統的規劃無疑因這一個紕漏而失效了。
(6)當處理較復雜空間結構、較多的標注信息時,清晰明了的地圖和圖標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