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對校園綠化的認識,闡述在高校中綠化的主導思想、設計原則、植物配置、管理辦法等方面深入探析綠化設計的生態與人文的重要性。
關鍵詞:高校校園;園林綠化設計;生態化;人文化
1 對校園綠化的認識
校園綠化是成功地進行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教育,以教育為本,環境育人的社會新潮下新校園的熱潮也不斷涌出,因此規劃校園綠化設計應加以重視并重新來認識它。校園綠化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校園綠化是校園環境面貌和特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聯系校內各功能區的必要手段,對發揮校園環境的生態功能、提高環境品質、塑造人文環境、劃分空間與營造景觀等起著重要作用。
2 校園綠化規劃主導思想
綠化設計應遵循校園景觀總體規劃,校園景觀總體規劃講究五重:重心、重軸、重環、重園、重帶的規劃格局。校園綠化設計要營造出心、軸、環、園、帶環境空間,在營造同時得以生態綠化和人文綠化為主導思想。使綠化簡潔、大方、便民;使綠化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輔相成;使環境成為校園文化的延續。充分發揮綠地效益,滿足大學學子的要求創造一個幽雅的環境,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堅持從生態出發“以人為本”,充分體現現代的生態人文型的設計思想。如江西師范大學7公里長的瑤河環抱為護校河,校內一條長達5千米的健康小道環繞校園,具有突出的生態人文特色,勾繪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和諧畫面,學校生態化建設可圈可點,綠脈以生態林帶、濕地系統、疏林草地為骨架,在生態林帶設小品、雕塑等人工景點,別有一番韻味。
3 大學校園綠化的設計原則
(1)因地制宜的生態性原則。因地創造植物生長條件,使校園環境充滿生機。“因地制宜”是植物造景的根本,是學校景觀 “適地造樹”、“適景造樹”最重要的立地條件。選擇適生樹種和鄉土樹種,要做到宜樹則樹,宜花則花,宜草則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最經濟、最節約,也能使植物發揮出最大的生態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綠化生態配置,崇尚自然原則。綠化配植應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主。配置時應突出樹木的生態優勢,應以樹木為主,草本為輔,這樣能很好的增加綠化覆蓋率。于此同時綠化設計又必須要避免影響建筑的通風和采光,對一些有毒有害樹種要盡量少用或則不用。應“崇尚自然”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尋求人與建筑小品、山水、植物之間的和諧共處,才能使環境有融于自然之感,達到人和自然的和諧。(3)樹種的選擇“以綠為主”的原則。選擇樹種時應注重文化性、科普性、趣味性相結合“以綠為主”,使綠化不僅成為美化環境、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也是學生們陶冶情操、增長知識、擴大學習層面的重要點。如湖南科技學院全園以香樟、桂花為骨干提高人的綠視率,可以減輕學生的視覺疲勞,以香樟、白玉蘭、桂花、紅葉石楠為基調,形成基調和諧、特色分明、景觀生動多變的景觀效果。(4)“以人為本” 的教育性原則?!叭恕笔蔷坝^的使用者??紤]使用者的的要求是關鍵,做好總體布局減少建設中的種種矛盾,發掘、利用校園的環境,形成濃厚的立體環境文化,使一草一木都能說話,起到教育人、啟迪人的作用。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關情”。(5)主題校園的特色原則。塑造大學的綠化特色應把握校園主題,挖掘校園歷史、文化、生活等素材,注入到校園環境建設中去。同時還要結合學校發展歷史和學科特點來設計,充分利用校園獨特的自然景觀資源(例如湖、河、水體等)和校園內有特色的以及有代表性的建筑景觀來塑造有特色的校容風貌。學校綠化景觀設計要充分考慮原有地形地貌,在自然中見人工。如江西師大瑤湖新校區環境景觀通過“校在綠中、林在校中、景在湖中、學在境中”的園林造景手法,以記憶的片段和主題文化園相結合的形式,記錄了從國立中正大學到江西師大的發展歷程和名人軼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校的一大亮點特色是“全國生態校園示范基地”,在校園內養有梅花鹿、老山羊、黑天鵝、斑嘴鴨、綠頭鴨等野生動物,被授予“野生動植物保護示范校區”,稱號,被眾多國內外朋友稱為“中國最美校園”。
4 校園綠化的植物配置法
(1)“點”配置法。主要指一些地點的處理,比方如大門的入口處、辦公樓的入口處等等得顯得莊嚴又不遮擋視線,這通常稱謂“門面” 是第一印象。所以植物的配置設計必須要求簡潔別致。比如種植槽或花壇的植物配置,可用七彩扶桑、灑金榕、紅花繼木、黃素梅等植物;門前有空地的,可采用灌、喬、地被搭配造景,也可成行成排種植觀葉觀花灌木;還可以配置時令花卉擺設,色彩圖樣常換常新,變化多姿。(2)“線”配置法。校園周邊防護帶綠化、校園道路兩側的綠化、運動場周邊的綠化等,它們像蜘蛛網絡一樣連接著一片片的綠地,使其形成一個完整體。校園道路兩側行道樹的選擇,主要以蔭庇為主,可用法國梧桐、黃槐、羊蹄甲、相思樹等闊葉樹木。如果道路離教學樓、實驗室等建筑的距離小于5m時,則不應該選擇闊葉樹作為行道樹,可用花灌木、綠籬作路旁綠化植物,也可以選擇魚尾葵、龍柏、落羽杉等樹身聳立、遮蔽性小的植物為佳。(3)“面”配置法。指面廣、量大的綠地,如校園內游憩綠地,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等前后面積較大的地塊。其目的是為了在建筑周圍形成一個安靜、清潔、衛生的環境,其布置形式首先要服從建筑功能的需要。如在教學樓、圖書館的南面,實驗室南北面的綠化,應考慮室內的通風采光需要,在建筑東西側,可選擇一些快生闊葉大喬木,以防日曬。在離教學建筑一定距離,且面積較大的地塊,可規劃為校內游憩綠地,成為全校師生課余交談休息的場所。(4)“空間”配置法。綠化空間指垂直綠化,包括屋頂綠化、花架綠化和墻面綠化等。主要是利用小土地獲大面積綠化,豐富綠化層次和形式。如屋頂狹小、土層薄、易積水等缺點,在植物種植時應慎重,要以灌木、草本花卉為主,也可結合水池、小型假山、園林小品等布置,盡量打造出安靜、幽雅、空氣清晰的環境;如建筑的角隅線條生硬,通過了植物進行緩和最為有效,宜選擇觀葉、觀花植物成群配植,也可略作調整,栽草,再植花灌木組景。
5 強化校園綠化管理,配置合理的給水系統
園林綠化講究“三分種,七分管”的特點。綠化的維護目標應當是保證花草樹木的健康生長、表現設計意圖,在原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第二次的藝術創造。在維護經費較緊的情況下,校園綠化養護應當按主次輕重分級管理,并制訂相應的要求標準監督實施。綠地給水系統主要有景觀水源補充用水與綠地澆灌用水。綠地以利用地形坡度自然排除雨水為主。主要的道路與鋪裝廣場宜設雨水井和管道排水。
6 結論
從各優秀的大學校園規劃中不難看出生態化和人文化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校園的綠化都以人為本的中心理念出發,滿足校園內師生的學習、生活、工作等一系列空間要素的需求出發。通過園內的綠化,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空間,營造具有獨特的觀賞性和美學價值的綠化。綠化是校園建設的亮點,是體現生態、人文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徐庚陽.大學新校園景觀的人文性設計[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2007(4).
[2] 吳為廉.園林工程規劃與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2000.
[3] 陳金國.景觀園藝[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4] 何鏡堂,郭衛宏,吳中平.現代教育理念與校園空間形態[J].建筑師,2004(2).